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瑞安中学120岁了,出了那么多牛人!

2016-10-05 温州商报

今天,是瑞安中学建校120周年庆典的日子。120年来,瑞安中学已培养4万多名学生,有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中国科学院院士伍献文、孙义燧、伍荣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国洪,历史学家周予同,戏曲史家王季思,音乐理论家缪天瑞,书法家邹梦禅,歌唱家姜嘉锵,航天专家黄本诚,《小马过河》作者彭文席,美国考普斯总统奖获得者蔡天文,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首席教授林景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林成鲁,“长江学者”吴联生、陈积明等知名校友。


关于瑞中


瑞安中学创办于1896年,是浙江省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为浙江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中学之一,现为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2005年至今连续4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为首届中国百强中学,多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教育先进集体”,荣获“全国最具内涵特色学校”、“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为彰显瑞安中学的办学业绩,2005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4073号小行星命名为“瑞安中学星”,在全国中小学中属首次。



双甲华诞

欢迎校友回家

曾记否,勤思楼书声琅琅,西岘山岚光璀璨?

曾记否,常宁寺晨钟暮鼓,蟾背山如豆灯光?

曾记否,馨园里丹桂飘香,陶尖山下少年模样?



2016年10月5日瑞中等您回家
浙江省瑞安中学120周年校庆主要活动安排(点击图片即可放大和保存)
 温馨提醒:
1. 10月5日早上8点开始报到,9点30分在学校体育馆举行庆祝大会,欢迎各地校友返校共襄盛典。2. 学校各场馆于10月3日-5日集中开放。为保证校园及周边道路正常秩序,国庆期间,校园仅对校友开放,敬请各界朋友谅解。3. 10月5日学校附近将实行交通管制,建议各位来宾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校。


双甲华诞盛会,母校等候您的到来!



瑞中人物名片①


彭文席(1925-2009),瑞安人。


1946年瑞安中学高中毕业,长期任中小学教师。1957年被打成“反革命”,回乡务农21年。1978年任代课教师,1980年落实平反政策。50年代起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小马过河》是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曾主编儿童文学刊物《小花朵》,担任温州市儿童文学会副会长。


1946年,彭文席从瑞安中学高中毕业后,由于父亲病故,家境贫困,不能再继续学业,就在当地乡小当了一名教师。


1953年,他在阁巷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虽然工作繁忙,仍坚持读书和写作。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文汇报》上,题目为《纠正错别字的经验》,社会反响很好。就在这一年,他离职报考大学,但因为父亲曾在平阳县当过警察局长而政审不过关,大学没有录取,又成为代课老师。


1955年,彭文席来到莘塍中心小学代课,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碰到问题只会就问老师怎么办。于是,他萌发了创作寓言的念头。在一个晚上,他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新颖的主题,当晚就写出了寓言名篇——《小马过溪》。接着,他将稿件寄给上海《新少年报》,不到一个月,稿子见报,题目改成了《小马过河》。后来,《新少年报》在报纸上开展《小马过河》读后感的全国小学生征文比赛,扩大了《小马过河》的影响力。1957年,北京市将《小马过河》选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继而各地的教材也陆续选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还约画家郑熹为《小马过河》绘制了连环画。


1980年5月30日,穿着解放鞋、坐着硬席火车的彭文席第一次到了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大会,从王任重、宋任穷、康克清等中央领导手中接过了“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的获奖证书。在授奖时,宋任穷同志问起这位一等奖获得者的工作与生活等问题,他表示自己没有正式的工作,只在学校里代课。

宋任穷十分关心,嘱咐他要做好目前的工作,国家一定会对他有所安排。果然,1980年6月,就在彭文席在参加浙江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经省长薛驹特批重新招工,他正式回到了教师队伍。

彭文席老师与投稿人交流的信笺。


1986年退休之后,彭文席又当了14年的《小花朵》杂志的主编,经常奔波于城乡,把稿件带到家里编辑。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上世纪末《小花朵》杂志每期发行量高达75000册。身为杂志主编的彭文席对待这份工作十分勤恳,不仅要完成《小花朵》的编辑工作,还给许多登门求教的热情小读者耐心指点。同时,他还创作了数十篇寓言作品,其中《牛虻和牛虱》获得了第四届金江寓言文学奖。

