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统一”思想违反了矛盾律!

2017-07-06 哲学园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赫拉克利特的

“对立面之统一性”学说再析

常旭旻


作者简介:常旭旻,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人大复印:《外国哲学》2017 年 05 期

原发期刊:《世界哲学》2017 年第 20172 期 第 132-140 页

关键词: 赫拉克利特/ 对立/ 统一性/ 宇宙论/

摘要:亚里士多德最早从逻辑规则出发批评赫拉克利特违反了矛盾律。当代西方学者借助数理逻辑手段进一步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这一批评的逻辑意义,认为赫拉克利特对立矛盾学说之所以犯下逻辑错误,在于将对立面界定为同一性关系。本文通过流变学说对事物自身矛盾对立面的展现,认为赫拉克利特从经验观察的归纳出发提出了对立面之统一性而非同一性的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赫拉克利特所揭示的互为矛盾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认为赫拉克利特最终在事物生成、变化的宇宙论层面阐明了对立面的统一性关系。

从哲学洞见与逻辑规则的两个视角出发,思想史对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思想做出了一积极、一消极的两种解读与评价。其一,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揭示出了广为人知的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或者说“对立统一”思想;其二,赫拉克利特的万物变化思想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哲学家解读为对立面的同一,并从逻辑上将之归结为“X既是又不是”的命题表达,批评其违反了矛盾律。两种评价分歧的核心在于,如何理解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也即对立面之间到底是同一性关系还是统一性关系?


本文将在赫拉克利特存世残篇语境中重点考察后一种解读与评价。首先,着重评析J.巴恩(J.Barnes)、D.W.格雷厄姆(Daniel W.Graham)等学者针对赫拉克利特违反矛盾律问题展开的逻辑分析。其次,依据残篇文本分析赫拉克利特所述矛盾对立面的关系实际上是对宇宙万物在生成、变化基础上的现象呈现,探讨对立面之统一性在逻辑与哲学层面上的不同内涵。最后,本文在不排斥逻辑批评的前提下,阐明如何在宇宙论层面对其对立面之统一性进行非悖论的理解。


一、对赫拉克利特违反矛盾律的逻辑考察: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代


1.亚里士多德对赫拉克利特的批评


亚里士多德从自己的逻辑理论与形而上学原则出发,批评赫拉克利特违背了矛盾律。针对赫拉克利特一系列“河流残篇”之一DK22 B49a①“我们既踏进又不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既是又不是”,亚里士多德批评说:


赫拉克利特的学说认为所有事物既是又不是,这似乎是一切都是真的了。


(Aristotle,1991:1012a24)


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相信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如某些人认为赫拉克利特所说的。


(Aristotle,1991:1005a24-25、185a5、b19、159b30)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主词我们都必须肯定或者否定一个谓词,如果说一个事物“是”或者“不是”的话,我们不能既肯定它的“是”又同时肯定它的“不是”,也不能否定它的“是”又同时否定它的“不是”,一个肯定判断和与之相对的否定判断不可能同时都为真。所以,


同一个属性不能在同一时间、并且在同一个方面既属于又不属于同一对象。


(Aristotle,1991:1005a20-21)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对所有学科都确定有效的原理,它既是永真的又是可知的,对于所有具体事物的判断都必须依据这个原理,赫拉克利特说同一事物“既是又不是”,就违反了这个最确定的原理。就此而论,赫拉克利特违反了矛盾律是毋庸置疑的,违背了形而上学原理的永真及其普遍有效性,亚里士多德对他的批评是没有问题的。


当代西方学者基本上都认同来自柏拉图传统的“万物流变”解释,接受亚里士多德对赫拉克利特违反矛盾律的批评,但又不局限于仅仅从逻辑分析给出结论。本文将主要评介巴恩对赫拉克利特矛盾和对立面之同一性命题所作的逻辑分析,然后讨论格雷厄姆对巴恩分析的批评与扩展考察。


2.巴恩对赫拉克利特对立面之同一性的逻辑分析


巴恩认为赫拉克利特“对立同一”理论出自其“万物流变,无物永驻”思想,他将之解释为“同一个事物具有相反对立的属性”,并依照这种理解去解读赫拉克利特对立矛盾理论的核心残篇B88:


