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年第23期重点导读

2016-12-09 中国知网


导读

本期以“临床听力学进展”为报道重点,责任编委张华教授亲自组稿,特邀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范德堡•比尔•威尔克森中心听力学部Gary P. Jacobson教授和Devin L. McCaslin教授共同撰写了有关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记录当代热点的专家笔谈,这是一篇有关临床应用的指南性文章,对VEMP的研发过程及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有助于国内同行了解VEMP的概况,是一篇难得的好文。希望通过这篇论文,使国内同行对作者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有所了解,也希望中美同行能多一些交流。本期专题文章由李晓璐、张华等专家撰写。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2016年12月出版的《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第23期,除纸质版外,亦可登陆中国知网或本刊官网(www.whuhzzs.com)搜索本期内容。


内容精选


1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记录的当代热点(Jacobson G P,McCaslin D L,刘波,等)
声音诱发、头皮记录肌源性响应(即声运动反应)由Cody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提出。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的研究才开始引起持续关注。在这方面,颈部和眼部VEMPs已经成为常规评估外周和中枢前庭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cVEMP为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球囊和前庭下神经功能的窗口,oVEMP也提供了一个评估椭圆囊和前庭上神经功能的方法。而直到oVEMP发现以前,评估椭圆囊的唯一方法是偏离垂直轴旋转试验和主观视觉垂直的测量。本文对VEMP的研发过程及应用做了详细的介绍,以帮助国内同行了解VEMP的概况。


2中枢听觉处理障碍研究进展(李宛桐,李晓璐)
随着人工听骨、电子耳蜗等听觉植入技术的推广,很多难治性传导性听力减退、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等耳科疾病的临床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中枢听觉处理障碍(CAPD)成为难治性听力减退的主要病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临床和基础研究也都相继开展。目前CAPD以临床表型研究报道较为多见,而CAPD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从CAPD临床检测方法和CAPD细胞电生理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综述。


3可接受噪声级与COSI问卷在老年助听器验配中的应用(杨佳燕,张华,陈静,等)
在临床,我们通常通过助听听阈、言语测听、问卷评估以及真耳分析来评估助听器佩戴者的助听效果。其中,问卷评估对评估听障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和助听的实际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得到广泛应用。老年人是助听器验配的主要人群,本研究利用本课题组前期开发并经过等价性评估的普通话版ANL作为测试材料,探讨助听器验配前M-ANL值与助听器选配效果的相关性,为临床助听器验配提供参考。


4客观听力学测试在纯音听阈正常双侧耳鸣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王铮,田颖,姜学钧)
耳鸣病因复杂,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病因就更难确定。目前,耳鸣不能单纯的用某一种机制去解释,内耳功能尤其是外毛细胞功能缺陷可能是产生耳鸣的原因之一。而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可以由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反映出来。ABR是声刺激在听觉传导通路引起的生物电活动,ABR所包含的各种波形引出与否以及波形的潜伏期长短都可以反映相关传导通路正常与否。本研究对30例听力正常的双侧耳鸣患者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及ABR研究,并与30例听力正常无耳鸣者进行对照分析,以深入研究耳鸣与耳蜗早期损害的关系,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及ABR在纯音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5Nucleus24型人工耳蜗刺激部位的不同对语前聋患儿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及不应期的影响(马瑞阳,李巍,姜学钧)
多导人工耳蜗现在已成为治疗重度聋至极重度聋的常规方法,确保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十分必要。如何在术中即对语前聋患儿耳蜗植入的效果做出较准确的预测并应用其对术后调机进行指导,已成为专业人士所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语前聋患儿耳蜗不同刺激位置的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及利用rIPI反映不同刺激部位之间处于相对不应期内的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反应波形的差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