因为《小马过河》,彭文席成为不大不小的“明星”。在瑞安飞云一带,几乎所有小学的老师在讲授《小马过河》时,都会特别指出:“这是我们十八家村的彭文席爷爷写的”,当地的教师和学生都以他为荣。2008年10月19日,瑞安市被冠以全国首个“寓言大市”的荣誉称号,这当然也离不开《小马过河》的功劳。而彭文席老人当时只是在飞云江边十八家村的祖屋里颐养天年、种花看报,在江南乡村优美的环境中平静地生活着。


2009年5月27日,彭文席先生匆匆地走了,到河那一边去了,就象《小马过河》里的小马,经过再三犹豫,勇敢、坦然地到河的那边去了,从此,他不再回来。我们只能在这一边想念着他,向后辈人讲述着《小马过河》的故事,它会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泛起美丽的浪花。


瑞中人物名片②


孙义燧,天体力学家,瑞安人。


1954年瑞安中学高中毕业。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孙义燧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天文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个自信和蔼、风度洒脱、谈吐严谨、让人觉得亲切的人。
1936年12月20日,他出生于瑞安,晚清著名朴学大师孙诒让是他的曾祖父。他从小住在玉海楼里,小学就读于温师附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瑞安中学。读高中时,物理和数学是他的强项, 1954年从瑞安中学高中毕业。
凭着对天文学的兴趣,高考时他选择南京大学天文系为第一志愿,在报考的100多人中,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终得如愿进入南大。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
1985年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任研究生院院长。他还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非线性科学中的若干前沿问题”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79至1981年,孙义燧在法国尼斯天文台任访问学者。为了在非线性天体力学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他成天冥思苦想,不知在实验室里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当时我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国学者对中国了解甚少,认为中国学者水平不怎么样,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研究,孙义燧以自己聪颖的天资,卓越的才智和可信的成果,使外国专家学者刮目相看,为中国人争了气。一位法国教授竖起了大拇指说:“中国人好像永远不知疲倦,这位孙教授是很棒的。”


孙义燧院士寄语母校


浩渺的宇宙,引来一代又一代人们无尽的追问思索。孙义燧十分热爱自己的天文专业,谈到所做的工作,他笑着说:“那只不过是以现代科学手段叩问无垠宇宙获取的些许星光。”凭着厚实的物理功底,他长期从事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天体力学定性理论和非线性天体力学。在天体的三体和多体问题研究方面,他解决、给出了很多重要结果,如彻底解决了三体轨道形状和空间位置的变化范围问题,在航空航天、人造卫星、宇宙星际探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非线性天体力学方面,他开展了对占据主导地位的哈汉密顿系统理论挑战性研究,发现了一些最本质和最重要的性质,之后又对自己的结果给予严格的数学证明,发现了天体运动中一些非常复杂的现象,得到彗星由彗星云形成的条件,还初步解释了天王星环的保持问题。这些工作不仅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为此,他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同时,为了促进国际学术交流,1986年应波兰国家科学院邀请,赴第21届国际“动力系统与遍历”讲习班讲学。1990年,被聘任为国际天文联合会第132次“天文力学和恒星动力学中的不稳定性、混沌和可测性”专题讨论会的大会执行主席之一。曾先后赴美、德、法、英、比利时、瑞士、芬兰、意大利、奥地利等10多个国家讲学或合作研究。

这位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游子有着深深的故乡情结。近年来,孙义燧先生多次返乡讲学交流、走亲访友,并应邀担任了温州大学顾问、瑞安中学名誉校长。2005年12月,因孙义燧、伍荣生和彭云楼等人的鼎力推荐,紫金山天文台将1981年10月发现的国际编号为4073的小行星,命名为“瑞安中学星”,并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


“瑞安中学星”纪念碑


而令瑞安人自豪的是,在“瑞安中学星”被正式命名5年之后,又迎来了另一颗“瑞安星”——“孙义燧星”。2009年,紫金山天文台与小行星基金会鉴于孙义燧院士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申请将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3月1日发现的编号为185640的小行星命名为“孙义燧星”,随后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并于2010年12月上旬举行了正式命名仪式。至此,我国已有100多颗由中国杰出人物、地名和著名单位命名的小行星。



