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振寿:云南“鞋王”的奋斗传奇

2016-06-28 温州商报



    12岁就失学在家种田、 到砖厂挑砖, 16岁去东北摆摊补鞋, 当过木匠, 卖过皮鞋……从1985年出门赚钱到2000年代理蜘蛛王之前, 王振寿可谓命运多舛; 自2006年6月成为蜘蛛王集团云南总代理之后, 他的事业扶摇直上, 成为云南温商中赫赫有名的 “鞋王” 。





01项目

为多赚一块钱

12岁的小身板每天挑砖10多个小时


>>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精品鞋区开业。 


    今年47岁的王振寿是温州瑞安安阳街道上沙塘村人, 家中排行老七。作为幼子, 本应备受疼爱的他因家境贫苦, 刚念完小学三年级上学期便失学回家, 跟着哥哥帮母亲种田, 每天挑着百斤重的担子。

    农活不多的时候, 他便到附近的砖厂挑砖挣钱,“一天挑砖十来个小时, 一个人差不多能赚个1块钱” 。1996年结婚后, 妻子的舅舅拿出在王振寿看来近乎天文数字50万元资金跟他合股卖鞋。到1997年下半年, 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靠着批发从江苏丹阳进来女鞋,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元。

    可惜好景不长。1999年, 杂牌皮鞋的批发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更雪上加霜的是, 那年5月, 王振寿的宿舍和皮鞋仓库所在的昆明南窑市场起了一场大火, 价值四五十万元鞋子付之一炬。 “辛苦打拼十几年, 一下子又回到了一穷二白。我在招待所整整哭了3天。 ” 王振寿说,前些年看 《温州一家人》 的时候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的遭遇, “感觉剧情太真实了, 我经常一边看一边流泪。 ”

    王振寿并没有轻言放弃, 靠着借来100多万元东山再起。由于信誉佳, 丹阳两家女鞋企业不但每家给了王振寿5万元的资金补助, 还给了他可以赊欠20万元货款的 “特权” 。


温州老乡组团来云南开专卖店

2000年, 偶尔得知 “蜘蛛王” 这个品牌在武汉、 郑州、 杭州等地销售火爆的王振寿, 尝试性地订了1000来双女鞋, 很快便在昆明售罄, 每双鞋子的批发利润竟然有十几元。从那时起, 他就决定只卖蜘蛛王皮鞋并于同年签约成为其在云南的总代理。


    2001年, 大理市下关镇开出云南首家蜘蛛王专卖店。虽然门面仅有20平方米, 但经销商、 永嘉人吴飞晓当年投入的十几万元就为其赚回十几万元的利润。

    2002年, “开蜘蛛王专卖店能赚大钱” 的消息不胫而走, 吴飞晓带动了很多老乡从温州赶到云南开专卖店。 “那一年, 温州老乡在云南开出的蜘蛛王专卖店就有 20 来家, 我从公司的进货额比2001年翻了一番。 ” 王振寿说道。

    2003年, 云南的蜘蛛王专卖店数量接近40家。此后几年, 在蜘蛛王集团总部的大力支持下, 蜘蛛王在云南市场发展迅速, “经销商都是慕名而来要开专卖店的” 。如今, 已是云南市场上温州鞋的领军品牌的蜘蛛王在当地共有280多家专卖店, 其中有1/4是王振寿的直营店。


>>位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二期的精品鞋区, 随处可见蜘蛛网、 日泰等温州鞋类品牌。



商会筹资盘下档口, 改成过道聚集人气


    王振寿谦和、 大度、 热情的人格魅力, 也让他在云南鞋商中有口皆碑, 让人信服。

    2011年, 康奈、 意尔康、 日泰、 惠特等一批在云南市场做得较好的鞋类品牌代理商, 发起成立 “云南省鞋业商会” 时, 大家一致认为王振寿是会长的最佳人选。

    2013年8月18日,云南省鞋业商会正式成立, 300多名会员几乎涵盖了国内所有鞋类品牌在云南市场的代理商, 会员单位年销售额达三四百亿元。

    更明亮的吊顶和通道, 精美的布局陈列, 位于新螺蛳湾市场二期10区的精品鞋区内, 随处可见康奈、 蜘蛛王、 日泰等温州知名鞋类品牌。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传统铺位, 经过改造的精品鞋区俨然市场内的一大亮点。这是2013年云南省鞋业商会成立后, 联合市场方面为会员企业做的一件大实事。

