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28:​个人与集体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61 | 优才心理板块

2017-09-13 谢小庆王利群推荐 优才成长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连载

研究1:人类是有一个大脑还是两个大脑?|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34

研究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135

 研究3(上):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改变心理学的40项No.3 | 心理学与生活No.136 | 优才心理板块

研究3(下):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 改变心理学的40项No.3 | 心理学与生活No.136 | 优才心理板块

研究4:小心视崖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35

研究5:所见即所学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36

研究6:睡眠,毫无疑问就会做梦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37

研究7:梦,也许并不浪漫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38

研究8:行动,如同被催眠了一样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39

研究9:不只限于分泌唾液的狗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0

研究10:情绪化的小艾尔伯特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1

研究11:敲敲木头(斯金纳对迷信行为的研究)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2

研究12:观察到攻击行为……做出攻击行为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2

研究13:期望导致结果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3

研究14:给别人留个好印象|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7

研究15: 心中的地图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8

研究16:感谢记忆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49

研究17:爱的发现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0

研究18:看不见≠不存在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1 | 优才心理板块

研究19: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吗?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2

研究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3

研究21:性动机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4

研究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5 | 优才心理板块

研究23:生活,变化与应激 |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6 | 优才心理板块

研究24:认知失调|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6

研究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5

研究26:你的品德如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实验|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No.156

研究27:和心脏赛跑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 

28/40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


个    人    与    集    体《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连载


如果说有一种人类的本质特征能为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的话,那这种特征就是人类的行为从来不会在真空中发生。即使是那些最强调内部动机、素质需求和遗传驱动力的心理学家们,也会考虑把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力量引入最终导致个体行为和特质形成的方程式中。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心理学领域已经开始渐渐认识到文化是一种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很少有在所有或者在大多数文化中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人类行为模式(参见本书所介绍的艾科曼对面部表情的研究)。这在涉及人类的相互作用和人际关系的行为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人际吸引、性、感动、个体空间、友谊、家庭动力学、父母养育方式、儿童行为期望、求偶仪式、结婚、离婚、合作与竞争,犯罪、爱和恨等,都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考虑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无法全面或准确地了解这个人。

从概念上讲,文化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具体到实践领域,文化却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试想,你如何能够理清所有对心理及行为共同产生影响的文化因素呢?大多数文化是如此复杂以致于无法得出很多有根有据的结论。例如,结肠癌在日本的发病率比在美国低得多。不错,日本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那么到底哪些文化因素可以解释两国所存在的差异呢,是对鱼的需求量的不同,是消费大米数量的不同?是饮酒量的不同?是生活节奏和应激水平上的差异?或许两国宗教习惯的差异影响了健康?还是家庭和朋友关系的差异导致了健康状况的不同?抑或更可能是,以上两个、三个或者所有这些因素连同其他因素的综合?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你打算把文化列为全面了解人类本性的因素之一,那就需要用可靠和有效的方式来定义文化差异。正是在这一点上,哈里•川迪斯开始在现代心理学史上崭露头角。

从20世纪60年代起,川迪斯在芝加哥大学俄巴娜分校心理学系致力于挖掘和提炼文化的基本特性,研究处于这些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以便以有意义的方式对这些文化加以区分和研究,这项工作贯穿于川迪斯的整个事业生涯。发表于1988年的这篇论文解释并论证了他对跨文化心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它阐述了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今天,这一基本的文化差异维度构成了每年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很多其他领域数百项研究的基础。在这篇论文中,川迪斯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被界定为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种复杂和广泛的方式决定着其成员的行为和人格。

用通俗的话讲,集体主义文化是这样的一种文化,即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个体的需求、欲望、成就都必须服从于他所属的群体或组织的需求、欲望以及目标。这被称为内部集团。这种内部集团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村庄、一个专业组织或者甚至整个国家,依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在这些文化中,个体的大部分行为的产生取决于该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例所属的更大团体的整体利益,而不是该行为是否能为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个人成就。人们所归属的这种团体倾向于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而且个体对其所属团体的承诺通常是很难改变的,甚至当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对他或她而言变得难以立足或者令人不快时也是如此。个体依靠他们所在的团体来帮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实际的需要。