2012年9月18日,孙义燧教授携夫人张天岭造访母校瑞中。在与老师、同学会面时,他愉快地回忆起了在瑞中上学时与同学们相处的往事,乐呵呵地说:“我当时比较调皮,经常给班级里的同学起外号。”在与瑞中学生座谈时,他感慨地说:“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要有好奇心,要走别人不敢走的路,并且要有坚强的毅力走下去,在你所在的领域做到最好就是成功的。”他幽默风趣的话语赢得了阵阵掌声。


瑞中人物名片③


方国洪,1939年出生,瑞安莘塍人。


物理海洋学家。1956年瑞安中学高中毕业,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系。先后工作于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担任研究实习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青岛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里,有一位儒雅、随和、幽默的方国洪研究员,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
方国洪的父亲方德植是著名数学家,曾任厦门大学数学系主任。他的家乡正处飞云江口,面临东海。他从小喜爱大海,儿童时代常结伴观看飞云江潮水,对古历八月十五大潮更是兴趣盎然。大约是受父亲的影响,方国洪自小就显露出了数学天赋,5岁时心算能力便令人刮目相看。在学校里,他并不算一个用功的学生,但求知欲和天赋很高。1956年在瑞安中学毕业时,正值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一心梦想将来也能造卫星、原子弹的方国洪,选择了南开大学物理系。
方国洪一心梦想着上天,却偏偏早早下了海。1959年,恰逢新中国开始搞海洋普查,需要大量人手。当时科研人员比较缺乏,品学兼优的方国洪听从组织安排,来到中国科学院河北分院,工作地点在天津。他赶上了新中国第一次近海海洋综合调查。同年5月份,方国洪和同伴又来到青岛,他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自此,他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留在了这个美丽的城市。
方国洪的数学才能很快得到展现。根据科学家解释,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所发生的振荡运动,是非惯性系中应用牛顿力学的典型例子。长期以来,我国潮汐潮流分析预报采用的是杜德森(Doodson)发明的方法。
杜德森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从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全世界潮汐学的一代宗师。年仅20岁的方国洪在分析中发现,“杜德森法”准确度不够高。于是他运用方程最优解的方法,通过大量演算,于1960年提出了“准调和分潮方法”。由于显著优于经典的“杜德森法”,该方法随即被确定为全国海洋普查的规范方法,1991年纳入国家标准。40多年来,这种方法在我国科研、教学、环境研究和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
掀翻“杜德森法”给初出茅庐的方国洪带来“不惧权威的少年郎”之美名,这样的故事紧接着再一次上演。

方国洪通过攻关,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一种全新的近海潮流永久预报方法,准确度与“杜瓦宁法”相当,而篇幅和计算量只有后者的1/10左右。用这种新方法使得全海区、多层次的潮流区域预报成为可能。


方国洪院士参加两院院士座谈会与此同时,为了得出没有观测资料可循的参数,方国洪在上世纪60年代末开展潮汐潮流的数值模拟。这是我国最早开展的潮汐数模工作,也是物理海洋学领域最早的、成功的数模工作。
方国洪在海洋环流方面的研究也是硕果累累。1988年,他发现从南海到日本海存在水位落差,提出此落差可诱导一支近海流系,解释了老一辈海流专家管秉贤发现的中国东南近海逆风海流的成因。1991年,他进一步提出了台湾—对马—津轻流系。1998年,他首次提出南海环流的流圈结构;2002年,他提出在南海存在太平洋—印度洋贯穿流的分支,成为国际上南海环流研究的新热点。


方国洪院士回访母校参观校史馆


方国洪院士时常挂念着家乡。瑞安中学百年校庆时,院士特意捐了款。方院士深有感触地说:“我读书时,瑞安中学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戴望强、胡雨老师教的数学课,张德坤、王镇生老师教的物理课,曹振铎老师教的化学课,每堂课都给我展示了自然界的新奥秘,我都听得津津有味。我还特别喜欢马允伦老师的历史课,他讲课不带讲稿,上课像讲故事那样生动有趣,并且一分不差地准时下课。他们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我的一生。”