我们身上相同的事情就是生和死、沉睡与清醒、年轻与衰老;这些东西变化成那些东西,而依次那些东西又变化成这些东西。巴恩认为,其中“生和死”、“沉睡与清醒”、“年轻与衰老”的变化可以说明赫拉克利特两个最基本的思想,一个是“万物流变”,一个是对立矛盾学说。继而巴恩、赫拉克利特涉及“既是又不是”的有关残篇进行了逻辑分析,揭示了其间蕴含的对立面之同一性的几种不同语义,最后将它们归结为“既∮x又∮′x”(∮′是∮的对立面或矛盾)。(Barnes,1979:52-57)②


(1)所有事物都会既拥有某些谓述∮又不具有某些谓述∮。他认为,这是对亚里士多德所说赫拉克利特“既是又不是”的合理演绎,并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为:


(2a)所有事物都会拥有对立面∮和∮′。


(2b)至少会有一个事物拥有对立面∮和∮′。巴恩认为,(2a)和(2b)的结合能够完全表达对立面的同一,也即:


(3)每一对矛盾都能在某处得到例示,每一个事物都至少例示了一对矛盾。即对于一个对象x以及两个对立的谓述∮和∮′,既∮x又∮′x。根据(3),我们便可以将亚里士多德判定的赫拉克利特“既是又不是”的主张联系起来,将之表述为:


(4)对立面同一,即∮=∮′。也就是说,对立面、矛盾双方是同一的。


巴恩认为,(3)的解释已经尽可能以正确的方式概括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之同一性思想,而且(3)蕴含了(4),即赫拉克利特在不同残篇所表述的“X和Y是一”或者“X和X是一”,也就是“既∮x又∮′x”。(Barnes,1979:5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巴恩接受并论证了亚里士多德对赫拉克利特违反矛盾律所做出的判断。首先,对于所有谓述或者属性来说,会有一些主体同时具有某种谓述以及与之对立的矛盾谓述;其次,对于所有主体来说,总有一些谓述使得某个主体既能被这个谓述表述,同时又能被与其矛盾对立的谓述来表述。也就是说,赫拉克利特既承认一个主体x可以被一个谓述∮来表述,同时x又可以被其对立面、与之相矛盾的谓述∮′来表述。这种分析就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关系在逻辑上界定为同一性。除巴恩之外,还有例如斯托克斯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之同一性思想即“对立面属于或就是同一个对象”(Stokes,1971:90-100),如同赫拉克利特所言,白就是黑,上就是下,湿就是干,如此等等。也就是说对于任意两个对象而言,A=B以及B=A,或者A就是A。如此,毫无疑问赫拉克利特违背了矛盾律,亚里士多德的批评是正确的。


但巴恩自己又指出,虽然这样的逻辑分析是可以接受的,但这样的解释结果恐怕令人难以接受,而且,赫拉克利特就真的认为湿与干是同一的吗?果真如此的话,赫拉克利特的结论也太过奇怪甚至显得愚蠢。而在本文看来,上述逻辑分析并未脱离时代错乱的窠臼,“对立面的同一性”并不是一个适宜的理解方式。其中的问题在于,上述分析还局限于亚里士多德在无模态、无量词的逻辑判定范围内对赫拉克利特思想进行分析,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学说在逻辑上断定为违反矛盾律,在思想上将其解释为表达了对立面的同一性。


二、格雷厄姆的批评与巴恩的辩护


虽然学界承认巴恩的细致解读建立在文本基础之上,但其强烈技术化的逻辑分析也招致许多学者的批评,认为他以一种不必要的繁琐方式,将可能甚至都被赫拉克利特反对的观点强加到了赫拉克利特身上。巴恩自己也承认,赫拉克利特所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严密的概念与逻辑分析工具来推动思考。格雷厄姆回到对立矛盾学说的基础并指出,所谓赫拉克利特的流变理论比历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解释要弱很多,对立同一的观点并非历史解释所认为的那么绝对。(Graham,2015)


格雷厄姆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断定乃至巴恩的分析体现为下述推演:


普遍流变(UF)——对立面之同一性(IO)——违反矛盾律(not-LNC)


(Graham,2006:119)


首先,河流残篇B49与B88都只预设了变化这一基础原则,但并没有预设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不停变化,也就是说,“万物流变”并非必然造成“无物永驻”。即使我们承认万物在任何时候都发生着变化,也会承认变化之中仍然存在着稳定性。


