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打造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的四川路径
打造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的四川路径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孝其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强省建设,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的决策部署;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战略先导,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方法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在工作(图片来自四川大学官网)
一、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重大意义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四川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的关键阶段,实现由“大”向“强”的跨越、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我们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教育强省建设,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全省发展之基。
(一)从教育的政治属性看,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单独列章阐述,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深刻阐释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并对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教育是政治、是政权,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复兴。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自觉把教育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去思考,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中去谋划,放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中去安排,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强化学生政治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坚定不移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南民族大学开展“铸牢系列大思政课——科学家精神”活动(图片由学校提供)
电子科技大学光纤传感与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师生探讨实验方案(图片由学校提供)
来自海峡两岸的大学生走进阿坝师范学院,围成同心圆共跳锅庄舞,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王浚录 摄)
二、准确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内涵特征
四川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2万所,在校学生1595.27万人,教职工126.51万人。教育强省之“强”,不仅包括教育规模、培养体系以及基础条件等硬实力,也包括支撑引领、辐射影响、动力活力等软实力。四川着眼建成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省,提出了五强要求。
立德树人强
培养体系强
乐山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放学后参加足球训练(王浚录 摄)
支撑引领强
影响辐射强
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教学成果和引领性的科研成果,产出一批知名办学品牌和教育公共产品,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国内学习主要目的地、国际留学重要目的地。
动力活力强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机制更加完善,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教育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高水平的教育保障持续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全面形成。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参加招聘会(图片由教育导报提供)
三、科学谋划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方法路径
科学的方法路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金钥匙。去年部省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以来,四川聚焦“教育强国、四川何为,强省建设、教育何为”工作主线,开门问计广纳良策,深入基层征求意见,科学编制《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形成了教育强省建设的方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四川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全国第七位的财政收入、安排了全国第五位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全国第六位的教育规模。建设教育强省,关键在投入、重点在保障。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认识教育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的地位作用,认真落实教育支出责任和教育经费增长法定要求,巩固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落实“两个只增不减”。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统筹协调机制,巩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创新社会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教育,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四川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到高校讲党课和思政课,打造“红润杏林”“格桑花”等30余个青年宣讲品牌,着力构建全面系统的育人生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固本培元铸魂育人,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打造“青言青语”系列宣讲品牌,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五育并举综合育人,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配齐建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好用好“一站式”学生社区、易班社区等,推动高校学生社区由生活场域向文化、教育场域等转型升级。坚持家校社协同育人,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督导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指导家长树立理性的培养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筠连县双腾小学学生在县“五育并举”展演活动中展示制茶(筠连县教体局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四川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建设1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第五轮学科评估中10所高校39个学科进入A类、较上轮增加12个,人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才既是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培养机制,深化“大中小学”“本硕博”纵向贯通培养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提升有组织的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强化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紧扣“高、精、尖、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实施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分层分类打造学科高原高峰。强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高校应用型品牌专业和课程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四川以“三个有组织”为抓手,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省近90%,技术转让合同位居全国前列。建设教育强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聚焦区域发展需求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和现代服务业、公共卫生和健康、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点领域,特别是要聚焦四川六大优势产业培养急需人才,有效服务新型工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有组织开展科研攻关,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面向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布局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培育实施一批前沿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项目,产出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和关键配套产品,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高校科研有组织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大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利创造和运用机制,促进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省的基础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四川高度重视教师工作,省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报告,省委、省政府在保障上优先投入、需求上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新格局。强省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加强教师培养管理,健全以卓越教师培养为引领、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优秀教师为突破、以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为依托的培养体系,着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和从业禁止制度,完善师德违规处理制度规定,坚持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要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着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推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西昌优秀教师张欢欢在课堂上(图片由教育导报提供)
(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建设教育强省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四川始终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四川云教”城乡联盟覆盖薄弱学校1700余所,相关经验在首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分享交流。当前,教育压力普遍前移,高等教育质的提升矛盾越来越凸显,教育强省建设任重道远。要着眼夯实“基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建立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供给机制,实施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开展义务教育强校提质、普通高中内涵建设、综合高中试点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促进等行动,健全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着眼高扬“龙头”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第二轮“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实施四川高等教育“登峰计划”和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强化项目激励引导,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改革发展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着眼增强“适应性”和“吸引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着力加强政策供给保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关键办学能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着眼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深入实施学前学普行动,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壮大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四川民族地区教育与全国同步实现新跨越。着眼开辟“新赛道”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进教育基础平台建设、数字化场景建设,深化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省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四川全面落实新时代党建工作总要求,出台高校院系党组织建设意见,实施民办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计划,民办高校党组织书记选派全覆盖并逐步优化,推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党建共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启动第二批高校党建示范创建,遴选352个党组织参加教育部第四批示范创建;提前一年完成公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根本底色。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实施高质量教育体系党建领航攻坚行动,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领域,守牢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中小学“双培养”机制,实施高校“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创建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聚焦招生考试、财务管理、基建后勤、科研经费、校办企业、师德师风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制度机制,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教育力量。四川农业大学学子在彝海结盟地上现场党课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