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135

2016-08-12 罗杰 · 霍克 优才成长


2/40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


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连载

 

 

今天,如果你进入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婴儿房间,休可能会看到一张婴儿床,在婴儿伸手可及的上方悬挂着许多小动物玩具和各种各样的彩色玩具。其中一些玩具会发光、会活动、会演奏音乐,或者兼有上述三种功能。设想一下,人们为什么给婴儿准备这么多可看可玩的东西呢?除了婴儿喜欢这些东西并作出积极反应外,绝大部分父母都相信——无论这个观点公认与否——孩子们需要一个令他们兴奋的环境,以促进智力和大脑最大限度地发展。

 

某种经历是否会引起大脑形态变化的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一直在猜测和研究的话题。1785年,意大利解剖学家玛拉卡尼(Malacame)研究了同一胎产下的几时小狗和同一窝蛋孵出的几只小鸟。他有目的地长期训练每一对中的一只,而另外一只会得到同样良好的照料,但并不接受训练,然后,通过对动物的尸体进行解剖,他发现受过训练的动物的大脑表现得更为复杂,带有更多的褶皱和沟回。然而,这一研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没能继续下去。在19世纪后期,人们试图把一个人的学习量和他头部的周长联系起来。虽然一些早期的研究成果支持这种联系,但后来的研究成果则认为这并不是一种测量大脑发展的有效尺度。

 

直到20世纪60年代,新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具备更精确地检测大脑变化的能力,他们运用高倍技术,并对大脑内各种酶和神经递质水平进行评估。在加利福尼砸大学,马克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爱德华本奈特以及玛丽安戴蒙德采用这些技术,历时十余年,进行了由16项实验组成的系列研究,力图揭示经验对大脑的影响。本章的这篇文章将介绍他们的研究发现。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没有用人做被试,而是像很多经典心理学实验一样,用老鼠做被试。

 


1理论假设

 

由于心理学家最终的兴趣在于人而不是老鼠,因而就必须指出这种不用人做被试的研究的合理性。在这些研究中,为什么选择老鼠做被试就成了研究理论基础的一部分。作者解释说,由于多种原因,使用啮齿类动物比使用高级的哺乳类动物(如食肉类或灵长类动物)更方便。这项研究的重点是脑部,老鼠的脑部是平滑的,并不像更高等的动物那样曲折而复杂。因此,对其大脑的检测和测量就更容易。此外,老鼠体型较小并且也不昂贵,在实验室的研究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通常实验室的经费并不充足而且缺乏空间)。老鼠一胎多子,这就允许研究者将同一窝中的老鼠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作者最后指出,研究者培养了多种种系的老鼠,以便需要的时候把遗传作用考虑在内。

 

在罗兹维格的研究中隐含着一种想法,即将饲养在单调或贫乏环境中的动物与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动物相比,两者在大脑发育和化学物质等方面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这篇实验报告所涉及的每次实验中,均采用12组老鼠,每一组由取自同一胎的3只雄鼠组成。

 


2方法

 

  3只雄鼠都是从一胎所生的老鼠中选择的,它们被随机分配到3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中。1只老鼠仍旧与其他同伴待在实验室的笼子里,另一只被分派到罗兹维格称为丰富环境的笼子里,第二只被分派到贫乏环境的笼子里。记住,在16次实验中,每次都有12只老鼠被安排在每一种实验条件中。

 

三种不同环境描述如下:

 

1在标准的实验室笼子中,有几只老鼠生活在足够大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

2贫乏的环境是一个略微小一些的笼子.老鼠被放置在单独隔离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

3丰富的环境几乎是一个老鼠的迪斯尼乐园,6-8只老鼠生活在一个带有各种可供玩耍的物品的大笼子里,每天从25种新玩具中选取一种故在笼子里

 

 

