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间若有真情在,家家窗外天地宽 |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190老年心理保健讲座No.19

2015-11-05 王利群 郭念锋 优才成长

第七讲 社会关注老人 老人靠拢社会

——人间若有真情在 家家窗外天地宽


人有三种基本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者不可缺一。三种属性互相依存、转化、构成一个辩证统一体,这就是人性。三者保持平衡就是健康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有健康人性的人。三者之中的任何一种属性,其健康都以另两种属的完善为前提。在这种意义上说,没有身体的健康和正常社会交往,心理健康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们专门讨论一下,老年人的社会生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进入老年后,首先体验到体力上的不足,这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老化;进而感到精神不如以往充沛,这是心理上的减退;很快,便表现为社会交往活动的减少,对社会交往的兴趣渐渐下降,这就是社会生活能力的下降。很多老人对此听之任之,并且很有理由地说:“人老了,没用了”,“人一老,惹别人讨厌,不想到人群中去”。于是,带着这种心情,越来越疏远社会人群。殊不知这种渐渐脱离社会的做法,反过来会促成老人的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加速衰老,是极不利于心理健康的。


为了说明老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了帮助老年人适当调整这种关系,以利于老人心理卫生,我们先分析一下老年人与社会之间的现实情况。


1第一,不利于老人靠拢社会的消极因素。

1,近年来,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老年人一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相对现代社会来看,已经落后了。老人作为经验宝库的年代渐渐远去,所以老人作为长者和前辈而受人尊重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别说在社会上,既便在家里,对晚辈的学习进行辅导,都会产生困难。这种情况,造成了社会对老人的需求下降。


2,时代在发展,文化在变迁,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与老人渐渐不同了,而文化娱乐在商品社会里,其发展方向,永远是面向有钱人的;收入低下的老人,便只好望而生叹。文化事业的发展 已经市场化,追逐高利润是必然的,老年消费者,基本都属于囊肿羞涩的群体,如此一来,老人的文化生活,只有在公园散散步,路灯下下棋了。


3,时代变迁,人的价值取向必然要变。价值取向易变而且变化最大的是青年人,而老年人,多半喜欢守住以往社会道德规范下形成的观念,这些观念,往往是被现代青年人所不屑一顾的。当然,社会绝不因为老年人的观念而停止自身的发展。如此这般,老人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失落感,表达这种失落感的形式,常常便是“今不如夕”的叹息。


4,文化变迁中,家庭模式必然会改变。这种变化,极可能对老人社会生活,即家庭生活可造成压力。封建式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过渡是一种必然,这对老人来说是最难适应的。在以往年代里,大家庭中是以孝为先,而在现代家庭中,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人的个性化。所谓民主齐家,无非是在家庭中,强调尊重个人的立场和观点,那种以长幼上下来规范家庭人际关系的情况,将要渐渐消减荡。虽然,在中国,这种变迁尚属缓慢,但在不少地方已经成为趋势。带有老观念的老人,对此甚为苦恼。


5,“向钱看”是商品社会的特点之一,这种特点,给社会带来了负面道德。有钱人更受尊重,“有钱人就是大爷”,这类畸形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家庭中或者在社会上,收入很少的老年弱势群体,是很不利的。


上述种种,是妨碍老年人靠拢社会的主要环境因素。


2第二,有利于老人与社会沟通的因素。


从另一角度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并非对老人都是不利的。有许多情况,使老人更易于贴近社会。如:


1,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增加对老人的社会保障;


2,科学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对老年健康会起到改善与提高的作用;


3,电视媒介传播,可增加老人与社会的间接沟通;通讯的发展可增加老人的人际通讯交往。如以白瑞轩老师等为代表的老年博客圈的出现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4,社会中老年人所占比率的增加,迫使社会不得不更多地考虑老年人晚年归宿和特殊关照。对贫困和孤寡老人的关照已成为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象征。


5,从老年人自身状况来说,他们并非完全失去活动能力,社会的发展与安定,使老年人有机会发展自身的爱好,社会也能向老人提供种种活动场所,从而将老年人组织到某些群体性的活动之中。


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来说,疏远社会显然是消极的和有害的。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出现呢?通过对大量事例的分析,结论大概可以有以下两点:


1,社会不应以纯功利主义态度对待老人。

包括家庭这一种特殊社会组织在内,各种社 会 机构和个人,都应该多从道义上看待老年问题。老人毕竟年轻过,他们为社会发展,为子女成长都曾呕心沥血,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此,必须从道义上认定,关照老人是整个社会应尽的责任;

2,老人自身应学会变通,使自己更能适应社会发展。

不应自暴自弃甘心落伍于时代。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必须让老人继续留在岗位上工作。所谓不落后于时代,主要是指思想和感情方面要跟上时代。老人要学会用新观念去看待和评估新事物,不要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天天念叨“一代不如一代”。


以上,是老年人维持自我心理平衡最积极的途径。


上面谈了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介绍井上腾在他的《老年心理学》一书中,总结的几点看法,从而更深入地看看社会对老人的几种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对老年人心理卫生的影响。


在老年学中,关于社会对老人的 态度,有一下几种公认的理论:


1一种态度被称为“疏远理论”

它认为,人老了以后,就应该自觉地疏远社会,离开社会职业岗位是一种自然合理的事,青、老交替天然合理。显然,这种看法从表面看并不错,但是,如果对它做僵化地理解,往往会给即将进入老年和刚刚进入老年的人造成心理压力。这种压力的内涵和后效,主要是让人们产生“老而无用”的失落感,进而由失落感产生低落的抑郁情绪。


