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团队,又有新进展!

西华大学
2024-10-19


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瞄准核心技术攻关

西华大学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需要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科学研究论文以科技创新助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学校申博条件建设提供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温馨提示:

点击图片还可以查看详细报道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发酵调味品科学与工程”团队在食品顶尖期刊发表封面文章


近日,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发酵调味品科学与工程”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ACS)旗下的农林科学领域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Q1, IF=6.1),发表题为“Taste Mechanism of Umami Molecules from Fermented Broad Bean Paste Based on In Silico Analysis and Peptidomics”的研究性论文,且被选为正封面(Front Cover)论文。2020级硕士研究生赵建华为论文第一作者,林洪斌副教授和唐洁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本研究旨在探究蚕豆瓣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鲜味物质,并采用计算机分析和肽组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发酵蚕豆瓣(FBBP)鲜味的产生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可以改善FBBP的鲜味。肽组学信息显示,从FBBP中共鉴定出470个游离肽,其中大部分在发酵后增加,发酵过程中鲜味肽、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有助于增强FBBP的鲜味。感官评价和电子舌结果显示,从FBBP中筛选出的肽EDEDE、DLSESV、SNGDDE、DETL、CDLSD和TDEE具有较强的鲜味和鲜味增强的效果。本研究为从发酵产品中快速高效地筛选新型鲜味肽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对FBBP中鲜味的产生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卞军教授团队在高性能新型热固性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新进展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国际知名期刊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上发表高水平Review论文。论文题目为“Progress on the simulation, synthesi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thermosetting polybenzoxazine resin and its composites: A review”。卞军教授为通讯作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李鑫康为第一作者。


该Review全面概述了聚苯并噁嗪(PBZ)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评述了其合成、制备、分子模拟方法和多功能应用潜力。对目前关于PBZ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方法,最后对PBZ的研究与开发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此前,本课题组已经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和Polymer Composites上发表了关于PBZ及其复合材料相关的研究性论文3篇。




理学院:

青年教师严映坤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发表论文


近日,理学院青年教师严映坤博士在国际Top学术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IF = 7.3)上发表题为《Design, synthesis, bioactive evaluation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novel 4H-pyrano[3,2-c]pyridine analogues as potential sterol 14-demethylase (CYP51) inhibitors》的研究论文。论文通讯作者为严映坤博士、唐孝荣教授和李唯一教授,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包爱玲和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蒋文静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华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为了发现植物病原真菌中潜在的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CYP51),课题组首次对植物病原真菌进行了酶的提取,随后进行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它们对CYP51的IC50值分别为0.377、0.611和0.748 g/mL,具有比氟环唑更好的抑制活性(IC50 = 0.802 g/mL)。课题组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小分子与靶蛋白进行了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7a具有比阳性对照更强的亲和力,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比阳性对照更强的∆Gbind(kcal/mol)。这些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可能是一类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生物活性候选药物,将来可能作为潜在商业化的DMIs。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陈睿副教授团队在SSCI一区期刊发表学术文章


近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陈睿副教授研究团队,在计算机科学与人机交互领域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发表题为“Negative Emotional Value of Players: Exploring the Time Investment Dimension from Chinese Mobile Game Players’Reviews”的研究论文。陈睿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22级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严浩澜、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1级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显为论文共同作者。西华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研究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37417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该研究针对游戏玩家的负面评论,深入探讨了“时间投入”这一概念,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DT)详细分析了时间投入与外部动机对玩家情绪体验的影响。该研究采用了“机器学习+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游戏玩家的视角揭示了不同时间投入维度所形成的外部动机对各类游戏中玩家情绪与评价的具体影响,且为自我决定理论在外部动机探讨方面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研究视角。该研究将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方法应用于文化研究和情绪价值体验研究之中,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研究特性,是我校师生积极响应“人工智能+新文科”建设,在数字人文领域的一次探索性研究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青年教师张鑫博士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近日,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张鑫博士在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题为“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asters with land use change,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Neijiang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的研究论文;在Urban Climate发表题为“Study on the risk of rainstorm waterlogging disaster in hilly cities based on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liking Suining”的研究论文。张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舒志乐教授为通讯作者,西华大学为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单位。张鑫博士指导的2022级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曾晓宇、周辰一分别作为两篇论文的第二作者。