实验人员让老鼠在这些不同环境里生活的时间从4周到10周不等。经过这样不同阶殷的实验处理之后,实验人员将人道地使这些用于实验的老鼠失去生命,通过对它们进行解剖以确定脑部是否有不同的发展。为了避免实验者偏见的影响,解剖按照编号的随机顺序进行,这就可以避免尸检人员知道老鼠是在哪种环境下成长的。研究者关注的是生活在丰富环境下的与生活在贫乏环境下的老鼠的大脑所出现的不同。

 

解剖老鼠的大脑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测量、称重和分析,以确定细胞生长的总和与神经递质活动的水平。在对后者的测量中,有一种叫做乙酰胆碱的脑酶引起了研究者特别的兴趣。这种化学物质十分重要,因为它能使脑细胞中神经冲动传递得更快、更高效。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是否发现了老鼠的大脑因为在丰寓环境下或贫乏环境下而有所不同呢?以下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


 


3结果

 

结果证实,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和在贫乏环境巾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皮层是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面提到神经系统中存在的乙酰胆碱酶,在身处丰富环境的老鼠的大脑组织中,这种酶更具活性。

 

两组老鼠的脑细胞(又称为神经元)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别,但丰富的环境使老鼠的大脑神经元更大。与此相关,研究还发现RWADHA这两种对神经元生长起最重要作用的化学成分,其比率对于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来说,也相对更高。这意味着在丰富环境里长大的老鼠,其大脑中有更高水平的化学活动。

 

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解释说:虽然由环境引起的大脑变化并不很大,但我们确信这种变化是千真万确的。在重复实验的时候,上述结果仍能出现……我们发现,经验对大脑最一致的影响表现在大脑皮层与大脑的其余部分——皮层下部的重量之比上。具体表现为,经验使大脑皮层迅速地增重,但大脑其他部分变化很小。这种对大脑皮层与大脑其余部分比率的测虽是对大脑变化最精确的测量,这是因为每只动物的脑重量会随着动物体重的变化而变化。运用这个比率,可以消除个体的差异。

 

最后,是有关两组老鼠大脑的神经突触的发现。神经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相遇之处。大部分大脑活动发生在神经突触上。在这里,神经冲动有可能通过一个又一个神经元继续传递下去,也有可能被抑制或终止。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能发现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大脑中的神经突触比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老鼠的神经突触大50%


 

4讨论与批评

 

 

经过近10年的研究,罗兹维格、本奈特和戴蒙德很有信心地指出:毫无疑问,大脑构造及其化学成分的很多方面可以被经验改变。然而,他们也很快承认,当他们第一次公布研究结果时,许多科学家对此产生怀疑,因为像这样的结果在过去的研究中从未被清楚地证实过。有些批评意见认为,也许并不是丰富的生括环境使大脑产生了变化,而是由于老鼠接受了不同的实验处理,如纯粹的触摸或压力情境。

 

这种批评是有根据的,在丰富环境的实验条件下,老鼠每天被触摸两次,即在换玩具时得将它移开。而在贫乏环境的实验条件下,老鼠没有被触摸。因此,可能是触摸导致了这一结果,而小是丰富环境的实验条件所致。为了消除这一潜在的混淆因素,研究者每天抚摸一组老鼠,而小抚摸与它们同胎的另一组老鼠(这些老鼠都处在同一环境中)。结果,并没有发现这两组老鼠的大脑有什么不同。此外,在他们后来的研究中发现,同样抚摸在丰富环境与贫乏环境条件下的老鼠,结果与先前的实验一致。

 

至于压力情境,批评者认为,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因被隔离而产生压力,这是导致它们大脑欠发展的原因。罗兹维格等人引证另一项研究,此项研究让老鼠暴露于日常的压力情境之中(旋转笼子或给予轻微电击),并没有发现仅因压力使大脑改变的证据。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任何研究都存在人为性问题。罗兹维格和他的同事很想知道在自然的生长环境中,各种水平的刺激是如何影响动物的大脑发展的。他们指出,实验室中的老鼠常在人工环境中繁殖,且已经繁衍了100代,它们和野生鼠几乎没有相似的遗传基因。为了探索这种有趣的可能性,他们开始研究野生老鼠。把抓到的速种野生鼠随机地放在户外自然环境中或是实验室的丰富环境笼子里。四周后,发现户外老鼠的大脑比实验室老鼠的大脑发展得更好。这就表明,实验室中的丰富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仍是相当贫乏的

