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毕业留美学生拉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落败的不止是亲情

2018-01-29 徐柯 大楚网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在他看来,无论是亲情和家庭教育,在他这,都已经落败了。


不同的教育背景造就不同的人



正在监狱服刑的李天一就是个鲜明例子。物质上过度满足,精神教育过度缺乏,过度的溺爱和放纵,父母一次次替其“擦屁股”、请求他人宽容,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什么事都“无所谓”的心态,最后形成“爹妈罩我去战斗”的恶性循环。


而首富之子王思聪则是另外一种奇怪的存在。兼具富二代玩世不恭的习气和城乡结合部小市民的市(jie)井(di)气:拥有伦敦大学哲学系的学位和光鲜的履历(大部分投资十分成功)。军人出身的王健林有严格的约束,早早送其去留学,归国后没有过多的负面消息,时不时发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十分符合当代人对富人阶级社会存在的期待:有钱不作恶,为富无不仁。



家庭教育有着无可撼动的教育地位,在人格塑造方面甚至远胜于学校教育。而一谈及教育,不同的父母却有同一种方式。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们都是为你好”......似乎只要这些话一出,都能压住一切不认同的声音。


“家长强权”是一把隐蔽但锋利的刀子!父辈的经验是一笔丰富的财富,但生硬或强行套用,并不适合每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急切会带来过高的期望,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走不同的路,一手包办只会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对于性格刚烈的孩子来说,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当爱支配一切时,权力就不存在了;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两者互为对方的影子。”这里所说的权力,亦可理解为控制。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可是“我”,可能并不快乐。



中国的孩子不缺关爱,更多的是缺乏尊重


被偷看日记、被限制交友、大量出现的“别人家的孩子”......教育孩子,要守护住孩子的心灵底线,而父母需要的,则是智慧,否则,会让孩子认为只有上了大学,摆脱了父母,才会有诗和远方。


只有尊重,才会换来两代人顺畅的沟通,而管教却不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管教应当是个逐渐退出的角色,孩子越大,管教越少。与此同时,尊重却必须无时无刻不在。


尊重孩子的想法,会换来孩子更成熟和独立的心理和人格,他们才更了解自己需要、想要什么。而这种西式的教育方式,也让年轻一代父母心中“西风压倒东风”潜意识更加明显。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更加注重个体自身的修养,强调一种所谓的“仁义”的精神;儒家强调集体, 注重整体的作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



而美国的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西方的父母认为孩子是家庭成员中平等的一员,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 父母的责任在于发现和引导孩子, 并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以及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让他们获得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能力。为他们的孩子提供足够的自由时间,当还在需要作出重大决定时给他们指导,但从来不会为孩子安排一切。



看起来美式教育更符合现代人的观念,但过分强调个人主义、重创新而不重基础教育却十分不符合我国教育体系这个大环境。取长舍短、符合文化背景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毕竟无论哪种文化背景下,都会有各种失败的教育例子。


万字长文数落父母,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不能不说也是教育失败的案例,亲情淡漠不能是用来报复的武器。


望还能救赎的,早日救赎自己。


大楚网 ∣ 有用有趣有料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