01论文一
人类不断高速发展,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该论文选取川中丘陵区中部的内江市作为典型研究区,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实地调查以及利用RS和GIS技术,对内江市的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该典型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灾害发育类型和土地利用变化(LUCC)、气象水文变化同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该项目希望对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工作及土地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02论文二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我国城市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日益加重。本文以海绵城市试点——遂宁市为例,利用GIS和RS技术,建立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旨在对遂宁市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河流主要区域极易遭受暴雨袭击,易发生洪涝灾害,形成高风险区。本文采用的指标模型和方法适用于遂宁市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的评价和区划,为特定区域洪涝灾害的防灾减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理学院:

青年教师江明航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发表论文


近日,理学院青年教师江明航博士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中科院一区,IF=46.2)发表题为“Review on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added value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of CO2 electroreduction products”的综述论文。江明航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华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蒋珍菊教授、廖雪梅教授、南京大学金钟教授和玉林师范学院黎晓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化石燃料燃烧和人类活动排放的CO2持续上升,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等令人担忧的问题。针对于此,以水作为氢源,在环境条件下,利用可再生电力驱动CO2电还原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实现碳中和及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以往的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设计电催化剂,可以将CO2电还原为不同的含碳产物。这些产物包括单碳(C1)和多碳(C2+)化合物(如CO、甲酸、甲烷、乙烯、丙烯、甲醇、乙醇以及丙醇等)。此外,为了拓展CO2电还原产品的种类,将涉及碳、氢和氧以外的原子的成键反应纳入到电催化CO2还原反应中,引起了研究者们浓厚的探究兴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彭必友团队在CSSCI源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发表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彭必友教学科研团队在CSSCI来源期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发表名为“地方工科院校教学引导式项目设计与评价方法创新实践”的教研论文,论文第一作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余玲高级实验师。



论文从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新工科“学科交叉、创新实践”的理念,通过建立跨度多个学期的“理论—实践”数字化课程群综合引导式教学项目,贯彻“思想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从“课程群综合引导式项目—课程阶段项目—课堂微项目”自顶向下重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组织、开发评价标准及管理系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由线上(易班、智慧树)理论教学、线下(大班)翻转教学、线下(小班)项目引导式教学组成的“三堂互融”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全面打造兼顾思想、学习、行动能力,同时具备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美术与设计学院:

青年教师张宁博士在人机交互顶级期刊IJHCS发表论文


近日,美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张宁博士以第一作者在人机交互领域顶级期刊(CCF-A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发表题为Ⅰ'm Not Upset–I Get It: Effects of Co-workers' Stress Cues on Help-seekers' Social Diction and Empathy in Telecommuting的研究论文。合作作者单位包括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U/e)、荷兰奈尔洛德商业大学(Nyenrode Business University)和南方科技大学。



信息时代下即时通讯已成为远程办公的重要方式。在这种协作办公环境中,同事之间因为缺少当面交流而无法随时共情,人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若被拒绝则可能会引发负面情绪。本研究探索了在远程工作过程中,“被求助者的压力程度”对求助者在被拒绝后的情绪状态与社交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被求助者的不同压力信号对求助者的社交措辞和同理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研究建议,相比分享轻松、愉悦等积极信号,在工作场景中分享压力等消极信号对于工作社交更有帮助。这项研究为未来社交情感信号的设计提供了启示。




理学院:

Optica出版集团Spotlight亮点专栏报道理学院教师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国际Optica出版集团Spotlight亮点专栏报道理学院吴真副教授在外腔反馈半导体激光阵列稳定性条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Dynamics and stability conditions of a spectrally combined beam based on a diode laser array发表在光学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ptical Physics》上,吴真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钟哲强副教授为合作者,西华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2022级硕士研究生冯鹏为第一作者,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丹妮为第二作者。



该论文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半导体速率方程,并引入一个稳定性条件评价光反馈半导体激光器的潜在特性。稳定性条件可以计算和预估光束的输出状态。基于稳定性条件,分析了外腔参数对反馈因子的影响。该工作为实现高亮度半导体激光稳定光源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期科研快报就到这里

为优秀的西华师生点赞




内容来源 | 西华大学新闻主页

整理编辑 | 黄彧垚

编审 | 陈彧 王舒


冲!西华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华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