其次,尽管我们可以赞同巴恩分析得出的“一个主体可以拥有矛盾的两个对立属性”,但并不必然代表这个主体同时拥有这两个对立属性。在这一点上,格雷厄姆与巴恩其实殊途同归,巴恩自己也承认上述对于“万物流变”的逻辑分析当中最薄弱之处就是忽略了时间模态。


如果把“万物流变”理解为不同时间、万物的不同方面总是在变化,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前文所引亚里士多德“同一个属性不能在同一时间、并且在同一个方面既属于又不属于同一对象”恰恰对赫拉克利特的思考做出了合理表述,只不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分析尚未引入时间算子。如果我们坚持彻底的逻辑分析方法,则赫拉克利特诸如“一个人既是年轻人又是老人”等明显矛盾的诸多表述,实际上是说,某个x在时间点或者时间段t1是∮,而这个x在另一个时间点或者时间段t2是∮′。由此巴恩也认为,如果运用现代逻辑手段,并结合亚里士多德自身的理论,我们就可以在不违背亚里士多德逻辑主张的前提下,将前述(2a)(2b)修改表述为


(5)x在t1是∮,在t2是∮′据此我们就不会推论出(3)“x是∮并且x是∮′”,而是得出


(6)x or ′x(Barnes,1979:56-57)


所以,亚里士多德实际是将赫拉克利特“x在t1是∮,x在t2是∮′”化约为了“既∮x又∮′x”,并据此批评赫拉克利特违反了矛盾律。但是如果两个对立的属性不是同时、同地并针对同一个对象的,那么这两个属性当然绝对不会具有同一性的关系。据此,我们还能够说赫拉克利特违反了矛盾律吗?因为,他并未确认两个矛盾对立面A和B实际上具有A=B或者B=A的关系,也没有确认一个对象x同时肯定了或者同时拥有了两个对立的属性。所以格雷厄姆甚至认为,也许不是赫拉克利特违反了矛盾律,而是我们的批评误用了矛盾律,甚至是我们为赫拉克利特预设了矛盾前提。(Graham,2006:122)


所以对于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学说来说,其承诺的不是同一性,而是统一性。而其关于对立面和万物为一的学说,也不仅仅是在违背逻辑规则的前提下对万物本体做出的矛盾定义。


三、基于“变化”的对立面具有“同一性”还是“统一性”?


尽管现代西方的早期希腊哲学研究对亚里士多德的赫拉克利特批评已经进行了很多反思,但很多学者仍然从不同角度坚持传统的赫拉克利特解释,认为赫拉克利特万物之矛盾对立面永恒变化的思想实际上表达的对立面具有同一性的观点。


W.K.C.格斯里(W.K.C.Guthrie)将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与矛盾关系的论述完全归结为“万物相同”和“对立面的和谐”,并将“同一性”作为对立面和谐关系的理论基础,断定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之同一性是一种明显悖论。(Guthrie,1962:461-463)


但是,赫拉克利特处于早期希腊哲学由宇宙论向形而上学发展的过渡阶段,仅凭逻辑分析就将其复杂思考归结为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矛盾同一性有过度解释之嫌。例如残篇B52“海水对于鱼是好的,对于人则是坏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解释,就被解读为“海水既是好的也是坏的”,在逻辑上自然也就成为违反矛盾律的表述;再如残篇B55“前行的路与返回的路是一条并且相同”、残篇B56“起点和终点共同处于一个循环之中”等等都是如此。


首先,赫拉克利特所处的思想时代还没有后来的逻辑思考深度与高度;其次,更重要的是他关于对立面及其关系的论述并不是为了阐明思考、论证的逻辑规则,而是为了表达万物本原及其生成、消亡的宇宙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承认哲学时代性的基础上,在明确赫拉克利特尚未掌握严格逻辑手段进行区分并做出概念表述的前提下,把握其残篇文本有关对立矛盾关系表达的思想。我们可以根据残篇B61来进一步分析赫拉克利特关于对立面之关系的论述。


海水是最纯净但又是最污秽的水,因为对于鱼来说,既能饮用又能保持健康,而对于人来说,不但不能饮用,而且还是有害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解释和巴恩推论的(3)和(4)的逻辑结论,我们会仅仅依据对立面双方A与A或者A与B的矛盾来考察,将“纯净”、“污秽”同时赋予“海水”这个指称对象,将之理解为海水同时具有这两种对立属性,并进而由逻辑学的判定推论赫拉克利特否认“是与否”、“真与假”之间的区分。但是按照格雷厄姆的批评和巴恩(5)(6)的进一步分析,尽管这一对对立属性或者谓述所指称的对象都是海水,但并未表达“C既是A又是B,即A=B”这样的同一性结论,也没有做出“C既A又A”这样的矛盾断定。对于在先的主体C即“海水”而言,“纯净”和“污秽”这一对互相对立的属性或者谓述并非必然在同一个语境范围或者说同一个逻辑辖域,对于同样的主体同时有效。