他对温州寄予很大的希望,认为温州和青岛一样都是海滨城市,现在经济不错,基础教育也不错,如果能有一所更高水平的大学,将有利于人才的聚集,有利于未来的竞争。


瑞中人物名片④


陈瑞翾,瑞安人,2005年瑞安中学高中毕业。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德国慕尼黑大学印度学藏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2014年至今,在莱顿大学区域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在他的回忆里,当时的瑞中老师们给予了学生发扬天性、开拓创新的充分自由。他感慨道:“我还记得那个下午有极好的日光,秋日的校园里凉风习习,那束没有找到主人的玫瑰还静静地躺在窗台之上;从窗户里面看出去,还能看到远处山的剪影,在日光的掩映下,全都染上了金黄的色调。那个下午,我觉得瑞中真是天底下最好的学校。”


在瑞中别样的氛围和老师的鼓励下,他顽皮却带有智慧的天性被激发出来,在学业和社团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校期间,他就是同学们眼中的神话。
他写在小纸片上的故事,誊抄一遍,便获得了新概念一等奖。参加辩论队,以儒雅的辩风,赢得对手学校的雷鸣掌声,更是开创了直至今日的瑞中辩论风气。表演话剧,纵然因为时长未能登上文艺汇演的舞台,最后仍在全体语文组老师面前完美谢幕。
2005年,陈瑞翾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法律系。一年之后他转系进入中文系。在他看来,当时复旦校园中弥漫着无治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他也颇受影响。他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入世的热情。复旦中文系的一些老师鼓励学生不要囿于门户之见,多听历史、哲学乃至社会科学的课程。陈瑞翾深以为然,旁听了许多其他院系的课。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导致了他后来没有继续研究中国文学的结果。
大三的时候,日本学者吉田丰发表了一篇破解当时刚出土的史君墓粟特语(一种中古伊朗语)碑铭的文章。这让陈瑞翾大为震撼,他朦朦胧胧地有了一些学习西域古代语言的想法。但要学好这方面的东西,须打好梵藏诸语文的基础。这在当时的上海,很难有系统的训练,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国。
2009年,陈瑞翾在复旦大学读了几个月的研究生后,就办理了退学手续,并在第二年的春天转学到了德国的慕尼黑大学。


顺利通过语言考试之后,他成功注册了慕尼黑大学历史悠久的印度学藏学系。在他就读慕尼黑大学的几年里,亲眼目睹了许多印度学系关门的情形,这让陈瑞翾更加坚定了守护古典语言的决心。德国的年轻人对于古典语言的兴趣日渐淡薄,以至于许多难度最高的课程,多年以来只有来自亚洲的学生参加。那些东方的年轻人不远万里而来所要求取的学问,却一点一点地被这个国家所抛弃。


2014年初,陈瑞翾通过慕尼黑大学的考试,成为传统学制下毕业的最后一代文科硕士(德:Magister Artium)。毕业后,他离开德国,来到大西洋沿岸的荷兰小镇莱顿,继续学业。
莱顿天气阴晴不定,时常狂风大作,所有这些都让陈瑞翾想念安和的瑞安,想念和风细雨的江南。转眼之间,他才发现自己已经离家多年。其中纵有诸多艰难,却也乐在其中。他常问自己,试想玄奘生于印度,长于那兰陀的邻舍,求取佛法对他来说,还会是那么有意义的事情吗?他不知道。但无论如何,取经路上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估计就不会再有了。
陈瑞翾依旧是个斗士,守望着正走在消逝中的语言,发出他掷地有声的呐喊。


延伸阅读↓↓↓

①“鲇鱼”凶猛袭击,水头告急!后面还有“暹芭”

②致敬英雄!“鲇鱼”抢险画面令人动容

③当喜事遇上台风 才明白什么是刻骨铭心

④“宇宙第一房企”进驻温州“生态富人岛”!

⑤国庆去哪玩?这些热门线路随你挑

综合 浙江省瑞安中学 瑞安侨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