这显然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应如何正确对待上述说法呢?首先,应当看到,所谓离开职业岗位并不等于停止社会活动,并不等于丧失了在社会上生存的价值。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离退休以后,又重新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新的社会位置,不一定是继续获取经济收入的职业,有时,是一些领取退休金后的义务工作。这一部分人,心里非常坦然,有的虽然讲不出多少大道理,但其内心世界是平静而充实的,情绪是稳定的,生活是知足的,奉献是发自内心的。因此,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高的。我们采访过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工人,他寻求社会位置的原则只有一个。他说,只要对社会有利,什么事都愿意做,协助维护交通秩序,打扫公共卫生,维持社会治安等,他都可以做。由于他并没有脱离社会,所以感到活得充实,从而愿意健康地多活几年。由此看来,人老了就应当“疏远”社会的理论是有片面性的。在学术上,这种理论受到过反驳,反驳的意见认为,心甘情愿疏远社会的老人是有的,但大多数人,退休后很乐意选择新的社会角色,进行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不甘心因体力和精力的减退而造成对社会的疏远。我们说,大多数老人的这种心理,反映出他们心理健康的一面。


2另一种理论被称为“活动理论”

这种理论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该理论的支持者进行社会调查后说,人在中年期和老年期,对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地需求和愿望,大致是相同的。老年人仍然期望有中年人那样的社会活动,但并不要求像中年人那样去挣工资,因为他们认可自己活动能力的不足。他们认定,在退休以后,可以进行一些别的业余活动来填补职业社会活动。另一项支持该理论的调查说明,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与自身社会活动的多少成正比关系,即社会活动越充分,活的就越有劲,越满意。


3第三种看法认为

一个人在一生中,心理活动的内涵总是带有个人特征,即便到了老年,每个人也都力图保持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即便是老年人,其心理卫生方式也是有个体差异的,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应当说,这种看法很客观,也很公正。所以每位老人应当按自己的个性特点去选择靠拢社会的道路和方式。


4第四种看法认为

老年人的心理危机,是由于不适应社会地位的变化而造成的。这一点,在某些不自愿退休的老人身上表现的最明显。其实,不适应往往是暂时的,因为人的认识和适应,是可以跟着生活现实的变化而渐渐改变的。另外,这种看法,在说明老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也只适用于一部分人。因为,还有许多老年人是自愿退休的。


为了自身心理健康,老人在离开职业岗位后,努力从事业余活动,并在活动中加强社会沟通是十分必要的。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年人也正是这样做的。这就是说,老年人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参加社会性业余活动并无障碍,如下棋、种花、舞蹈、书法、绘画、打门球、钓鱼、演奏一般乐器等等,不太费力,便可学会,而且都是很有益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可以举行比赛,互相交流经验,组织座谈会等等。这样又能突出活动的社会和集体性质。在这种业余活动中,可以兴趣昂然,十分投入。有了这些活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的,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


一个老人,能不能在离开工作岗位后,尚能兴趣昂然地投入自己喜欢的工作,或投入社会人群之中,表现着位老人的人生态度。若能,人生态度就是积极的;若不能,人生态度就是消极的。


人到老年,退休和离休,并不意味着退出人生和离开社会人群。所以,在老年期的生活中,主导一个人全部活动的仍然是“人生态度”。对人生态度,可按其积极程度分为很积极(活一天,像一天,在生存中,随时都追求自身的价值),较积极(不放弃自我实现的机会),不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动机不强烈,但不拒绝),消极(拒绝走向社会,尽量远离人群)。由于人生态度有差别,所以参与社会的程度不同,其结果,个人体验也各不相同。依据美国和日本的调查资料,老人对自己的生活,可因为人生态度不同,各自感到充实程度不同。其中,超过60%的老年人,由于对生活持积极态度,所以生活满意度很高和较高;相反,另有25%的老人,由于生活态度不积极,所以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另有10 %的老人,由于对生活抱着消极态度,所以,生活中总有低落的情绪伴随着自己。


现实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状态,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悲惨。就老年人自身体验来说,大多数觉得基本上过得去。但是,这不意味着对老年生活及身心健康问题可以不重视。因为,老年人对于老年生活的满意度与他们对生活的各种欲望多寡相关,老年人虽说不是绝对“清心寡欲”,但与青、中年相比,各种欲望确实低了很多。欲望低,满足起来就容易。为此,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虽然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对老年人的责任已经尽到。事实上,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以及身心健康方面,尚有许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比如,开拓老年人继续学习的领地,增加活动场所,等等,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随着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应该在心、身健康方面的对策应更加全面,这或许可以激发老年人介入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应当是有益的。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我们一起为爸爸妈妈、姥姥爷爷、叔叔阿姨来尽点心,愿老年人健康、长寿!祝福你,我的爸爸妈妈!祝福你,我的所有长辈和大朋友们!


优才成长(北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由优才学校、优才公益、优才教育研究院组成,常年开设HelloBaby学前班、少儿英语班、冠军冲刺班、国际夏(冬)令营等班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心理专项培训,定期举办精英成长、青年成长和宝贝成长俱乐部公益活动,期待您的加入。电话:010-88518289,18301030361。



长按下方图形识别二维码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