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之三)| 优才之声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2017-05-22 李尚志教授原创 优才成长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

                                              (之三)

(接前)


4、师父领进门 ,我的修行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之二)


3. 我的大语文与小语文


        我读中学时教得最好的老师其实是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听他讲古文,古诗词。自己课外读了大量古典小说,古典诗词,而且自己学写诗。这就是大语文。现在有人赞赏我的文章写得好。问是谁教的?是不是科大教的。我在科大是念数学,又没念文学。谁教的?小学和中学老师教的。但他们并没有把我教成现在的水平。现在的水平是靠课外阅读,还靠社会的锻炼。中小学老师教了基本的字词句,这是小语文。后来我自己阅读,这是大语文。大语文也没把我教到现在的水平,社会的磨炼让我提高了思想水平,再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超语文。科大的老师教了我的数学,也提高了我的思想水平,还有不少数学家本身就是文采飞扬,确实提高了我的文学水平。还有到大巴山去经风雨见世面,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思想水平和文学水平。语文只能教我们把自己现有的思想水平表达出来。思想水平不够,语文也无能为力。提高思想水平不是语文的任务和责任,因此是超语文。

         是不是说中小学老师教的小语文对我的语文贡献最小?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的语文也是这样,中小学老师领进门,然后我才能自己修炼大语文和超语文,达到现在的水平。如果我也像某些人那样说自己的知识都不是老师教的、不是课堂教的,都是自己自学成才,那是欺师灭祖。不管老师怎么教你,不自学都不能成才,最成功的老师就是让学生有自学成才的能力,并且能够发握这种能力不断自学,不断成为更高水平的才,而不是让你离开老师就停滞不前了。反过来,没有老师教你,给你吸收和消化几千年人类智慧资源的能力,你也不可能靠一己之力把这些资源凭空创造出来。

        不但语文如此,数学也如此。老师教的数学,也是驾校的模拟路段。不是为了让你一辈子就会做学过的数学题,而是让你有能力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发明新知识。老师教的是“小数学”,自己去应用才是“大数学”。不能要求老师包办“大数学”,但老师应该开辟小数学到大数学的通道,把学生引入大数学之门,放他们去自由驰骋。


4. 我的师父,我的修行


       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我父亲。父亲是会计,没念过初中。他的毛笔字写得很好,也不知是读小学还是读私塾老师教的。但不管谁教,要写好字必须自己勤学苦练。我还没上学他就教我认字写字,每天写20个毛笔字,不过我一辈子的毛笔字也没达到他的水平。会计当然会算术,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都会,打算盘滚瓜烂熟。所以我上学之前他也把整数小数的加减乘除都教给我了,打算盘也教了。我上学之前从来没读过小学课本,只读过成年人扫盲课本,也就是父亲能教的这些内容。第一个师父领我扫除了文盲,进了非文盲的门。虽然是低水平的门,但却给了我第一推动力,让我以后在小学、中学、大学都修炼得不错,步步争先。尤其是数学,可以说我每一步都是超前学习,都算是自学的。课堂上听课的作用是查缺补漏。

        父亲不懂分数的通分,分数全部化为小数来运算,经常是近似值。后来我的叔叔来到我家,他读过高中。就先教我分数通分,还有鸡兔同笼之类的趣味应用题,还讲很多历史、地理、自然的故事,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暴政,哥白尼发现地球绕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煤焦油可以提炼糖精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极大地扩展了我的视野,引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使得课堂上老师讲的东西都不是我陌生的。我再到书店去看各种书。老师讲课的循序渐进和我自己修行的横冲直撞相互促进,让我在小学和中学都在全班甚至全年级名列前矛。

       我在高中时就想用定积分方法计算反比例函数图象(双曲线)与坐标轴之间围的面积,得到无穷级数1+1/2+1/3+...+1/n+...,想求它的极限求不出来,就去问老师。如果是现在的老师,大多念过大学,知道答案,但恐怕会说:高考不考,不用管他。那时的中学老师基本没念过大学,有些自学过微积分,但也不熟悉。回答我:我们研究研究。研究一个星期之后,大概是集中了全校数学老师集体智慧,拿了一本书翻到某一页,让我看这三行:

1+1/2+1/3+1/4+1/5+1/6+.../1/8+

>1+1/2+(1/4+14)+(1/8+...+1/8)+

=1+1/2+1/2+1/2+...

