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5教育类谣言大盘点|文摘No.144

2016-01-05 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优才成长

2015我们都看到了哪些忽悠?!借大圣的火眼金睛,快来一起年终大扫除吧。回顾这一年,朋友圈里、网络上也流传过不少跟教育相关的谣言,今天给大家盘点一下,希望新的一年会有更好的教育环境!


谣言


语文课本将删鲁迅雷锋等文章


【谣言】近日网络有传闻称,教育部把选自有关丛书中毛泽东、鲁迅、雷锋、黄继光等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课文从中小学教材中全部删除。




【真相】教育部官网12月17日发出声明称,上述言论严重失实。教育部表示,革命传统教育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据统计,现行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反映老一辈革命家的篇目 共115篇,其中有关毛主席的篇目37篇,鲁迅作品18篇,有反映狼牙山五壮士、江姐、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选文多篇。这些篇目收录在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



学姐说:语文教材总是躺枪。2014年,语文教材中被奉为“经典之作”的散文《背影》就曾引起热议,原因是一篇被广泛转载的报道,说是此文因涉嫌“违反交规”要被逐出教材。后经多方证实,这篇报道不实,课本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宣传办负责人表示,《背影》是一篇经典选文,不可能删掉。


谣言


资中筠发文批中国教师奴隶化


【谣言】:近日,一篇名为《中国精神的堕落,始于教师队伍的奴隶化》在网上流传,不少网站将作者署名为资中筠。


文章直指中国教师奴性严重,并分三个层次讨论了中小学教师的奴性化问题:中小学教师是制度上的奴隶、是校长负责制统治下的奴隶、是学生和家长的奴隶。文章称,大学教师已经成了职位、级别、名利的奴隶,在他们身上,也同样找不到人格魅力,找不到人生的闪光点,再无激情与生气可言。中小学教师则已完全蜕变成了一种教学工具,失去了主动性与能动性,除了传送教参知识这一价值以外,再无别的价值。


做出上述论断后,文章最后引申出了民族精神的衰亡,“一个民族精神的衰亡始于知识分子精神的衰亡,而知识分子精神的衰亡则始自教师”。

【真相】澎湃新闻记者发现,上述文章最早出现于2014年5月,当时作者署名为赵克明,但到了今年下半年,文章再次在网上被热传时,署名成为了资中筠。


资中筠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为著名的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所原所长。这位85岁的老太太,以坦率敢言有思想而闻名。


12月8日,资中筠本人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资中筠”上发表了声明 ▼



谣言 ❸


诺贝奖获得者屠呦呦的“致辞”


【谣言】一篇流传甚广的“致辞”题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这篇文章被注明是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

在近2000字的“致辞”里,作者用极富文学性的语言,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屠呦呦的生平;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描述了屠呦呦的品格;而且声情并茂地感谢了四个人——屠呦呦的父亲、重视中医的毛泽东,遇到困境时给她启发的“葛洪先生”,还有“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

另一段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后的发言同样也在社交网络上蔓延:“……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满满的“心灵鸡汤”范,被大家认为是屠呦呦的“人生感悟”。


【事实】


这两个版本的所谓“致辞”,均为伪造。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后,并未发表任何获奖感言或致辞;诺奖周期间,她只在公开场合做过两次讲话:一次是媒体见面会,一次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


这两次的发言内容,均可以被轻松检索到。屠呦呦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与在社交网络刷屏的那篇大相径庭。



谣言


Kimi死读书被要求退


【谣言】今年10月,网络上传出一篇名为“他对林志颖说:‘请你的儿子退出活动’”的文章。


该文章称,林志颖2012年带着儿子Kimi在法国参加当地读书节,两周内读的书最多就有奖品,Kimi为此暂停一切活动,成功超越其他小孩背了3本书,工作人员却在结束1周前主动送上优胜礼物,并要求Kimi退赛,原因是主办方认为“Kimi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却没了解内容”,担心会带来不好影响。


文章还称,林志颖得知后虽然生气,但也充分理解工作人员所言,让他有很深感触,直言应该要教育孩子念书是享受,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网络疯传林志颖儿子被要求退赛的文章

【真相】对此,林志颖委托律师发表声明,称:“该文章内容完全失实,已严重误导了广大受众,并涉嫌侵犯林志颖先生及Kimi Lin的合法权益。”



学姐说:躺枪的名人远不止以上这几位。朋友圈里、网络上,各种倚傍名人、名校的“心灵鸡汤”与“语录”层出不穷,且转发分享者众多。但是,正如资中筠在声明中所言,“个人发表高见,光明磊落,问责自负,为什么要假他人之口?”


