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 名院 强专业】之 电子工程学院|欢迎优秀学子报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编者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本科招生工作将统筹推进“优质生源聚力工程”,开展人人都是“宣传员”,我为西电本科招生代言系列活动。通过【名师 名院 强专业】栏目,全方位展示各院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实力,期望优秀的中学生朋友们深入了解西电,选择西电,并为学子们搭建通往科技之门,来到西电,成就最好的自己!
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廖桂生,党委书记蔡固顺,副院长邓成、丁金闪、孔东(原),副书记刘建锋等院领导班子及学院办公室老师为学院代言,为本科招生代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是学校最具电子信息特色的研究型学院,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院始终以“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学院”为目标,2017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电子科学与技术”获学科评估A+等级(排名第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2017-2018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中排名第一,学院全部专业均排名全国前五。
学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7个,本科专业4个,3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科研实力强,现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雷达信号处理”和“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雷达认知探测成像识别”111学科引智基地和民用雷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院教学水平高,现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与通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此外,学院还有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 1个省级创新实验区“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
学院坚持面向国际研究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学院学科特色与优势,着重开展学院一级学科所在领域的前瞻技术、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攻关研究。近五年,学院科研经费达7.9亿、SCI论文检索3759篇、专利授权1502项,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防基础预研、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20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6项,省部级奖励33项。
学院现有在校生人数超过6200名,其中本科生近4000人,硕士研究生18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0余名。多年来,学院培养了全国百优博士论文 5人、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 8人、省优论文 48人;为我国培养了近三万名电子信息领域高级人才,以保铮院士、王越院士、郭桂蓉院士、张锡祥院士、包为民院士、张尧学院士和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先生等为代表的电子工程学院校友已经成为“西电名片”。
电子工程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为国家级国防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培养目标
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精术业、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行业骨干和引领者。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面向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及行业骨干。
毕业生可报考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或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可从事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始建于1952年,由我校创建的全国第一个雷达工程专业,经过60多年的建设,本专业2007年获首批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2002年获首批陕西省名牌专业,是国家“985平台”重点建设专业,在2017年1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一(513所高校中),《2017-2018大学排名与高考志愿指南》中排名第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立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一体化体系,具有军事电子和厚基础、重工程的专业特色,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该专业于2015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深造与就业方向
近五年来,本专业的平均上研率接近50%,其中免试保送研究生超过20%,可保送的大学有清华、北大、中科大、中科院和本校等,有一部分同学选择到国外高校继续深造。
本专业近五年的平均就业率超过98%,就业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广州等。就业单位主要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等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兴、大唐电信等国有企业,贝尔、摩托罗拉、三星等合资企业,华为、阿里巴巴等民营高科技企业,以及各省市政府机关、部队科研院所和机关等。
信息对抗技术
Information Countermeasure Technology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防御及信息对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的综合能力,较强的电子信息战系统研究与设计的综合能力,信息对抗处理系统软硬件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敬业、协作和杰出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电子信息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工程设计与军事应用、攻防策略与监控管理方面的能力。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国家级国防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专业师资队伍雄厚,办学特色显著,有电工电子国家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教育部电子信息攻防对抗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有雷达对抗和通信对抗等系统级实验室。本专业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毕业生可考取信息对抗专业及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优秀毕业生还可参与保研和优研计划。
