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2017-03-05 哲学园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

http://philosophy.hk01.com/无睡意哲学/42329/亚里士多德:逻辑作为方法---EP12

甚么是: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01哲学团队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开设了「学院」(Ἀκαδήμεια),又称为「柏拉图学院」。当中一位著名校友就是今天无睡意哲学课的主角——古希腊三哲的最后一人,亚里士多德。尽管他是柏拉图最引以为傲的弟子,但在哲学思想上亚里士多德除了传承「理型」的脉络以外,更在伦理学以及形上学方面有所突破,确定了西方哲学的主流发展方向,所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或许是亚里士多德这位青出于蓝的哲学大师最真实的写照。

 

(前文提要:柏拉图:政治与人生) 

 

哲人的生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十七岁进入柏拉图所创立的学院修习,很快得到柏拉图的赏识,其后他更在学院内授课。虽然师承柏氏,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赞同柏拉图哲学现实与理型世界的二分法,他认为感性知觉世界才是真实世界和值得研究的对象。因此,尽管他接受了理型这个概念,但却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去使用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型是事物所固有的,并赋予事物不同的形式。假如我们只着眼理型世界,最终我们便无法了解对于我们日常接触的世界。所以在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型欠缺一个稳固的基础,由此他就开始着手柏拉图未曾涉及的问题,除了改造「理型」的形上学面貌,也把逻辑学列入了哲学的系统。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在创建逻辑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他在寻求一种新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在遇到问题时对各种意见和答案进行推理,从而探索真相。正如他在《论题篇》(Topics)说,「推理是一种论证,其中有些被设定为前提,另外的判断则必然地由此而生。从普遍接受的意见出发进行的推理就是论辩的推理。」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贡献就在于把逻辑公理视作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比如排中律(不可能非A也非非A)、矛盾律(A不是非A)等,都可在普遍事物的运行中得以检验。

 

逻辑三段论

 

亚里士多德的弟子用他六篇文章编成《工具论》(Organon),当中有讨论到三段论体系(syllogism)。他是如此定义三段论的,「三段论是一种论证,其中只要确定某些断论,某些异于它们的事物便可以必然地从如此确定的断论中推出。」我在这里用一个例子简单说明三段论的思维方式:

 

所有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苏格拉底会死

 

如果要用普遍性的理论为其定义,三段论可以简化成:

① 如果A可以推论出 B

② 并且B可以推论出C

③ 那么A必然可以推论出C

 

关于逻辑的辩证以及转换我们会在日后的逻辑学课堂继续深入,但在这里请牢记,亚里士多德把逻辑视为形上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是人类对任何对象的判断、评价以及提问,都首先要经过逻辑的思辨,而且他坚信逻辑方面的工作已臻至完善。对亚里士多德来说,逻辑作为一种推论问题的工具,为「第一哲学」形上学构建了思辨的方法论。这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日后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分析哲学的发展。

 

四因说和形上学

 

确定了逻辑学作为方法论后,亚里士多德所处理的就是柏拉图未曾紧密论证的理型部分。就算是在柏拉图的学院学习期间,亚里士多德对于自然世界的浓厚兴趣也从未减半,但是柏拉图的「理型」概念也未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例如没有彻底明示事物的变化与运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感官或现实生活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因为事物运动和逻辑的检验都需要在现实世界中显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试图把感官世界的经验和柏拉图的理型说调和起来。根据他的大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亚氏提出了「共相」(universal)的概念,这是指在个别物体中所拥有的共通特性。与柏拉图所认为现实世界万物都是理型世界的摹本相反,亚里士多德否定了所谓「理型」(idea)对象存在,他认为对象的真实存在只因为现实世界中该对象的共相存在。那么该对象是什么?该对象又会怎么来的?由此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来整理对象变化的原因。

 

「四因说」(four causes),出自《形而上学》一书,包括「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以及「目的因」。「质料因」指一件事物得以在物理世界中存在的构成物质;「形式因」是指这事物的质料所据以构造的方式;「动力因」指生成此事物的推动力量;而「目的因」是这事物作为这事物所得以存在所指向的目的或功用。以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所说的房屋为例,为甚么一间房子会出现?砖瓦就是「质料因」,筑起房屋的工匠就是「动力因」,蓝图就是「形式因」,因为人要住就是「目的因」。当然,四因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分离,反而是紧密地互相影响的。

 

「四因说」可能并没有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来说明「运动」,但是它就像给了我们一个百子柜,可以将各种对「事物运动」的解释分门别类放好,例如德膜克利特的「原子论」(Amostism)就是「质料因」,柏拉图的「理型」就是「形式因」等等。亚里士多德提供一个让我们整理思考的方法,这也是他的创举之一。亚里士多德还整理了自然科学的不同范畴,例如生物学就是由他创立。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合作微信:iwish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