此前的推论模式在逻辑上都预设赫拉克利特的矛盾对立关系表达为实体或者其属性的同一性,但却是在忽略模态的基础上仅仅使用逻辑同一性来理解赫拉克利特有关论述,时而表达为“纯净”与“邪恶”这样的对立面是相同的,时而表达为同一个主体“海水”既“纯净”又“邪恶”。但当代学者更多倾向于对赫拉克利特对立面残篇的理解不应或者至少不能仅仅依靠逻辑工具,赫拉克利特并不只是将对立面判定为逻辑对立关系,而其论述的否定关系也并不仅仅指向矛盾双方,甚至诸多残篇中论及的“一”也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或者对立面的同一。(Kirk,1962:86; Marcovich,2001:16、19、94-95、173)


当代学者对赫拉克利特残篇解读大致都会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根据对立面所属的整体或者说其谓述的主体来划分对立面及其关系。我们试以对立面之间的相互生成、变化关系及其和所属主体的关系,将赫拉克利特的有关残篇分类为如下三种。③


(1)相同的事物可以具有不同甚至矛盾对立的属性。


例如残篇B88“生和死、沉睡与清醒、年轻与衰老,这些东西变化成那些东西,而依次那些东西又变化成这些东西”;B61“海水可以是纯净的或者是有毒的,这取决于饮用海水的是鱼还是人”;B48“弓的名称是生,却执行死亡”。河流残篇实际上也蕴含了此种对立面的统一性,即同样的河流却含有不停流动的不同河水。此外还包括B4、B9、B12、B13、B21、B37、B57、B99、B106、B126等残篇。


(2)不同甚至矛盾对立的指称可以谓述或者归属于唯一的事物。


例如赫拉克利特将最为人熟知的事物都归于神性,日与夜、冬与夏、战争与和平、饱足与饥饿(B67),不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世界上的外在表现,二者之间都是互相紧密相连并且是对神性的体现。或者如B10“万物生一,一生万物”;以及B60“一条相同的道路既可以是上山的道路,同时也可以是下山的道路,这取决于走路之人选择的方向”。此外还包括B59、B102、B103等残篇。


(3)对立事物、属性、功能的矛盾关系是相互确认、相互支持而相互依存的。


例如,B23“如果这些事物不存在,(人们)将不会知道正义的名字”;B111“疾病使健康是美好、愉快的,正如饥饿之于饱足,疲惫之于休息”;B123“自然隐藏自身”。此外还包括B7、B8、B11、B26、B51、B53、B54、B62、B80、B84a/b、B125等残篇。


我们可以发现,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对立面关系都是在自然哲学意义上,基于宇宙万物的生成来谓述变化着的主体。(1)(2)表达的或者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共同存在于一个更高存在者之中,或者是多个对立面同时谓述某个具体对象并且表现为其内部的复杂关联;(2)(3)表达的是多个对立面可以被某种更高的普遍性统一起来,在矛盾两端或者对立两极之间存在着某个潜藏的关联,或者共同组合在一个统一整体之中互相确认对立面。概而言之,赫拉克利特所述对立矛盾关系都是依据对立面所属主体以及对立面的互相作用体现出来,而非在逻辑层面对实体或其属性做出违反矛盾律的同一性断定。


重新分析赫拉克利特残篇论述对立面关系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传统逻辑考察忽略了下面这样几个问题。


首先,既不能将对立面的关系等同于其谓述主体的实体性质,也不能脱离对立面对于某个主体的谓述来单一地考察对立面之间的关系。


其次,被谓述主体当中诸对立面的关系绝不仅仅限于对立、矛盾、否定的关系。


再次,主体自身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的多样性决定了谓述该主体之对立面的多重关系。


