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没有事实,自由解释 - EP61

2017-04-30 01哲学团队 哲学园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51337/生命哲學先驅:叔本華、齊克果、尼采

没有事实,自由解释 - EP61


尼采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他对奴隶道德的批判。不过在这部份,笔者想探讨的是相对较少人谈及的面向:尼采对真理与知识的观点。这个论题也提供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我们看见尼采和传统德意志观念论的重大区别。当代法国哲学家傅柯(Michel Foucault)于他最后的访问《道德的重临》(“Le retour de lamorale”)中就直接道:「我是尼采的支持者。」(“je suis simplementnietzschéen”)

 

对于真理,尼采于其遗稿《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曾如此一锤定音的说:「没有事实,只有解释。」于《人性的,太人性的》中,他也说:「万物皆变,并无永恒的事实,亦无绝对的真理。」这骤听起来似是一种廉价的相对主义,有点小聪明的读者甚或会黠问:那尼采这句宣称又是否真理,抑或也只是一个可被取替的解释?这宣称又可否被理解为预示着罗兰巴特(Roland Bathes)的「作者已死」(显然呼应着上帝之死)?可以肯定的是,尼采不认为有所谓绝对的、永恒的、客观的形上真理,但这并非基于一种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的想法,而是一种更趋近于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的出发点。


傅柯(Michel Foucault)于他最后的访问《道德的重临》中就直接道:「我是尼采的支持者。」(“je suis simplement nietzschéen”)

 

尼采认为,所谓真理必须是能够被相信的东西,而人相信甚么必然地受到个体的快乐和痛苦所影响。甚么让人快乐、甚么让人厌恶是不可能完全脱离我们的本能欲望和实际的生存环境的。在《快乐的科学》第一百一十章关于知识的起源中,尼采更清楚指出,很多所谓客观真理如事物的持存、同一、于表象以外的客观存在以至意志的自由等都是知性的错误(虽然尼采未有详细剖析为甚么它们是错误,但我们可将之理解为现代哲学从怀疑论所吸纳的教训),但这些根本的错误却对人类这物种存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例如,跟男/女朋友约会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你不会怀疑他/她的客观存在然后甚至质疑自己是否得了妄想症;又或者,当你在工作的时候,你当然下意识地知道你老板/上司的持存,所以你会(扮)努力工作甚至「OT」。与其说这些是客观真理,倒不如说它们是规范(Norms),而人类则是基于这些规范再去衡量甚么是「真」和「非真」。所以,「知识的力量并不取决于她有多真,而是视乎她经历的岁月、她的根深缔固、和她作为生存条件的本质。」

 

而当然,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会随着历史发展而演变的,尼采也并非单纯的用生物学的角度去化约知识论。尼采分析,最先把真理从人类生存驱力抽空理解的是古希腊的伊利亚(Eleactics)学派。对他们来说,真正的智者认识的是恒变中的不变、殊相中的共相,他们抑制人性欲望,追求的是非人性的一面。他们这种把真理从生活抽空的理解不单不会让他们脱离现实生活,它反过来成为他们生活的原则,并牵引着各种人类生存条件的驱力,影响到例如人的职业、义务、尊严等。

 

所以真理并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因为「不单只效益和快乐,还有各种驱力都参与在这场关于真理的斗争中。」(同见于《快乐的科学》第一百一十章)而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采对知识抱持同样的看法:「知识的动机只有快乐与厌恶、利益与损害。」知识的功能并非用以象征客观永存的事实。知识是人类活动,透过它所显露的是人类特性。因此,对尼采来说,无论是真理或知识都并非来自纯粹理性。回到「没有真理,只有解释」这句话上,「没有事实」的意思就非常明显,而「只有解释」并不是指理性有绝对的自由又或文本结构独立于所有权威,而是指人对所有事物的理解都与人的各种驱力及其历史的生存条件挂钩。

 

可以想象,这种理解对于今天「出版或是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学术制度尤其尖锐。现今学术论文和著作的产量应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但这也代表今天人类是前所未有地贴近「真理」吗?尼采大概会说,这种发展跟伊利亚学派是一脉相承。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采对知识抱持这种看法:「知识的动机只有快乐与厌恶、利益与损害。」

 

尼采对真理和知识的考察,倚仗的并不是分析理性的先验运作原则,他倚仗的更多是心理语言学上的一种历史发展观的考察,或简单来说,他倚仗的是一种历史的哲学思考(historischesPhilosophieren)。当然尼采这种独特的思考方法不可以说成是语理分析,但可以肯定,他对语言脉络的考据跟传统观念论的思考方法大异其趣。这种考察,最经典的见于《道德系谱学》中尼采对「善」(gut)与「恶」(böse)的分析。它们演变自「好」(gut)与「坏」(schlecht)这两个本来非关道德的概念。在德语的词源学上,「好」包含「优雅」(vornehm)、「高贵」(edel),是用来描述人优秀、有能力、思想高尚,而「坏」则与「简单」(schlechtweg)、「简朴」(schlicht)同义,描述的就是好的特质的匮乏,是指人平庸、低俗。

 

在这非道德框架下说一个人「坏」,可以说是「弱」的同义,它描述的是人的自然特质,而并无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相比之下,善恶的道德观是弱者争夺话语权的反扑。当中,谦卑地驯服于形上价值观的平庸人就是善人,而反抗羊群本能(Herdeninstinkt)的就是恶人。尼采指出,这个意义上的转移与欧洲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同时发生,是现代世界迎来的民主偏见(das demokratischeVorurteil,或许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大众的愚见)暴力地席卷欧洲的结果。虽然尼采并没为此说多作阐述,可能只是抽水式评论。但我们不难理解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女巫搜捕(Witch Hunt)和宗教迫害会使得形上价值和思想更趋绝对,因为,从尼采的视角看,在那历史脉络中那是生存的手段。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无睡意哲学 | 康德:物自身 - EP34无睡意哲学 |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 EP35无睡意哲学 | 康德:美的契机 - EP36无睡意哲学 | 康德:崇高与目的论 - EP37无睡意哲学 |  康德:何为启蒙 - EP3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上) - EP38'  无睡意哲学 | 第四批判 - EP39 无睡意哲学 | 限制概念 - EP40无睡意哲学 | 同一哲学 - EP41无睡意哲学 | 肯定哲学 - EP42无睡意哲学 | 绝对观念论 - EP43无睡意哲学 | 自我觉知 - EP44无睡意哲学 | 绝对精神:德国观念论(下) - EP45无睡意哲学 | 正反合 - EP46无睡意哲学 | 艺术与自由 - EP47无睡意哲学 | 自杀论 - EP48无睡意哲学 | 小结:德国观念论(下)- EP48'无睡意哲学 | 宗教的起源 - EP49无睡意哲学 | 理解社会行动 - EP50无睡意哲学 | 理性就如铁笼 - EP51无睡意哲学 | 资本主义的危机 - EP52无睡意哲学 | 阶级斗争 - EP53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三大家影响 - EP54无睡意哲学 | 社会学小结:涂尔干、韦伯、马克思 - EP54'无睡意哲学 | 人生就如钟摆 - EP55无睡意哲学 | 如何解脱痛苦 - EP56无睡意哲学 | 信心之跃 - EP57

无睡意哲学 | 审美三阶段 - EP58无睡意哲学 | 酒神和太阳神 - EP59无睡意哲学 | 上帝死了 - EP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