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者:〔美〕Roger R Hock






24/40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既适合于初学心理学的人,也适合于那些从事心理学事业、应用心理学的人。

认       知       失       调《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连载


你是否曾有过必须说或必须做与你意愿相反的事的尴尬境遇,很有可能!每个人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当你不得不这么做时,你真正的态度或观点会发生什么变化?还是没有什么变化?也许它的确没有发生变化。然而,研究告诉我们,当你的行为和你的态度发生矛盾时,你的态度将有所改变以与行为保持一致。例如,如果因实验要求而强迫一个人发表讲话并支持一种与他原来的观点相悖的意见,那么他的真实态度也将渐渐转向他在讲话中所支持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初,许多研究把这种观点的改变归结为是:

1该次演讲的心理演练复述2从相反立场寻找论据的结果


这些早期的理论认为,在完成上述心理任务的过程中,被试使他们自己相信了他们在讲话中所持的观点和立场。为了做进一步的推论,成为能对与自己相反的观点做出令人信服的讲演的被试,研究者给予了金钱奖励。人们预侧;被试所得到的奖励越多.他自己的观点将越容易改变(这似乎很符合逻辑,不是吗?。然而,这又一次证明常识不能很好地预测人类行为,这些研究发现事实与人们预期的相反,即给被试的奖励越多,他们的态度改变得越少。从当时盛行的学习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理论等等)的角度看,研究者很难对上述发现做出合理的解释。


若干年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提出了颇具影响力且至今闻名于世的认知失调理论,用该理论便可解释上述看似矛盾的研究发现。“认知”一词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观念、知识单元、态度或信念等;失调的意思就是不协调。基于此,费斯廷格主张,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它将导致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和紧张感,其程度取决于该认知失调对你的重要程度。进而,这种不适感会促使你做出某种改变以使它减弱。既然你不能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己经这么做了,或是因为坏境的压力太大),你只得改变你的态度。


费斯廷格创立这一理论的灵感来源于1934年印度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在这场地震后,可怕的谣言传遍整个印度。其内容是说,在此次地震灾区以外的地区将会有范围更广震级更大的地震发生。这些谣传没有任何科学证据,但令费斯廷格不解的是:人们为什么会散布这种悲惨的、令人焦虑的谣传呢?不久,他恍然大悟:谣传不是用来增加焦虑的,而是用来为焦虑辫护的,也就是说,即便他们住在灾区外,这些人还是感到非常害怕。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即虽然缺乏科学证据,但他们的这种害怕却无法调适。因此,他们散布这种谣传以证明他们的害怕是事出有因的,进而也就降低了他们的认知失调。他们使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与自身的感受和行动相一致。


1理论假设


费斯廷格的理论观点是:通常情况下在我们的社会里,个人所公开表达的看法与其私下里的观点或信仰是相一致的。因此,如果你相信X,但你却公开主张非X,那么你将会体验到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不适感。不过,如果你识别到自己之所以公开主张非X是由于某种不得已的原因,如压力、奖励,或者惩罚,那么你的认知失调将大大降低或者消失。因此,你越是将不一致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选择你的认知失调就会越严重。


对你而言,降低这种令人不快的认知失调的方法之一是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使之与自己的行为(即某种新主张)相一致费斯廷格认为,当个体的认知失调很严重时,其态度和观点的改变幅度将是最大的。设想一下,假如某人给你一大笔钱,让你公开支持某种你原本反对的观点,而且你也同意这么做。再假设另外一个人向你提出同样的请求,但只给你一小笔钱,虽然这看起来完全不值得一做,但不管怎样你还是答应了。那么,在哪种情况下你的认知失调会更大呢?从逻辑上讲,在钱较少的情况下,你将经历更大的认知失调,这是因为你没有充足的理由为你那违背自己意愿的言行辩护。因此,根据费斯廷格的理论,在钱较少的情况下,你真正的观点将会有更大的改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费斯廷格和他的助手詹姆斯•卡尔史密斯是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认知失调理论的。


2方法



假设你是一名大学生,正在学习一门心理学导论课。该课程的要求之一是你必须在这一学期中以被试身份参加3个小时的心理学实验。你查看了布告栏,那里贴着许多心理学教授和研究生正在进行的心理学研究,随后你在一个耗时2个小时的名叫行为测量的研究上签了名。这一研究由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主持,像很多心理学实验一样,该研究的真正目的对被试保密,因为如果被试知道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其反应将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并进而使研究结果失效。实际的被试由71名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低年级男生组成。

你在规定的时间来到实验室(这里的实验室就是一间房间)。工作人员告诉你这个实验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因此必须做2个小时的打算。既然还有一些剩余时间,实验者便告诉你,一些心理系的人正在就作为被试的感受这一话题访谈做过被试的大学生,而且让你参加完这项实验后也去接受访谈。随后实验者便给你布置了第一项任务。


