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思政教育?西华大学这场研讨会达成了共识!

西华大学 2023-07-29


6月18日,“从大流量到正能量——‘数字思政’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推进数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创新、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变革、构建数字思政育人体系等展开深度研讨,旨在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持续深入,促进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塑造思政教育新形态,助力提升数字素养、赋能思政教研,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主旨报告 探讨“数字思政”创新发展



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力教授分别以《关于“数字思政”的局限与突破》《技术化卷入、数字焦虑与主体性建构》《思政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索与西华实践》为题,围绕“数字思政”创新发展作了主旨报告。张力教授主持主旨报告。
冯刚教授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都受数字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数字与人、数字与文化的关系都值得深刻反思。当我们从“道”的层面反思数字技术的社会影响,而不只是从“术”的角度理解数字技术的价值时,可以发现数字技术凸显了工具理性、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数字技术背后的工具理性的基本逻辑是数学逻辑、效率逻辑、功用逻辑。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必然,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效率,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提供现实依据。“数字思政”的现实运用,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深层次变革。但在探讨“数字思政”的理论问题时,需要注意“数字思政”内涵界定清晰,外延不泛化。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教授作报告


吴满意教授提出,在当今的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数字焦虑成为了普遍现象。导致数字焦虑的原因是多样的,数字过载、信息不对称、竞争性内卷等都会导致人们的数字焦虑。数字焦虑的本质是主体身体、心理被计算,被算法规则所牵引。数字焦虑是大数据时代人的主体性的一种常态化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新的主体性建构,要正确处理好大流量到正能量的关系,强化观察思考和行为选择。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作报告

张力教授认为,思政数字化转型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势所趋,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所需。他提出要在数字化思政场域构建、数字化思政资源集成、师生数字素养培育、数字化思政评价等四个方面着力,进行思政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他结合西华大学“西华易班”数字思政平台建设基础,探讨了学校在数字化运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思政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高校校园场景与师生大样本的思政数字化转型案例。


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力教授作报告


学术研讨 分享“数字思政”的思考


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的中青年学者分享了自己关于“数字思政”的思考与实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满意教授、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山述兰主持研讨发言。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科以《算法推荐下的大学生社交媒体信息分享特征与其心理内外化问题的关系》为题进行了发言。陈科教授探究大学生在微信、抖音、微博三种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分享特征,分析算法推荐对不同社交媒体信息分享的影响,并探讨其与心理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他指出,在社会层面,应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在学校层面,需强化数据赋能,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大脑;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者则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机器人协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精准化,更好地因材施教。



东南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工作处)副部长曹海燕以 《三全育人视域下数字思政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了发言。曹海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系统观念和整体观念,整合全域式资源,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建设,从主体域、时间域、内容域三个维度探索“三全育人”视域下数字思政理论和实践。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永泰教授以《青年数字化生存与高校数字思政的建构》为题进行了发言。冯永泰分析了青年数字化生存的特征,提出了高校数字思政的基本原则和数字思政构建的着力点。他认为,高校数字思政应该坚持数据治理协同性原则、数字化精准性原则、数实结合原则、数字思政伦理原则等四个原则,着力提升数字素养,搭建数字平台,融通数实教育,建立评价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晓玲以《数智融合驱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析》为题进行了发言。刘晓玲认为,数智融合将从带动数字思政课全面建设、推动精准思政“落地生根”、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协同高效等方面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思政数据治理底座、提升思政数智化“码力”、探索大模型+思政应用等要件,实现数智融合。



池州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俞念胜教授以《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三重逻辑》为题进行了发言。俞念胜认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融合之本,实现教学资源有效供给是融合之策,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是融合之道。他表示,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可以将思政课变得更加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推动思政课数字化转型和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数字化技术激活高校思政课新生态。 



西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彧副教授以《基于校园数字平台的思政场域架构与互动创新》为题进行了发言。陈彧认为,校园数字平台的一站式综合门户、一体化数据集成、全场景校园应用等特征,与传统线下校园场景形成了孪生、映射与耦合等关系,具备与思政育人载体的功能同构与转化可能性。从校园数字平台出发,可以架构一个数字思政场域体系。在这个场域中,以界面为触点、以数据为线索、以平台为驱动,可展开新型的教育互动,一定程度上辅助解决当前线下思政教育互动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王楠以《思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提升路径》为题进行了发言。她认为,思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提升是思政教育主体自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数字化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要保障,高校要加强思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理论与应用研究,加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的统筹规划,开展思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培育。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汪斌以《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影响与塑造》为题进行了发言。汪斌提出了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塑造的具体路径,即嵌入数字化感知技术,赋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智能、可感的体征;借助数字技术抽象物理实体,构建交互性、高保真的思想政治教育虚拟空间;智能算法参与师生交互,形塑精准、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空间;技术精神融入教育实践与体验,塑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间。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徐小强副教授以《数字赋能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了发言。徐小强分析了数字赋能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风险、问题及缘由,回顾总结了数字赋能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成就、经验及启示。他认为数字赋能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要优化技术升级和加强分级分类管控,有效建立各主体积极参与联动,协商合作治理,打造依法依规依技依能网络治理新范式。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数字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将是一场全员、全时、全程、全息、全方位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行动,需要加强数字思政能力体系建设,提升解码编码的“码力”和“算力”,生成向上向善的牵引力,以全息性融入与集成式表达,影响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共同推进网络空间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


合影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池州学院、西华大学等高校的90余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政理论课教学、高校宣传工作和学生工作的思政工作者参会。



部分媒体报道▶ 川观新闻:字技术如何赋能思政教育?西华大学这场研讨会达成了共识▶ 学习强国从大流量到正能量:“数字思政”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 教育导报专家学者齐聚西华大学,探讨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思政教育▶ 中国网: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这场学术研讨会在西华大学举行▶ 四川在线: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思政教育?西华大学这场研讨会达成了共识▶ 四川经济在线:专家齐聚西华大学 探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 | 翟元平 陈彧

编辑 | 王舒

编审 | 翟元平 王舒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