    为了争取市场方面的支持, 商会主动提出承担部分改造费用的同时协助招商工作。通过向每个档口收取约9000元的整改费用, 商会共筹集到160万元资金, 盘下了部分中段的旺铺改造成过道, 将原本 “二” 字型通道改成 “井” 字型。同时,市场方面也对包括吊顶在内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得益于整改后的经营环境, 该区域内另有50多个档口成功完成新一轮招商。

    2014年10月30日, 焕然一新的新螺蛳湾精品鞋区重新迎客。开业半年时间就收获成效, 营业额创收实现7000多万元。王振寿表示, 与整改前相比, 每个档口的日均人流量翻了一倍, 平均业绩增长达到原来的三倍。




02手记

“好学” 的王振寿

    在云南的温州鞋代理商圈内, 王振寿的 “好学” 是出了名的: 舍得花60万元, 请演讲专家给自己单独开小灶。

    “培训费花了几万元只听了三节课, 讲的理论太深奥, 干脆就不去了。 ” 王振寿说, 那两年自己在多家培训机构 “碰壁” , 直到听说在上海开课的 “盈利模式” 课程不错, 便立马打飞的去报名、 听课。

    从上海听课回来, 王振寿觉得自己 “有了质的飞跃” 。他将课程上绩效管理的内容活学活用着手改革,将公司超过上一年的销售额部分拿出6%作为年终奖,分给当时的30多名员工: 最多的一人拿到十几万元, 最少的也有3万多, 极大地调动起了员工的积极性。此前,年终奖最多的员工拿到手也不过只有5000元。

   尝到 “学以致用” 的甜头后, 王振寿不但自己不断去学习, 而且带动了公司员工去学习。

    作为云南省鞋业商会会长, 王振寿也一直想着如何更好地为会员企业服务。此前, 商会就门店营销、 产品陈列、 导购技巧等方面, 邀请国内知名的华履集团做鞋行业方面的培训, 帮助会员企业抠细节, 以提升服务品质。 “今年, 我们还将在鞋业商会内部举办讲武堂, 邀请会员企业中的佼佼者作经验分享, 加强会员企业间交流的同时, 实现共同发展。 ”

03

做企业关键在 “深”


>>作为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的配套设施, 离市场不远的物流仓储中心吸引了大批鞋类、 服装等企业入驻。以一期为例, 52幢仓储用房就聚集着200多家企业, 其中温商就占了1/4以上。


记者 (以下简称记) : 面对云南鞋行业发展目前遇到的困难, 您认为企业应当在哪些方面进行调整?

王振寿 (以下简称王) : 去年开始,受整体环境的影响, 一些会员企业出现业绩下降的问题, 未来几年可能还会面临更大的冲击, 所以尽早调整迫在眉睫。首先, 内部的管理机制要跟上, 办好一家企业关键在 “深” 而不是追求广度, 深耕已有市场, 维护好客户关系。

    再者, 产品也应体现深度。以前,我们一年只参加几次集团的订货会, 现在每年都会主动去广州、 成都、 福建等地到处转。一方面是找款式, 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同时也是发现能力、资质好的厂家寻求合作。


记: 跟鞋打了这么久的交道, 没考虑过转型么?

王: 要说诱惑也不是没有, 2008年的时候, 我也投资过矿业, 结果亏了几百万元, 包括后来商会成立的时候, 经常有银行过来说可以给企业授信。当时我就告诉自己不去碰那些不熟悉了领域, 踏踏实实专注本业。人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就挺不容易了, 想再做别的行业也没那么多精力。如果你一个行业做了几十年都不成功, 跨行业也不会成功, 要反思自己的问题。



温商全媒体记者 朱则金 赵琛璋 胡志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