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T组与人的成长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274《绝非偶然》连载No.58

2016-05-17 优才成长

58《绝非偶然》连载

会心团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些性质相似的组织称为“会心团体”,其特点是,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促进个人成长,帮助个人了解自我、增强自信。“会心”意为“心与心的沟通”。


德(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学系渐渐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声誉。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甚感欣慰。事实证明加德纳•林齐慧眼识英豪,是位了不起的系主任。迈克尔•卡恩也是富有活力的教授队伍中一员,加德纳特意从耶鲁挖他来接手繁重的心理学导论课程。我和迈克尔在哈佛就认识,那时他是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如今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还是一位训练有素的T组[3]领导者。T组的创始人是库尔特•勒温,是公认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我总是将他视为“师爷”,因为他是利昂•费斯廷格的导师。


勒温创办T组纯属偶然。一开始,他只想知道小组讨论是否能够对社会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于是征募了约50名教育工作者,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问题讨论。为了对小组讨论进行评估,勒温让几位研究生对小组讨论进行观察,晚上集体讨论发生在每个小组里的群体动力现象


一天晚上,几位教育工作者询问他们是否能坐下来聆听研究生们的观察报告,勒温同意了。当一位观察者指出某位教育工作者在白天的讨论中对同事发脾气时,这位教育工作者立刻反驳说她根本没有发脾气,只是当时讨论的话题令她情绪很激动。但观察者坚持自己的立场——“你看上去就是在发脾气!”接下来的讨论十分热烈,也让大家深受启发。第二天晚上,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来了,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中,频频对观察者的报告提出异议。





勒温很快捕捉到问题的关键。正在讨论如何解决某个问题的小组,如果暂停讨论,让组员谈论自身的感受和意图,能够获得很大的收获。组员不必接受群体动力学训练,实际上他们本人就是讨论过程的最佳观察者,因为每个人的意图都是秘而不宣的。无论旁观者有多敏锐,接受过多好的训练,都不易掌握这些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小组的议程色彩减弱了,没 44 33444 44 14988 0 0 1530 0 0:00:21 0:00:09 0:00:12 3187有正式的计划,没有讨论的问题,只有群体动力的存在。建立小组的目的转变为帮助组员彼此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T组很快就成为人类潜能运动的急先锋。


由此,勒温不但培养了很多全国知名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家,也培养了第一代T组领导人。然而很多年以后,这两个阵营分道扬镳。读研究生时我曾问过费斯廷格对T组的看法,他报以一丝嘲笑。费斯廷格之所以不待见T组,是因为他认为其价值值得怀疑,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微乎其微。当我向迈克尔•卡恩表示对T组心存疑虑时,他说:“嗨,你是一位科学家,为什么不自己去解疑释惑?我正准备在奥斯汀组建一支T组,你不妨也参加进来,然后告诉我有什么地方不对。”我无法拒绝他的邀请,参加了T组活动,接着便爱上了它。为了更深入地了解T组,我专程去了一趟勒温的学生在缅因州贝塞尔建立的国家训练实验室。1967年夏天,我作为T组组员待在那里;第二年夏天,我在那里担任实习生;第三年夏天,我成为了一位T组领导者。




但费斯廷格的怀疑并非毫无根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心团体(在西海岸一般这么称呼T组)吸引了很多追求刺激的人。很多小组以可疑的理论推断和不良心理学为指导,领导者都是自封的蹩脚领袖,所采用的交心方式有的很愚蠢,有的则带有强迫性。但在最好的T组里,领导者都经过群体动力学的严格培训,在他的有效指导下,组员能够在练习中获得启迪,提高洞察力,并受益终身。这些技能帮助他们成为了别人眼中更好的朋友、更好的老师、更好的老板、更好的父母和更好的配偶。


 



[3] T代表training,是“敏感性训练”(sensitivity training)的简写。——译者注



未完待续



   责编:秀芸科敏王利群

    (制作:优才团队)




请加群互动


本书简介



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在无财无势的家庭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笨小子”,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本书详述了社会心理学许多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从理论假设到实验过程再到最后的结论分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理论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顿饕餮大餐。

作者简介




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心理协会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和费斯廷格三位大师级导师,在认知失调、个人吸引力等多个领域取得影响整个心理学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已更新至第11版,被翻译成14种语言。晚年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心理学写作和教学工作,将毕生奉献给社会心理学事业。


往期连载(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阅读)

我的处女作《社会性动物》非常受欢迎 | 《绝非偶然》连载No.57

知易行难——政治对学术的负面影响 | 《绝非偶然》连载No.56

偏见是可以消除的——我们可以相互喜欢| 《绝非偶然》连载No.55

拼图学习成长小组 | 《绝非偶然》连载No.54

他称我为“黑鬼情人”——我和全家被威胁 | 《绝非偶然》连载No.53

“要做爱,不要作战”——怎样避免把和平游行变成暴乱 | 《绝非偶然》连载No.52

友谊的力量 |《绝非偶然》连载No.51

科学实验与超越自我 | 《绝非偶然》连载No.50

我和加德纳之间的友谊 | 《绝非偶然》连载No.49

挚友加德纳 | 《绝非偶然》连载No.48

超级销售员戴尔•卡内基 | 《绝非偶然》连载No.47

个人吸引力研究 | 《绝非偶然》连载No.46

“牛棚”实验室的生活 | 《绝非偶然》连载No.45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