深造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近五年的上研率40%以上,其中推荐免试生15%左右。毕业生能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各领域(包括雷达、通信、信息对抗等)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军事、经济、科研和政府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就业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南京、广州、成都等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Radio Technology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理论与技术、天线理论与工程、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以及电波传播等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涉及无线系统射频信息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国家建设急需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直是我校的优势学科方向,拥有国内高校师资力量雄厚的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拥有电磁场、天线、微波和电磁兼容四个方面最多人才群体。拥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实验与科研条件,建有陕西省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同时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深造与就业方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可考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专业的研究生,保送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研究生的比例较高,近五年的上研率40%以上。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科研院所、工业部门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技术、教学及管理工作。就业率达98%以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遥感科学与技术
Remote Sen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培养目标
培养在测绘、海洋、环境、地质、农林业等民用领域以及军事侦察与监视、目标分类与识别、武器制导等军事领域从事遥感系统设计与研发、遥感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的复合人才。
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在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测绘科学、空间科学以及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它属于遥感与电子信息方面的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建成了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科研和教学环境,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众多毕业生在高校、企事业单位等高科技领域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在业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目前该遥感学科上升至全球排名17位,国内排名并列第3位(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深造与就业方向
每年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70%以上,其中近15%的学生直接获得免试推免硕/博士生资格,推免学校包括中科院、清华、上海交大、国防科大和本校等,部分学生到牛津大学、加州大学分校等国外高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就业方面,能在中科院、航天航空、电子、海洋、交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高等学校、公司、管理部门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军事和政府部门从事系统管理工作。本专业深受谷歌、百度、腾讯、华为等IT和“互联网+”高新企业的欢迎。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队伍286名,教授89人,博士化率达80%以上,学术环境优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保铮教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梁昌洪教授、孙肖子教授为突出代表,拥有首批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创新团队和微波教学创新团队。学院拥有院士1人,国家级及省部级人才96人次,其中,“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教师公派短期出访交流277人次,长期出访交流59人次。
这里有一流的教学名师团队
这里有一流的青年教师团队
2018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电子工程学院王新怀获全国一等奖。
2018年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电子工程学院许辉、徐茵获一等奖。
2018年电子工程学院张文博老师参加财经频道的电视节目《创业英雄汇》。
2017年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工程学院张文博老师获全国第五名,金奖,最佳人气奖。
2017年第二届陕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电子类实验技能竞赛,电子工程学院参赛老师:侯建强、袁晓光 、魏峰获一等奖。
2016年全国首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电子工程学院王新怀获《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组全国二等奖。
2016年全国首届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西北区分赛区侯彦宾获《数字电路》组三等奖。
2016年陕西高等学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电子工程学院陈蕾老师获得工科组教学竞赛一等奖。
这里有学院领导的殷切期望
廖桂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期从事雷达信号处理方向研究,在国内较早开展机载预警雷达空时自适应(STAP)技术研究,是教育部创新团队“雷达信号处理”学术带头人。2013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一),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16年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蔡固顺,高级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专业,2002年获电路系统硕士学位。历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CAD所助教、讲师,科研处综合科科长,北京办事处主任,科研处副处长,科研院正处级副院长,现为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曾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深圳总部等工作经历。社会兼职有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科学研究分会理事,陕西省高校科技管理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B类实验室管理专家。曾获科工局项目管理优秀个人,教育部社科管理奖。
这里有享誉华夏的杰出校友
这里有一流的科研平台
这里有一流的科研团队
这里有一流的科研成果
标志性成果1
项目:目标分类技术
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多维综合微动特征提取与分层分类方法
标志性成果2
项目:图像结构建模与视觉表观重构理论方法研究
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视觉表观重构的理论与方法
标志性成果3
项目:雷达认知探测、成像与识别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获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
空天地雷达认知探测、成像与识别一体化
这里有国际化的交流和合作
学院积极拓展对外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努力为师生创造具有西电特色的国际化育人环境。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合作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等项目,拥有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2个,陕西省国际合作平台2个,聘请外籍名誉教授1人,教授3人。学院设有中法合作办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英国拉夫堡双学位等项目,同时,组织多个具有学院特色的访学项目,如剑桥大学访学项目、帝国理工访学项目等。
这里有学长们锐意进取追逐梦想的榜样
电子工程学院的学长们囊括历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这里也有年轻个性,放飞梦想的你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欢迎你,电子工程学院欢迎你!
学院网站:
往期回顾:
【名师 名院 强专业】之 通信工程学院|欢迎优秀学子报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策划 | 本科招生办公室
携手 | 电子工程学院
鸣谢 | 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
排版 | 李苑、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