你的面前放着一个装有12个线轴的托盘,主试要求你从托盘里拿出线轴放在桌上,然后再将线轴放回原处,并如此循环往复〔你要用一只手以你自己的速度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实验者拿着秒表在一旁观看并做记录。就这样你必须反反复复做30分钟。然后,主试拿走托盘,又给了你一块钉有48个方栓的板,你的任务是按顺时针方向将每个方栓旋转90度,循环往复再做30分钟!如果你觉得这种活动太过枯燥,那这正是该研究所要达到的效果。按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话说,“该实验阶段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被试产生一种一致的消极体验。”毫无疑问,你会承认这一目的已经达到了。完成了这些任务后,真正的实验才刚刚开始。


主试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实验条件下。在控制条件下的被试完成上述任务后即被带进另一个房间,就自己对刚刚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反应接受访谈。其余的被试接着进行下一步实验程序。完成了上述任务后,实验者和被试进行谈话,好像是要向他们解释该研究的目的。实验者对每位被试都说,你是A组的被试,你们这组在实验前没有得到与实验有关的任何信息。还有一个B组,对B组的被试,我们在实验前会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些实验任务是非常有趣的。而这一信息是由一名伪装成大学生的已完成了实验任务的被试传递的。请记住,所有这一切都是刻意布置的,为的是确保随后实验的关键部分真实可信。换句话说,这可被比做是封面放事。


然后实验者离开房间几分钟。而当他返回时,表情略显迟疑和困惑并继续对被试说,那名一直向B组被试传递信息的“大学生”打电话来说他病了,但现在还有一名B组被试在外面等待,而他们这会儿又很难再找一个人填补这一空缺。然后,实验者很有礼貌地问被试是否愿意顶替这名“大学生”去向正在等候的B组被试传递信息。


实验者给愿意提供这一帮助的一些被试每人l美元作为酬谢,而给另一些愿意提供这一帮助的被试每人20美元。被试同意参加下一步实验后,实验者便交给他一张纸,上面标有“B组”几个字,并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项实验任务非常有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是激动人心的,令人兴奋的”然后实验者付给被试l美元或20美元,并将他带入一间房间和新来的“被试”在一起单独待上2分钟。2分钟后,实验者回到这间房间,对被试说了些表示感谢的话,然后把被试带入访谈室,让他们谈谈对实验任务的真正看法。这一访谈与先前对控制组进行的访谈完全一样。


整个实验程序是否略嫌复杂?其实一点儿也不。说得简洁明了一些就是,共有三组被试:一组被试因其就实验任务向后来的“被试”撒谎而得到1美元奖励;另一组被试因其撒谎而得到20美元控制组被试没有撤谎。有11名被试的材料因实验程序出现错误而不进入最后分析,因此,最终每组各有20名被试。


3结果



研究结果以每名被试在最后访谈阶段所表达的对实验任务的真实感受作为测量指标。要求他们对该实验做如下评定:

1这些实验任务是有趣且令人愉快的吗,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5代表非常枯燥以及使人厌烦,+5代表非常有趣且令人愉快,0代表这些任务是中性的,即不枯燥也不有趣。


2你对自己完成这些实验任务的能力了解了多少?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0代表毫无收获,10代表收获非常大。


3你相信该实验及你所完成的实验任务是在测量某些重要的东西吗?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0代表没有什么科学价值,10代表科学价值非常大。


4你是否还愿意参加另外一项与之类似的实验?以11点量表的形式进行评定,-5代表肯定不想参加,+5代表非常想参加,0代表中立的看法。


问题1和问题4是用以说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其结果表明组间差异非常显著。相对于那些得到20美元及没有撒谎的被试而言,得到1美元的被试更喜欢这些实验任务;这与此前该领域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反,而且也和我们大多数人用常识对结果所进行的预料相反。这一研究发现既反映在对第一题(直接问题)的回答上,也反映在获得1美元的被试表示更愿意参加另一项类似的实验上(即对问题4的回答)。


4讨论



用费斯廷格的话说,认知失调理论主张:

1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的真实观点相反的话,他将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相一致。


2引起撒谎行为的压力越大,则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将越弱。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发现显然支持了这一理论。费斯廷格对此的解释是:当人们从事某种与态度不符的行为(撒谎)时,如果他们有这样做的充分理由(20美元),他们将体验到较少的认知失调,因此他们改变观点的动机并不强烈。相反,如果他们的理由并不充分(1美元),他们的认知失调将比较严重。因此,为了减少认知失调所引起的不适感,他们对原有的观点将做出较大的调整。


