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17:爱的发现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0

2016-08-25 (美)罗杰·霍克 优才成长

 

17/40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



有时候,心理学家似乎是走得太远了。像“爱”这类问题怎么可能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呢?但无论你怎样界定“爱"的含义,你不得不承认它对我们的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作出一个假设,那么接下来心理学家就会提出一系列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什么是爱,从哪里会得到爱,爱是如何起作用的。


发展心理学家亨利•哈罗被公认是自弗洛伊德之后在研究早期经验对成年的影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或者早期看护者)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对他或她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你想想自己最早的爱的经历是什么?是自你出生那一刻便开始了的与你母亲之间的联系。那么,这种接触确实非常重要吗?弗洛伊德主义者相信,在生命开始的第一年里,亲密接触主要集中在乳房和本能的口部倾向(著名的口腔期)。后来,行为主义者反对这种观念并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本能需要如饥饿、干渴和避免痛苦有关。由于母亲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所以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常在母亲喂养婴儿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母亲就与愉快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于是爱就产生了。在这两种观点中,爱都是其他本能或生存需要的附属品。然而,亨利•哈罗却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饿和干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亦或比它们更强烈。


用以揭示婴儿与母亲之间爱的成分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婴儿放在一种特殊环境里,在这种环境中母亲满足婴儿的任何需求,同时研究者可对这种环境中的多种成分进行科学的操纵。按照上述理论,我们通过改变母亲满足婴儿基本需要的能力,便能阻止或改变婴儿与母亲之间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质量和强度的依恋。然而,由于伦理道德的原因,这种实验很显然是不能在人身上实施的。由于哈罗用恒河猴进行学习课题的研究已有好几年了,所以他便用猴子做被试进行他的爱与依恋的实验研究。从生理学角度看,恒河猴与人类非常接近。哈罗也相信,恒河猴在婴儿期对情感和接触(如喂养、接触、依附等)的基本反应与人类相同。那么,用动物做被试进行这种研究是否存在伦理问题呢,我们将稍后对此进行讨论。


1理论假设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小心地喂养它的,挑选食物使它们吸收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哈罗注意到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底部的布垫子(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这些垫子拿去清洗时,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他还发现一天大的幼猴便能表现出这种依恋,其程度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烈。很明显,像哈罗所说的那样:“对于婴儿而言,无论是人类的还是猴子的幼婴,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抓住比稻草更多一些的东西”(第675页)。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它拥有非常好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布垫放进去后,幼猴就变得更健康,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所以,哈罗的理论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外,它们一定还有一种要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为了验证这个理论,哈罗和他的合作者决定“制作”用于实验的不同类型的母猴。


2方法



他们制作的第一只代理母猴是这样的:用光滑的木头做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在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了一个提供温吸的灯泡。然后他们又组装了另一只不能提供舒适环境的代理母猴这只母猴是由铁挂网制成,外形与木制母猴基本相同,以便使幼猴用接近木猴的方式接近它。这只铁丝母猴也安装了能喂奶的乳房,且也能提供热量。换句话说,这只铁丝母猴与木制母猴相比,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这些人造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里,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由木制母猴喂养(用奶瓶),另外一组由铁丝母猴喂养,也提供奶。我相信,你已经很清楚哈罗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他企图将喂养的作用与接触安慰的作用分离开来。哈罗把猴子放在笼子里.并记下在出生后的前5个月中,幼猴与两位“母亲”直接接触的时间总量。结果是令人惊讶的,我们将稍后对此进行讨论。


在完成了这些最初的研究后,哈罗想进一步详细探索“依恋”及接触安慰的作用。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当孩子们感到害怕时,他们总会到母亲(或者其他早期看护者)那里寻找庇护。为了探寻在这种情境下,与铁丝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和与木制母猴在一起的幼猴将分别作出何种反应,哈罗在它们的笼子里放入各种各样能引发恐惧的物品,如上紧发条的玩具打鼓熊(这种玩具熊与幼猴一样大,对幼猴而言是很可怕的)。研究者对这些情况下幼猴的反应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记录。


哈罗的另一项研究被称为“旷场试验”,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里,里边放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积木、毯子、带盖的容器、折纸等)。在一般情况下.猴子喜欢玩这些玩具或摆弄它们。把两组幼猴放进同一个房间,并设置三种情况:仅出现木制母猴,仅出现铁丝母猴,两者都不出现。哈罗的想法是要考察,母猴在场或不在场的倩况下,这些幼猴适应和探索这种陌生环境的倾向性。


