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深理工!听说这座新大学有很新的校园布局……
一所面向未来的开放式“山水校园”是什么样子?近日,深圳理工大学位于光明区新湖街道的主校区揭开神秘面纱,向社会展示出一种很新的校园布局。校园总用地面积近1200亩,其中,主校区第一期20多万平方米建筑已建成交付,足以保障2024年首批本科生的学习生活。
深理工筹备办副主任赵伟对深理工大学光明主校区的建设如数家珍,“校园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载体,深圳理工大学如同嵌在光明科学城里的一颗明珠,赋予建筑风格以教育意义。例如,校园内建筑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分别命名为‘瑶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
这是一座“大学校园”
也是一座“社区公园”
赵伟介绍,“我们要打造一座真正开放的大学校园,让校园向社区、向城市开放。为此,在设计之初,学校就将室内体育馆、户外体育场、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等公共设施,都建在了临近城市主干道的一侧,在这里可以举办一些公益展演、活动、社区体育项目等;为了确保公共空间的使用不影响大学的教学科研,上述设施以湖为界,与学研楼、书院楼隔水相望,一方面形成了动静两个整体区域,另一方面也为市民共享校园设施和资源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深理工教育工作部丁凯隆老师介绍,深圳是“千园之城”,深理工校园也以山水为“生态骨架”,不仅设计了大片绿地,可以让市民带着孩子体验草地露营的乐趣;沿着校园内湖,一条夜晚会发光的“滨水步道”串联起校园内的各个学研楼、书院楼;沿山脚还修建了一条2500米长的登山步道,折返一周刚好5公里——走在校园内,宛若置身于一座绿意浓浓的社区公园。除了体育馆内的泳池,作为与世界级校园接轨的一项创意,深理工别出心裁地修建了一个75米长的户外无边泳池。筹建时,担任深圳理工大学筹备办主任的樊建平就特别期待,看到夏日里师生们水中畅游的活力场景。
“为响应环保理念,深理工实施‘无车校园’管理;同时为了方便师生,宿舍到教室的距离小于800米,步行不超过10分钟;充分考虑到在校园内的行走体验,还建设了一条贯通整座校园的风雨连廊,风雨连廊顶棚由太阳能光伏板模块组成,太阳能发电直接并入城市电网,还可依据实际输出度数抵消学校相应的日常用电量。”丁凯隆表示,“此举一方面让太阳晒到了它该晒的地方,一方面也为师生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凉爽的行走体验。”
记者发现,坐在风雨连廊下的长凳上欣赏落日余晖,真是一个绝佳体验。
书院是“本科生的社区”
也是创业者的“造梦厂”
在传统大学里,每个学院一栋独立教学楼,每间宿舍大多是同专业学生,不同学院之间也几乎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但作为一所以“交叉学科”为特色的大学,深理工希望所有学科都能打破物理界限,真正培育出学科交叉的人才。
“书院制”为冲破这一物理界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记者看到,深理工的本科生宿舍楼基于书院设计,书院楼呈U形面山而立,在楼宇中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书院专属“院落”,从而,书院也被打造成一个“本科生的社区”。一则,专属“院落”相对封闭,还拥有独立的小食堂,方便书院内部开展各类社交、社团等活动;二则,在回归中国传统书院的师徒教育模式下,“师徒”同吃同住,而且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和导师有多次面对面交流机会,强化了师生联动;三则,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住在一起,便利了自行“切磋”,专业整合、优势互补,从而可以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或许这就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一座更加生态、更加未来、更加立足于师生体验的校园。
学科交叉基于空间创意
更基于创新沃土
记者在探校时留意到,交叉学科的特色除了体现于书院制的寝室安排、不分专业设置办公室,在图书馆书籍摆放上也能窥豹一斑。深理工图书馆采取“一架双科”式的书籍陈列,从A至Z采取单面摆放,从而使一个书架上的两面可以摆放两种完全不同学科的书籍,例如,数学学科和体育学科书籍摆放在一个书架的两面,从而,创造出让不同专业学生相遇的物理空间。“我们创造更多机会,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相遇’,共同结出研究硕果,甚至相恋,携手走向未来。”赵伟表示。
另外,深理工的实验室安排也别出心裁。校园内的三栋实验楼分别作为干实验室、湿实验室、P3实验室。其中,干实验室用于计算机一类的通信、工程类实验室;湿实验室则用于生物、化学等对水、通风等具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在内部空间上也只进行了大网格切割,留足了改造空间。
实验楼位于教学楼的高层塔楼区域,而教学楼更像一个底座,基本位于一二层,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楼内的拥堵,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了“楼上实验,楼下教学”的空间格局。加之周边已经步入正轨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孵化器,类脑智能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等一体化产学研基地,全方位全链条支持师生从专业学习、科研成果,一步迈向“创新创业创未来”的实业链条。
采写丨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编辑|欧阳晨煜
监制|甘霖 党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