相反地,个人主义文化更看重个体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团体的需要和目标。在这些文化中,团体对其所有成员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个体对其所属团体没有太多的情感上的依恋,并且如果它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个体则宁愿脱离该团体并加入或者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团体。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对团体的承诺很少,所以对个人而言,同时是多个团体的成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然而,没有哪个团体能单独对他或她的行为施加太多的影响。在该篇论文中.川迪斯和他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描述了大量的具有各自典型特征的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所有这些都被总结在表7.5中。当然,这些特点是高度概括化的,因此不管是在集体主义文化还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之中,总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按照川迪斯的观点,个人主义文化集中在北欧和西欧社会以及那些历史上受北欧人影响的国家。此外,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拥有边疆国界,大量的外来移民、社会和地理上的迅速变迁,“所有这些特点倾向于使团体的控制力变得不太确定。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高度的个人主义是与上述特点相一致的”(第324页)。他认为,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地区属于集体主义文化。

1理论假设

川迪斯在其文章的开头部分指出:

“文化是一种模糊的结构体。如果我们要了解文化和社会心理现象的联系,我们必须通过确定文化差异的维度来分析它。这种最有前景的维度之一就是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

所以,在川迪斯的很多研究和著作中所隐含的研究假设是: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对文化加以界定和解释时,这一模型能够说明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在该文中,川迪斯试图概括出其理论具有广泛意义的潜在价值,并报告了他为了验证自己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所做的三项科学研究。

2方法

如前所述,该篇论文报告了三项独立的研究。第一项研究的被试全是美国人,设计使用美国被试来定义个人主义的概念。第二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如日本和波多黎各)。其核心在于比较在两种文化类型中个体与他们所属团体之间的关系。第三项研究用以检验如下假设,即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已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所有这些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的。下面我们将对每项研究及其发现做简要介绍。

研究1

第一项研究的被试是川迪斯所在的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30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者要求每位学生完成一份包括158个项目的问卷,用以测量他们有关个人主义—集休主义的行为和信念倾向。如果被试赞同“只有那些依靠自己的人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成功”,那么他便持有个人主义的立场;而如果被试同意“当我的同事把他们的隐私告诉我时,我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则说明该被试持有集休主义的观点。此外,问卷中包括5个生活情景故事,这些情景故事把被试置于一种假设的社会情境中并要求他们预测自己的行为。该论文中所提供的一个例子是让被试想象自己想做一次团体内的其他成员都反对的长途旅行。问被试在决定是否去旅行时,会在多大程度上考虑父母、配偶、亲戚、密友、熟人、邻居以及同事的意见。

对回收的向卷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被试的回答中几乎有50%的变异能够被三个因素所解释,这三个因索是:“自信”、‘竞争”、“与所在团体的亲疏关系”。只有14%的变异能被“对团体的关注”这一因素所解释。川迪斯又对研究1的结果做了如下概括:

“这些数据表明,美国式的个人主义是一个包括多方面含义的概念。具体包括:关心自己的目标胜过团体的目标,不太关注团体的观点,竞争中体现出自信,与团体有些疏远,做决定时根据的是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其他人的观点,以及对团体不太关心。”

他还指出,该问卷所含的项目和生活清景故事能有效地测量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程度,但川迪斯对这些项目在其他的文化背景中是否同样有效尚存疑问。

研究2

在该研究中,研究所提出的问题是:“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的需要?”被试是91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97名波多黎各学生,150名日本大学生和106名年长的日本人。测量集体主义特征的问卷由144个项目组成。问卷被译成西班牙语和日语后交给所有被试来回答。经以前的研究验证,该研究的题目分别测查关于集体主义的三种倾向:“关心团体”,“自我与团体的亲密关系”和“使自己的目标服从于团体的目标。”

该项研究的结果之所以引人注目是由于它混杂着两种不同的数据:一种数据结果支持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而另一种数据则似乎又对它予以反驳。例如,日本学生比伊利诺伊的学生更在意同学和朋友的观点,但波多黎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这一特点。此外,当团体获得荣耀时,日本被试表达了自豪感,但他们在生活中只关注自己所在的某些团体的观点,并牺牲自己的个人目标以服从这些团体的目标,而不是对所有团体都如此。尽管服从是集体主义文化的一个共同特征,但事实上日本被试比美国被试更少地表现出对团体的服从。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它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证据,研究发现年长的日本被试比日本大学生倾向于认同其所属的团体。

因此,你或许会问,第二项研究的结果何以支持川迪斯的理论呢?川迪斯把它们解释成一种警示,即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地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他对这一观点做了如下阐述:

“该项研究的数据告诉我们要限制和细化我们对集体主义的定义,我们必须考虑到每个独立的社会行为领域。被界定为顺从于所在团体的规范、需求、观点,而且情绪上对团体有依恋感的集体主义对于具体的团体、社会行为领域而言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集体主义在每种特定的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研究3