赫拉克利特残篇列举的大量对立物或者互为矛盾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最终在某一个主体达成统一性,或者是超出事物具体特性的普遍性。而从亚里士多德以来的逻辑分析实际上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面作为对立同一的诸多具体特性,判定在同一个对象身上同时存在对立属性。当然,我们并非要彻底否定传统权威解释在思想史上的解释学效力,尤其是对于确立基本逻辑思维和形而上学真之断定方式的重要意义,而只是不希望完全在逻辑与形而上学讨论范围内,将赫拉克利特有关对立面的论述限制在同一性界定之中,并将其解释为违反矛盾律的“X既是A又是A”。


四、“对立面之统一性”的宇宙论解释


如果对立面之间的关联蕴含的是统一性,而赫拉克利特确实又强调流变是真实现象,那么就需要在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语境中,将赫拉克利特通过经验观察所言对立面的关系置于现象界的层面,从主体的生成、变化、消亡来考察谓述该主体的对立面及其统一性的宇宙论含义。我们可以重构如下推论:从可见事物与现象的变化也即万物流变出发,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转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这种转化在宇宙中依赖于存在着的事物——也即被各种矛盾对立面所谓述的存在主体——及其各种样态作为媒介和参照物,对立面及其转化依托该主体而拥有隐晦但确定的统一性;这种潜藏的统一性有赖于现象界的宇宙论例示,对立面的转化在宇宙论的现象例示中表现出相关性。(常旭旻,2013:199-233)


依此理解,不同残篇中涉及的对立面之统一性关系都例示了赫拉克利特谈及事物变化、生成和消亡的宇宙循环论,例如残篇B88。虽然残篇B123又说“自然隐藏自身”,但B54也表达了“不可见的关联更强于可见的关联”。在世界的宇宙论图景当中万物流变、矛盾对立纷繁,隐藏着的真实自然本性又表明矛盾、对立的事物能具有内在关联。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宇宙论理解和解释,就是要从万物的流变、生成之中找到更具说服力的、不可见的关联并理解自然的真相。


虽然赫拉克利特在讨论事物乃至对立面的时候并非完全与同一性问题无涉,但即使“万物为一”也不是在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概念层面谈论“一”、“相同”,而是在不同事物、对立事物、对立面、矛盾之外,诉诸一个能够生成、流变的宇宙整体及其诸多存在物,将所有矛盾、对立事物或者关系都整合在一个宇宙循环论的整体“统一性”之上。格斯里也承认,对立面之所以是同一的,只是因为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而已。而且对立面的和谐如果可能,其基础恰恰在于对立面之间的矛盾通过张力与斗争关系达成了一种更高的统一性;对立面关系在更高层面的和谐状态,正是对立面的矛盾张力通过斗争在存在物与存在整体层面获得的统一性。


不过格斯里关于对立面和谐的分析对于本文依然具有借鉴意义。(Guthrie,1962:445)这里我们可以尝试在宇宙论的层面阐明前述三类对立面关系,理解赫拉克利特如何解释宇宙、万物乃至人世所具有的多重对立面之统一性关系。


首先,流变呈现出来的矛盾对立面相互作用进程和变化,都关联并统一在具体事物的生成与变化进程之中。例如日与夜、夏与冬、冷与热、湿与干等等,他们在一个统一体中成为对立面,在不断相互作用、斗争并转化的发展进程中实现变化生灭的事物存在。


其次,对立面的对立关系和不同作用体现了事物在经验层面呈现出来的现象相对性,例如海水对于人和鱼具有不同的特性。亚里士多德在批评赫拉克利特对快乐与不快乐没有做出本质区分之时,也谈到不同物种的动物所拥有的快乐会指向不同的事物,而相同的事物又会指向矛盾对立的快乐与不快乐。(Aristotle,1991:1176a5)但这种相对性并不影响具体事物在其自然存在进程中生成特定甚至矛盾对立的属性,在自然存在的不同阶段变化并拥有不同的矛盾样态,但又不影响事物的自然持存。


再次,从宇宙论进入伦理考察的领域,诉诸不同事物主体的矛盾价值判断互相支撑从而具有相对性。对立的价值判断之所以具有正反、善恶关系,必须建立在互相矛盾的对立面的互相对照、支撑关系基础之上。例如残篇B111疾病之于健康才使得健康成为愉快和善的,海水对鱼健康,而对人就不健康。