该理论可以用图解的形式表述如下: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5质疑与批评



费斯廷格预料到,许多早期理论会受到这一新观点的威胁,它们的支持者会试图批评这一新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他们自己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解释(诸如我们在本章开头所提到的心理演练及寻找论据等)。为了反击这些批评意见,该研究对实验组的被试撒谎的实验片段进行录音,并且由两个并不知情的评定者各自单独进行评定。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被试(1美元组和20美元组)在撒谎的内容或撤谎的说服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唯一剩下的对该研究结果的明确解释便是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


自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提出认知失调理论以来,许多其他研究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但并不否定该理论。库珀和费兹奥对各种修改意见进行了总结,他们还提出了由认知失调所引起的态度改变必须经过四个必要的步骤:



第一步


这种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必须导致你不乐于接受的消极结果。在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实验中,被试不得不向“新来的被试”撒谎以说服他们参加一个令人厌烦的实验,这就导致了所需的消极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你恭维某人的穿着,而实际上你根本无法忍受他的穿着时,你对他的穿着的态度没有改变的原因。


第二步


个人必须对消极结果承担责任。这通常涉及到是否有选择权的问题。如果与态度不符的行为是你自己的选择,且导致了消极结果,那么你将体验到认知失调。但如果有人强迫你这样做.你将不会感到自己对此有责任,因而也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尽管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在论文的标题中使用了“强迫服从”一次,但实际上被试仍相信其行为是自愿的。


第三步


研究表明,生理唤醒也是认知失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费斯廷格认为失调是一种促使我们改变态度的令人不适的紧张状态。的确,有研究己经证明,当被试以与态度不符的方式自主行事时、他们体验到了生理上的唤醒。尽管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没有测量被试的生理唤醒.但可以肯定地说生理唤醒是存在的。


第四步


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所体验到的唤醒是由自己所做的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引起的。在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研究中,被试可以轻易体验到不适感而且明确地归结为是他们向新来的被试撒谎而引起的。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失调理论已经成为被人广泛接受且经得起检验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有两个基本过程足以使我们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态度:其一是劝说,即其他人不遗余力地说服你改变自己的观点:其二就是认知失调。


6近期应用



各种各样的论文不断地印证了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在一项有趣的研究中,研究者设法使在校大学生相信他们在过去曾表达过支持或反对大学进行综合考试的意见。研究者发现,不管学生的真实想法如何,他们所接到的对他们“过去观点”的操纵反馈显著改变了他们后来对综合考试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换句话说,根据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认知失调理论,被试对他们过去所赖以行动的某种观点的知觉致使他们在将来以同样或相似的方式行动,从而避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之间可能出现的认知失调。


颇具吸引力的另一项研究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使用了认知失调理论,它解释了为什么滥用药物者会在因违反了驾车的相应规定而接受强制性的治疗之后,仍继续在药物的作用下驾车的原因。这一应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之一是,那些不再在药物作用下驾车的滥用药物者相信药物严重削弱了他们的驾驶能力,并提高了发生事故的危险性。相反,那些在药物作用下继续驾车的滥用药物者则认为,只有酒精才会大大提高事故发生的危险性。在解释这一现象时,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理论又发挥了核心作用,他们认为这是因为被试在忍受了一段长时间的治疗后,在药物作用下驾车时会产生令人不快的认知失调,这种认知失调只能通过彻底改变对药物的态度才能得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称为“否认”)



最后,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略特•阿诺松完成了一项以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为基础的重要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危险性行为。研究者要求热衷于性行为的学生就使用避孕套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为主题制作一段宣传录像。制作完录像后,其中一半的学生被分为多个小组,研究者鼓励他们就为什么大学生不必使用避孕套的问题展开讨论,并透露他们自己不使用避孕套的经历。


换句话说,这些被试不得不承认他们并不总是坚持自己刚刚在录像中所宣扬的立场,这样,他们便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言行不一。参与录像制作的另一半学生没有参与后面的计论。当研究者给所有学生一个购买避孕套的机会时,与未参与讨论的学生相比,自相矛盾组的学生购买避孕套的人数更多。更重要的是,3个月后,当被试就他们的性生活接受访谈时,92%的自相矛盾组的学生声称他们在性交时一直使用避孕套,而在未参与讨论组,只有55%的学生声称自己一直使用避孕套。这是一个认知失调起作用的典型例子。你面对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机会越多,你所体验到的认知失调就越严重,因而你改变自己行为的动机也就越强。阿诺松坚信认知失调在改变现实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解释说:“我们大多数人经常会有言行不一的时候,这是因为我们会对这样的行为熟视无睹。但是如果有人站出来而且迫使你正视它,你可能就不会再对其置之不理了。”





优才制作本期编辑:王潇 朱岳涛 王利群




请加群互动



优才2016·冠军成长营

为您的孩子提供针针对性的

整体优化有效训练

优才成长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自动获取优才新闻早餐


青藤园

为您提供专业化、个性化

留(游)学整体解决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