第三项研究正是试图完成川迪斯在上述引语中所提出的研究任务,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该研究拓展了此前的成果,即集体主义社会为它们的成员提供了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则在更大程度上体验到孤独。该研究所采用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问卷由72个项目组成,总共施测了来自芝加哥大学和波多黎各大学的100名被试,男女各半。被试还填写了另一份问卷以测量他们所意识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孤独程度。

该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集体主义程度的提高,相应的社会支持水平也会提高。而且集体主义与孤独程度呈负相关,即随着集体主义程度的提高,被试所意识到的孤独程度降低。最后,作为川迪斯理论模型的进一步的证据,对该研究中的美国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竞争中表现出自信”(能解释最大的变异),而对波多黎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因素是“联系”(与他人的互动)。这些结果正是人们期望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中得到的。

3讨论

川迪斯解释说,总而言之,本文中所论及的这些研究既支持又改进了他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定义。回过头来看表1中所列出的两种文化类型的特征,其所显示的状况似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即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看来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不过,本文证明了这两种文化类型似乎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某一特定社会则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个点上,这个点通常更接近于连续体的一端而远离另一端。此外,具体到某一文化,其中特定的个体、团体、亚文化以及情境可能会偏离该文化在连续体上的大体位置而向相反的一端移动。这一解释可以用图表的形式加以描述和呈现(参见图7.2)。川迪斯指出:“简而言之,这些实证研究表明,我们必须把个人主义和集休主义看做是一种多维的结构,……每一维度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其所属团体的现状、情境线索以及所研究的具体行为”。

4研究发现的意义和相关研究

在一个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川迪斯的研究结果已经成为心理学家看待人类行为的基础。在你打开大多数心理学分支——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类性行为、变态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的新版教科书时,你将很难找到一本不涉及川迪斯的这项研究或是他做的很多其他有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的。可以说,在有关文化对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决定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所阐述、澄清和提炼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此外,该维度能被应用于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以下正是这方面的两个应用实例。

在川迪斯的这篇论文中,他所提供的证据表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个心理社会概念可能会对一种特定文化成员的身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这项与冠心病有关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般而言,在集体主义社会中,心脏病的发病率比在个人主义社会中要低。川迪斯认为,与心脏病密切相关的令人不快和紧张的生活状态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更为常见。为了竞争和个人奋斗,孤军奋战的个体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除了这些消极的生活事件之外,个人主义的社会结构本身也缺乏对其成员提供的社会团结和支持力量,而这种力量却恰恰能够减少压力给人体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当然,正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讨论的那样,有很多因素可以解释在心脏病以及其他疾病的发病率方面出现的文化差异(但很多研究已经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迁居到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后,越来越容易患上包括心脏病在内的各种疾病。

或许,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两个不同的亚群体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正像川迪斯所指出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针对3000名日裔美国人的研究,主要是比较那些在生话方式和态度上已完全适应了美国风格的日裔美国人和那些仍然保持传统日本生活方式的日裔美国人。结果发现,在排除了胆固醇水平、锻炼、吸烟、体重等因素的情况下,前者心脏病发病率仍然是后者的五倍。

当然,你也许已料到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会影响到特定的文化群体之间在养育子女的方式上的不同,事实的确如此。集体主义社会中的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自我”,这种集体自我的特征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对群体中权威的服从,行为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家长常常以公开或微妙的方式对做出符合群体目标的行为模式的儿童给子奖赏)。在这种情形下,只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而拒绝从事群体期望自己做的事情是不能被接受的,这种情况也

极少发生。然而在像美国这样高度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这种拒绝是种正常的反应.而且常常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敬!这是因为在个人主义文化中,父母重视培养儿童的“个人自我”,这就意味着儿童会因具有自力更生、独立和有自知之明,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能的行为和态度而得到奖赏。另一个看待这种差异的角度是,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反抗(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和独立倾向被看成是一种人格财富;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它们被看成是不良资产。文化经由父母向儿童传达的关于财富或不良资产的信息是强大而明确的它对年轻人的成长有着强有力的影响。

5近期应用

从1995年到2000年,仅川迪斯的这篇论文就被众多学科领域的200多项研究所引用。其中的一项研究把川迪斯的研究结果应用到有关自尊的研究中。尽管定义自尊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它总是包含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作为一个人,你有多欣赏自己(自我悦纳);二是在完成各种任务中,你是否认为自己很得心应手(自我胜任)。该研究用了一个测量上述两种自尊因素的量表,来比较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自尊的自我悦纳维度上得分更高,而美国大学生在自我胜任维度上得分更高。有趣的是,对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而言,他们更喜欢白己,却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对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员而言,尽管他们对自已比较苛刻,但他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文化互补假说”。