我立即明白这没有极限。翻回来看书的封面,四个大字“数学分析”。也许我做题的能力已经超过这些老师了。但老师在关键时刻的指引却助我再上了一个台阶。

       进了中科大,各门课的老师都是华罗庚栽培出来的。并且我还听过华罗庚亲自讲课。这些高水平的师父让我听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要的收获还不是每节课具体内容,而是他们传授的学习和研究之道。他们讲课都不照本宣科,而是提出问题讲解决思路,带领我们自己把问题解决,把课程内容发明出来。可惜只听了一年课就文革了。但那一年课已经领我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了一个高档次的门,使我到大巴山教公社小学时还能靠自学继续走下去,熬到文革结束,重新开始向科学进军。

        1977年,我还在大巴山万源县师范校教书。邓小平重新上台,拨乱反正。中科大要招研究生,我岂能错失良机,立即报考曾肯成的研究生,志在必得。那时只说考政治,英语,数学分析,线性代数, 我自己觉得还学得不错。1978年元旦突然收到通知,要加考专业课“抽象代数”。我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这门课程的名称,却在三个多月时间自学完曾肯成参与翻译的范德瓦尔登著的“代数学”,参加考试考了头名,进入复试名单,可算是自学成才的典型。可是,我自己感觉自学得一知半解,因此比复试时间提前几天到了科大,希望得到老师指点。老师却让我找我大学的同班同学楊金根指导,他早在1974年就回到科大,学过了抽象代数。他问我一句话:这本书你最喜欢的内容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是什么?我说最喜欢的是群环域,因为它们解决了五次方程求根公式问题。最不喜欢的是超限归纳法和形式实域,看了很多遍也不理解。他说很好。只考你喜欢的,不考你不喜欢的。我听了大吃一惊。心想,如果早有人告诉我这句话,我这三个月可以少花很多时间去啃那些难懂的内容。

        考上研究生之后,1979年春季曾肯成老师安排我到北大与段学复的研究生一起听课。收获最大的是听了丁石孙讲的交换代数。刚开始学的素理想等概念是抽象代数中学过的,自己觉得懂了,习题也做了。但就不明白书中习题要把若干个素理想组成的集合叫开集或闭集。就去问丁石孙:图像都没有,定义闭集开集有什么意义。丁石孙解释:有图像。素理想所含多项式的公共零点组成的集合就是图象,可以考虑开集闭集,这就是中学稍微讲了一点的多元高次方程组的图象。我才明白,方程组的图象也就是这些方程生成的理想的图象。图象分解为子集之并相当于理想“分解”为准素理想的交。这就是代数几何的入门。这样通俗易懂的入门,如果靠我自己去自学,打破脑袋也想不出来。我会证明素理想的子集是开集还是闭集,却不知道这与数学分析中讲的开集闭集有何关系。如果让我自己去读代数几何,恐怕也读不懂。

       我第一次用英文写文章去发表。我的想法,只要读者能看懂我的数学推导就行了。把写好的草稿送给曾老师看。他却说“文章在于气”,要一气呵成。他亲自改写。不但把我写的改了,他自己写的也改了来改去折腾了很多遍。总共三页纸的摘要,半天只改完半页纸。我学到的却不是他最后定稿的这几句话,而是他修改的过程,从修改过程中体会到了他修改的原则和方向。回去之后,我按照新的体会把剩下的两页半草稿重新修改,下午再送给老师审阅。作好了思想准备再改一天到两天。没想到他一字没改,就说可以投稿了。从此以后,我读别人的英文文章,不仅能读懂内容,而且能分辨文字的好坏。这让我受益终生。

        再讲我学游泳的故事。我家在四川内江,在沱江边上。我中学时代就学会了蛙泳的动作,但不会换气。进了中科大,有了游泳池,到游泳池也只能够游一口气,12.5米,游泳池宽度的一半。我让班上一个游永高手来指导我。看了我的游泳过程之后,一句话就指出了毛病:你没吐气,怎么能吸气?这句话简直就是在教哲学:我一心想吸气,却忘了先吐气,没有先腾出空间,所以装不进新鲜空气。懂了这个道理,再下水就游了200米。第二天再去就游了1000米。这就是老师的作用:没有教动作,只指出关键错误,我就能“自学”成才。没人指点,我就很多年都没学会。学会之后却受益一生。尤其是2008年北航新建了恒温游泳池,我从那时坚持游泳,2009年买次卡游了70次,每次最低连续1小时游1700米,最高75分钟连续游2100米,治好了重度脂肪肝。至今坚持每周至少两次,每次45分钟1200米,保持身体健康。那位教我换气的师父现在游泳比我差多了,但他把我领进门的关键一步的作用却继续有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