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种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的宇宙论解释。学界对于统一性也有不同界定,或者认为是秩序,或者认为是神性,或者认为是纯粹的自然普遍性,或者兼而有之,或者认为只有逻各斯(logos)才可命名赫拉克利特的统一性。基于对立面的矛盾存在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统一性,其在自然哲学、形而上学、知识论与方法论等不同层面具有的哲学意义非常复杂,本文暂不需要也无法全面论述。(常旭旻,2013:199-233)就宇宙论而言,对立面之统一性确保赫拉克利特能够给予经验观察以一个融贯的整体解释,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宇宙万物进行理论思考的起源阶段应具备的基本内在逻辑。卡恩将赫拉克利特的核心思想总结为“在更大的宇宙自然秩序和内在的个人灵魂世界之间展现出来的结构上的同一性”。(Kahn,1962:9)他强调这种同一性并非形而上学的同一性,而是宇宙、人世、心灵的自然同构,是将生死、老幼、醒眠等对立面相调和一致的方式统一起来,最后给以一个最高的单一原则表述思想的统一性,以此表达赫拉克利特对人世生活的核心关切,思考人类境况的本质是什么。


尽管我们不能说赫拉克利特仅仅依靠“对立面之统一性”的论述就建立了完整、全面的宇宙论乃至宇宙生成论,他也尚未从具体存在物的对立统一性而发展出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更不是已经开始了对矛盾关系、真假判断的逻辑学考察。但不管他对“万物流变”的肯定还是对“万物为一”的肯定,都试图在各种对立面的矛盾存在和相互作用中寻求对统一性做出非经验的思想表达,赫拉克利特从对外界的不同观察与经验归纳中把握宇宙论层面的“共同构造”或者统一的“宇宙秩序”。这不仅能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运转,也能保证人类知识的可能性与可靠性。正如巴恩总结的,尽管赫拉克利特确实违反了矛盾律,而且也没有建立融贯的理论架构,但赫拉克利特依然是一位经验的、理性的思想家,在对经验现象进行观察与归纳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推论,其他的悖论表述之下潜藏着论证结构乃至论证力量。(Barnes,1979:57)赫拉克利特在事物生成、变化的宇宙论层面阐明的对立面之统一性,超越了早先一元论思想家对于普遍质料同一性的探索,但也仅只是接近于对永恒与变化做出形而上学的区分。


注释:

①本文所引赫拉克利特残篇均翻译自H.第尔斯(Hermann Diels)编纂、W.克兰茨(W.Kranz)修订的《前苏格拉底思想家残篇》(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并注明其标准编码。如DK 22 B49a,“DK”是Diels和Kranz的首字母缩写,“22”是该书收录前苏格拉底思想家当中赫拉克利特的顺序号;“B”表示“前苏格拉底思想家的著作残篇”,“49a”表示第49则a条。本文下面引用所有赫拉克利特残篇均省去DK 22,仅标注残篇编号如B49等。本文对其残篇的中译均由本文作者译出,而且还参考了本文所列外文其他参考文献的英、德等译文,不一一注明。

②这里省略了巴恩更为技术化的表达和逻辑推演,同时对巴恩的逻辑分类与分析做了简化调整。

③当代学者对赫拉克利特所论对立面关系的分类多有差异,且较为复杂,如基尔克分成7组(Kirk,1962:72-262);马科维奇分成5组(Marcovich,2001:161-255);斯托克斯分成5组(Stokes,1971:90-100)。

参考文献:

[1]常旭旻,2013,《世界之统一性与知识之可能性——论赫拉克利特的logos》,载于《外国哲学》第25辑,商务印书馆。

[2]Aristotle,1991,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J.Barnes e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Barnes,J.,1979,The Presocratic Philosophers,Routledge and Paul.

[4]Diels,H.,1952,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6th edn.,rev.by W.Kranz,Berlin.

[5]Graham,D.W.,2006,Explaining the Cosmos:The Ionian Tradition of Scientific Philosoph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Graham,D.W.,2015,Substantive Revision,Jun 23,2015,"Heraclitus",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raclitus/

[7]Guthrie,W.K.C.,1962,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vol.1,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Kahn,C.H.,1962,The Art and Thought of Heraclitus:an Edition of the Fragments with Translation and Commenta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Kirk,G.S.,1962,Heraclitus:The Cosmic Fragments,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Marcovich,M.,2001,Heraclitus:Greek Text with a Short Commentary,2ed.,Academia-VerIag.


领先全网预售

先睹为快


给你一套很爽的学习方法

告诉你

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

才能轻松又高效!

《如何学习》

How We Learn

10~90岁

都能掌握的高效学习法

成就你的终身学习力

长按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