另一项研究采用跨文化的方法检验了儿童对残疾人的反应。总的说来,该研究发现,属于集体主义社会的日本儿童比属于个人主义社会的美国儿童对受骗的残疾人表现出更多的歉意和不安。美国儿童比日本儿童更可能向残疾人表达困窘之感。


最后,有一项研究突出了川迪斯研究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我们在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加以研究和比较时,这种比较绝不只限于在国家之间进行。很多国家本身就包括了多种水平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亚类型。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美国拥有更多的不同形式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由范德洛和科恩根据川迪斯的理论模型完成的一项有趣的研究,以图表的形式描绘了美国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分布情况。在继续往下阅读之前,请想一想你认为最典型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会出现在什么地方?研究发现,美国的南方腹地具有突出的集体主义倾向,而位于大平原和落基山脉的各州则呈现更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不过,即便是在这些不同的地区内,也可以发现不同层次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亚文化群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川迪斯为我们提供了一面看待一个幅员辽阔、文化多样的国家的透镜。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似乎不应被比做一个“熔炉”,而倒更像是一床错综复杂、拼凑而成的“被褥”。

延伸阅读之一:

                            优才小学奥数辅导班(太阳园校区)招生啦!

边玩边学好心情

高分高能善创新

与优才在一起,成为你自己的冠军!

招生对象:小学生(一年级到六年级

                    按年级分班:

                   小学一年级奥数辅导班(每班限额 5~10人)

                   小学二年级奥数辅导班(每班限额 5~10人)

                   小学三年级奥数辅导班(每班限额 5~10人)

                   小学四年级奥数辅导班(每班限额 8~12人)

                   小学五年级奥数辅导班(每班限额 8~12人)

                   小学六年级奥数辅导班(每班限额 8~12人)

                    

学习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半至7点半

                    16:30~17:30

                    17:30~18:30

                    18:30~19:30    

需要吃晚餐的同学,提供优才自己制作的卫生营养晚餐(15元乘以30天)。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小学奥数,以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维+数学在思维中的应用;

                    数学兴趣+空间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提升

                    数学素养+创造力的培育;

                    数学能力+科学精神与优秀人格塑造

 教学特点:个性化教学

                     享受数学的奥秘

                     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动力、得到数学应用的乐趣。

                    兴趣引导  启迪思维 习惯养成 人格优化

                   

数学美图

师资介绍:


张老师

计算机硕士,大学任教8年,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数学爱好者与受益者,高级职称,教学效果优秀。从教多年来,深受同学和家长的喜爱,深得同行好评。

王老师

心理学教授,多年从事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擅长个性化教学服务,帮助学生从优秀到卓越,学生遍布海内外名校与各个领域,成绩斐然。


李老师

数学教授,国家级数学名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天才班数学老师,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18位博士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教学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太阳园小区15号楼-102 + 104 室 

             (中关村第四小学对面)

咨询报名电话:李老师 18981787997

                           张老师 13910651909

微信号:growingtogether

延伸阅读:

与数学名师李尚志教授一起分享数学的快乐 |与数学名师一起成长板块 No.1

英才选拔与培养(之1)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15 |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英才选拔与培养(之2)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16 |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英才选拔与培养(之3)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17 |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梦在脚下(之1)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18 |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梦在脚下(之2)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22|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梦在脚下(之3)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20 |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梦在脚下(之4)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21|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梦在脚下(之5)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22|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梦在脚下(之6)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23|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梦在脚下(之7)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24|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走近李尚志教授:草根博士的草根情| |倾听你的声音No.3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之一)| 优才之声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之二)| 优才之声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师父领进门 修行靠个人(之三)| 优才之声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微积分诗(李尚志教授著释) |  倾听李尚志教授的声音 NO.11 |优才名师讲坛系列

极淳朴、尽卓越,优才促进你成为自己的冠军!

优才小学奥数辅导班(太阳园校区)招生啦!

                 

边玩边学好心情

高分高能善创新

与优才在一起,

   成为你自己的冠军!