最后,哈罗想探索幼猴与代理母猴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是否在它们分开一段时间后还能保持。当幼猴长到6个月能够吃固体食物时.让它们与“母亲”分开一段时间,然后再在旷场与环境中团聚。


3结果



你可能还记得,在最初的实验中,所有的幼猴与两只代理母猴都接触。其中一半幼猴由木制母猴喂奶,另一半则由铁丝母猴喂奶。现在,你可能已猜到幼猴偏爱的是由绒布包裹的木制母猴(不是吗),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偏爱程度趋向于极端,甚至对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而言也是如此。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恰相反。接触安慰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这一点在实验中得到了清楚的证明。图5.1用图表的方式说明了这一结果。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所有的幼猴几乎整天与木制母猴待在一起。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它们为了吃奶才迫不得已离开木制母猴,吃完后便迅速地返回到木制母猴这里。



分别由木制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的两组猴子的行为特征进一步证明了接触安慰的重要性。虽然两组猴子食量同样大,体重增长的速度也基本相同,但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对牛奶消化不良,且经常腹泻。这就说明,缺少母亲的接触安慰使幼猴产生了心理上的紧张。


恐惧物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幼猴对木制母猴的依恋。每当幼猴发现自己正面对一些害怕的事物时,它们便很快跑向木制母猴,并抱住它以获得安慰和保护。随着幼猴年龄的增长,这种反应变得愈发强烈。另外,无论是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还是木制母猴喂养的幼猴,其反应没有差异:当它们害怕时,都会到绒布包裹的代理母猴那里寻求安全感。


你也许曾注意到,当父亲或母亲在场时,孩子们会感到安全和放心,他们在这种场合下更充满好奇心,更乐意去探索他们周围的环境。通常,他们会探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但其前提是他们必须看到父母亲在场。哈罗的陌生环境或旷场试验就是这样设计的,他要在猴子身上看到类似的行为反应。研究者把幼猴放入陌生的环境后,所有幼猴立即冲向木制母猴,抓住它,用身体蹭它,并摆弄它的脸和身体。一会儿以后,这些幼猴“开始把木制母猴看做安全之源……它们在这个陌生的新环境里探索和摆弄各种物品,然后返回到母亲怀里,循环往复”。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幼猴放在同一间房间里,但木制母猴不出现时,它们的反应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充满了恐惧,出现情绪化的行为,如哭叫、缩成一团、吸吮手指。有时候,它们会跑向房间里母猴曾出现过的某一特定地方,然后从一个物体跑向另一个物体,尖叫着,哭喊着。在铁丝母猴出现的情况下,幼猴的行为表现与它们在两种母猴都不出现的情况下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所有幼猴都是这样,无论它们是由谁(木制母猴或铁丝母猴)喂养的。


在该研究的最后一部分中,研究者让已过哺乳期、可食用固体食物的幼猴(大概5-6个月大)与母猴分离(最长时间约30天)。当幼猴们在相同的旷场环境中再一次与木制母猴重逢时,它们冲向母猴,爬在它身上,紧紧抓住它,用自己的头和脸在它身上摩擦,然后与母猴玩耍,撕咬包裹在母猴身上的绒布。最明显的变化是幼猴不再像以前那样,离开母猴去探索和玩耍房间里的其他物品。按照哈罗的观点,这很显然说明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求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重聚的时间仅仅持续了大约3分钟,假如我们把这段时间再延长一些,这种探究行为也许还会发生。


4讨论



哈罗指出,他的研究证明.接触安慰对幼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这项研究确实改变了心理科学,其原因之一在于该研究所得结论与当时所流行的行为主义观点背道而驰。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推动母婴关系发展的动力是喂养行为所导致的强化。然而,正如哈罗所说:“作为一个感情变量,早期哺乳行为使婴儿与母亲之间经常发生亲密的身体接触。显然,人是不能仅仅依靠乳汁来生活的。”


毫无疑问,哈罗认为他的研究结果应该被推广到人类,我们稍后将很快会谈到这个问题。实际上,他已为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哈罗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对家庭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妇女走上社会,参加工作。这也是那个年代许多人对哈罗的研究给予关注的原因之一:因为,那时人们仍普遍认为,母亲亲自喂养孩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情感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他说,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仅仅是妇女的哺乳能力,美国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今天,这种观点已为人广泛接受,但是,哈罗在1958年写这篇报告时,这简直如同一场革命。