 

最后,涉及动物被试最主要的批评意见是它与人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这类研究永远不能用人来当被试,但是研究者仍有责任探讨此问题,并且这些科学家也这样做了。

 

作者解释说,很难把在一组老鼠身上的研究结果推到另一组老鼠身上,而要把用老鼠做研究的结果推到猴子或人的身上则更难。虽然他们宣布在几类啮齿类动物身上取得了相似的结果,但他们也承认,在得出经验对人脑产生影响的假设前,仍需要更多研究。然而,他们提出以动物为被试的这类研究的价值在于允许我们对概念和技术进行检验,其中一部分可能对今后以人为被试的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提到这项研究几个潜在的好处,它可以用在对记忆的研究中。由于经验而使大脑产生的改变,可以使人更好地理解记忆是怎样被保存在大脑中的,从而导致一些新技术的产生以提高记忆并阻止因年龄增长而导致记忆的衰退。另一方面,这研究也可以对解释营养不良与智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有所帮助。作者的观点是:营养不良可以使一个人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迟钝,长期持续的营养不良可能限制大脑的发展。作者强调,一些同时进行的研究证明,营养不良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也会因环境的丰富而减轻,或因环境的恶劣而加重。

 


5相关研究和近期应用

 

这项由罗兹维格、本奈特和戴蒙德所做的工作,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催化剂般的作用。他们论文发表后的25年来,这些科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继续致力于巩固、改进、扩充他们的研究成果。

 

例如,他们发现丰富环境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本身,即使是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动物,当它被放在一个丰富环境中的时候,它的大脑发展也能获得提高,

 

现存的一些证据表明,经验确实改变了人类大脑的发展。通过对自然死亡的人的尸体解剖,研究者发现当一个人具有更多的技术和能力时,他的大脑确实变得更复杂也更重,在对那些没有某种特殊经历的人进行大脑解剖时,他们发现了另外一些结果。

 

例如,与视觉正常的人相比,盲人大脑皮层的视觉部分没有明显的发展,沟叫较少,皮层较薄。

 

玛丽安戴蒙德是原稿的作者之一,她在人类智力毕生发展的过程方面运用了这一研究成果。她说:在生活中,我想我们应该对大脑老化持一个更乐观的态度主要因素是刺激,神经细胞因刺激而存在,所以我认为好奇心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在一生中始终充满好奇心,这将刺激他的神经组织和大脑皮层我寻访在88岁以后还有活力的人,我发现那些经常用脑的人大脑不易老化。事情就足这样简单


 

最后,有两个研究分别把罗兹维格有关环境影响大脑发展的观点应用于研究精神病患者。肖的研究表明,婴儿早期与照看者间的情绪经验可影响大脑中某种化学物质的产生,这种化学物质在大脑皮层的生理发展上起重要作用。大脑皮层主要负责人的思维、知觉和情绪等复杂机能。当婴儿对照看者的情绪依恋得不到满足时,婴儿的神经系统中产生的激素,将导致大脑皮层中特定结构和情绪环路的非正常发展。根据肖的研究,婴儿期消极的环境因素引发的大脑的正常发展,将导致这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的可能性大增。波斯特应和了肖的发现,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他指出压力和早期的心理障碍,如抑郁或是双相精神障碍,确实可能根据其范型、严重性及反复程度的不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留下生物化学的残余物……”。换句话说,波斯特和他的同事认为,精神病的遗传倾向可能导致早期的心理异常,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导致以后和终生伴有的精神病。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波斯特指出早期干预可能比以前认为的在成年期治疗精神病更加重要。

 




请加群互动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