                                   优才新媒体团队制作

延伸阅读之二:

可爱的中国

美丽的福建(1~9集齐)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24

优才大阅读No.24 | 这里是首都北京 | 可爱的中国No.1

美丽的黑龙江|可爱的中国(系列)No.2

美丽的广西|可爱的中国(系列)No.4

优才大阅读 No.26| 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天津 | 可爱的中国之No.3

优才大阅读 No.27|美丽山城重庆 | 可爱的中国之No.4

美丽的甘肃|可爱的中国(系列)|行政区划板块No.5

美丽的海南|可爱的中国(系列)|行政区划板块No.6

美丽的贵州|可爱的中国(系列)|行政区划板块No.14

美丽的陕西|可爱的中国(系列)|行政区划板块|行政区划板块No.15

优才大阅读 No.28| 河北省会:美丽的会石家庄 | 可爱的中国之No.5

优才大阅读No.29  |山西省会---美丽的太原 |可爱的中国No.6

美丽的福建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24

美丽的四川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25

美丽的四川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25

美丽的吉林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26

立夏立夏|优才节日文化板块No.46 |可爱的中国系列

美丽的山东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16(1~17) |集锦之4

美丽的上海  |美丽的上海之2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34

美丽的上海  |美丽的上海之3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34

长城:在中国的世界遗产No.1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35

美丽的北京 |美丽的北京 之1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36

美丽的济宁 |美丽山东(版块)之9可爱的中国(系列)之111

美丽的攀枝花 | 四川版块No.3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122

美丽的内江|四川版块No.9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128

美丽的怀化|湖南版块No.12|可爱的中国系列No.232

美丽的齐齐哈尔黑龙江版块No.3|可爱的中国系列No.273

美丽的红河|云南版块No.12可爱的中国No.356

美丽的文山|云南版块No.13 可爱的中国No.357

美丽的嘉峪关甘肃版块No.2|可爱的中国No.376

美丽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青海版块No.7|可爱的中国No.411

美丽的海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版块No.8|可爱的中国No.412

美丽的北京(1~~3集齐 )   | 可爱的中国(系列)No.1 (集锦之1)

美丽的黑龙江(1~~13集齐 )|可爱的中国(系列)No.2 |可爱的中国系列No.271

延伸阅读之三:

触摸古典的中国

第一部 《道德经》集锦

《道德经》(1~81章 集齐)【经典选读】NO.1 | 《道德经》

第二部  《论语》第一部分 《学而》 集锦

论语第一部分《学而》(1~16集齐) | 《论语》第一部分【经典选读】 NO.2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1

第二部  《论语》第二部分 《为政》 集锦

《论语》第二部分《为政》(1~24集齐)|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经典选读】 NO.155

第二部  《论语》第三部分 《八佾》 集锦

《论语》第三部分《八佾》(1~26集齐)|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经典选读】 NO.131

第二部  《论语》第四部分 《里仁》 连载进行时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里仁》NO.1| 《论语》第四部分【经典选读】 NO.2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2

《里仁》NO.2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3

《里仁》NO.3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4

《里仁》NO.4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5

《里仁》NO.5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6

《里仁》NO.6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7

《里仁》NO.7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8

《里仁》NO.8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79

《里仁》NO.9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80

《里仁》NO.10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81

《里仁》NO.11 | 【经典选读】 NO.2 《论语》 第四部分连载 |触摸古典的中国系列 NO.182

《里仁》

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里仁【原文】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里仁》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六篇中的第四部分。

触摸古典的中国

走近孔子:

一、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编辑

方迎九 程文梅  姚兰 杜冬雪 张向东 徐 良  吴 希  寇忠宝  王潇  潘秉衡  孙斌

李善杰 高红彪  徐伟  徐浩伦  徐勇凌 杨树山 许光  杨雅康  白郎 尚婧  张梦雪 

鲍磊 李健兵  邓玉珠  王晓君 刘淅萍  李春生 王艳 付佳佳 刘龙丹 胡浩 王秀冬 

赵红丽  夏正如 夏宇鹏 李佳蔚  李旭东  罗琼  黎道谷 李陈芹 潘奎 陈宇锋  杜红军 丁宗华  寇忠宝   吕志军  徐怀忠 唐坤  倪国根  杨国英 王丽珍   戴前伦 龙素君 

薛启谊  谢焕新  陈海玲  王建春  王雄 谈宏量  张岩  何平 陈奇智  裴晓华 杨小舟

法博一  张新凯  甘译铭

编审

贾随刚 柳军飞 谢小庆 甘华山  林克  杨树山 庄力可 张彦杰  陈泯   祝卓宏  滕安  朴龙 李敬革  姜和 张彦杰   朱鹰  欧可平  李尚志  郑日昌 赵宗绪 耿雁生 李凯城

蔡一兵  

策划王利群  教授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阅读课

读你、读他、读自己

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自己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新闻早餐

魔绘亲子故事

0-8岁家长孩子绘本故事

检索延伸阅读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