5批评与研究发展的意义



尽管哈罗坚持这个主张,但是你是否也认为人类与猴子的依恋或爱的过程是相同的?有一些研究支持这个观点,即人类婴儿对他的照看者的依恋确实超越了生理需求的满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母亲与她的孩子之间的肌肤接触增进了依恋关系。但是,对于人类而言,这种依恋的发展过程要缓慢得多:6个月大的人类婴儿的依恋水平大约只相当于刚出生几天的幼猴。另外,大约仅仅有70%的孩子在1岁的时候才显现出与成人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许多人基于用幼猴做实验的伦理原则对哈罗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批评。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有权在有潜在危害的情境中用猴子或其他动物做实验吗?就哈罗的研究而言,在这个问题上争论双方都有合情合理的解释。科学界判断此项研究是否符合伦理原则的途径之一是看其是否对人类和社会有潜在的益处。无论你认为这项研究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它已经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时还涉及收养儿童或虐待儿童等问题。


不幸的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有许多孩子被迫长时间地生活在福利院等机构中,有些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不能够照顾他们(孤儿),有些是因为他们自身有疾病或是残疾。哈罗的研究已经影响了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照顾方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仅满足这些孩子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使孩子有更多机会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所以,工作人员、护士、志愿者等应尽可能多地抚摸、拥抱这些孩子。而在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常我们把这些孩了放在他们彼此能够看见、相互能触摸的环境中,以使他们获得更多一些的接触安慰。虽然在满足依恋需要方面,这种努力将永远不能替代真正来自父母的关怀,但这与传统的看护方式相比,着实前进了一大步。


哈罗的工作还鼓舞了希望成为好家长的男性看护者,使他们信心倍增。在婴儿的发展与适应过程中,接触安慰与哺乳相比更为重要,因此孩子的生母不再被看做是照顾婴儿的唯一合适人选。今天,父亲完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起一个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在必要时,其他除父母外的看护者如保姆或日托中心的工作人员,都可成为婴儿合适的看护者。而且,这些发现大大增进了收养方式的前景。因为人们已认识到,养父母与亲生父母一样,可以给孩子提供同样的接触安慰。


哈罗的早期研究最后对虐待儿童问题进行了一些解释。令人惊讶的是几乎在所有案例中,那些被虐待的孩子似乎很爱甚至依恋那些对其施加虐待的父母。对严格的行为主义者而言,这是难以理解的。哈罗解释说,如果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需求,那么它的作用将远远超出施虐惩罚。实际上,哈罗在后来的实验中检验过这一观点。他设计了能够拒绝幼猴的代理母猴,即让一些母猴向空气中喷射强气流,与此同时,其他母猴用钝头针突袭幼猴,迫使幼猴离它而去。幼猴对这种情形的反应是,与母猴保持一小段距离,等这种拒绝反应一结束,它们便再返回来,与先前一样紧紧地抓住母猴。


6近期应用



哈罗的研究不断为许多研究接触、依赖和依恋对情感健康的作用的论文所引用。哈罗1958年的文章为一项跨文化研究所引用,该项研究比较了英国母亲和西班牙母亲与其孩子之间的身体接触。研究显示,西班牙母亲与婴儿接触频率更高,对孩习更充满感情,肌肤的接触也更多。研究者通过录像带观察母—婴游戏,他们发现不同文化背录的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次数并无不同,但西班牙母亲在与婴儿的接触过程中要比英国母亲更亲切、更充满感情。


另外一项引用哈罗的研究成果的研究已证明,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有人将这形象地比喻为袋鼠式的照顾)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在护理高危早产婴儿的医院里,医生、护士既要满足婴儿身体接触的需要.又要避免那些潜在的、威胁婴儿生命的传染病,因为婴儿尚未发育完全的免疫系统不具有抵抗力。


哈罗的研究结果还适用于心理治疗机构。在过去的40年中,人本主义和整体疗法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触摸治疗在这一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也引发了有关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触摸的新伦理问题。什么类别和频度的触摸才真正具有治疗意义,触摸在何时会超越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的道德界限?从当前的情况看,传统的非接触性疗法不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学家们正在努力为心理治疗中的接触疗法建立合适的原则。


7结论



如果有人认为哈罗对爱的本质定义有独断性,那将是错误的。而他的发现改变了我们对于母婴之间关系的看法,这一点却是正确无误的。如果这个研究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许就能看到一些好的后果。例如,哈罗曾提到一名妇女,这名妇女听完了他的研究报告后,来到他面前说:现在我知道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我就像是那只铁丝母猴”。



优才制作本期编辑:王潇 朱岳涛 王利群





请加群互动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