谣言


FDA批准生产“家用麻醉枪”对付熊孩子


【谣言今年,微信朋友圈被一个“激动人心”的“新发明”刷屏,据英文网站Newswatch28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近期竟然批准美国强生公司生产并销售一种新型的医疗器械——家用麻醉枪,用于放到家中不听话的“熊孩子”。


据称,上述家用麻醉枪4秒内见效,实际射程达到30至40米,麻醉效果可持续6到8小时之间,主要针对0-12岁小孩,可让其快速睡眠。


【真相这些英文网站都是专注造谣好多年,假新闻做得以假乱真。澎湃新闻身体周刊记者还发电子邮件询问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FDA很快就回信了,直截了当地说:“没这货!”

学姐说:想“一针永逸”的大人们,你们实在too naive, too simple啦!想对付熊孩子,还是老老实实地从家庭教育的点点滴滴做起吧。


谣言 ❻


陌生人抢孩子


【谣言】在微信以及微博中,拐卖幼儿甚至是当街抢孩子的不实消息多见以下几个版本,“最新号外:这偷小孩的来北京××区了,今天抢小孩没抢走,把孩子妈捅了一刀。车牌号京×××,这车每天都在北清路上蹲点”,“帮忙扩散,今天上午一个3岁多小女孩在××小区附近被拐走,小女孩能准确说出她爸的手机号码,从监控上看是 被一个40多岁男人抱走了,现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请联系139××××××××。”

【真相】大部分用户都会随手转发这类提醒或求助消息,尤其是孩子被抢或者被拐的信息,家长们几乎是每条必转,有些家长即便明知消息的来源可能不准确,但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也会转。


发布这些谣言的有些是微博、微信大号,希望借此涨粉之后获得广告收入等经济收益,有些则是个别网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凭主观臆测发布了虚假消息。



学姐说:对于孩子的安全问题,我们既要充分重视,也别草木皆兵,看见孩子被抢的消息就随手转发,一不小心成了造谣者们骗钱的帮凶。


谣言❼


“288所本科大学转职校”

【谣言】今年高考前,一份“288所本科大学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名单”在各类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广泛传播,成功吸引了考生及家长的关注目光。


(百度搜索截图




【真相】消息传出后,名单内的不少高校相继在学校网站上发布声明辟谣。


据媒体报道,去年上半年,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中的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去年6月26日,教育部又回应称“推动600所本科学校的转型”的表述不准确,是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并且600所本科学校的名单并未公布过。


实际情况是,从去年起,国内部分本科院校获批向应用技术型普通高校转型。有关人士指出,“这些学校不是降格为‘职业学院’,还是本科教育,只是更强调要教学生技能。”



谣言 ❽


《教育部2015年高校更名通知》


【谣言今年3月,一份名为《教育部2015年高校更名通知》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给一些高校和考生带来极大困惑。

【真相】3月10日下午6时,教育部在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作出声明,称教育部从未发布“教育部2015年高校更名通知”。教育部这一举措是针对“近日部分网站转载和发布‘教育部2015年高校更名通知’等虚假不实信息"做出的郑重辟谣。▼



谣言 ⑨


“***”丢准考证或身份证


【谣言】“捡到一个高考准考证,谁认识通知下,别耽误了高考大事。白娅倩,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请大家帮忙互相转发,别耽误了孩子高考!联系电话*******。”每逢高考,这样一则丢失准考证的消息便在网上疯传。

后来,“捡到***准考证”的消息铺天盖地,信息显示里***一会儿读厦门一中,一会儿读重庆一中,一会儿读北京一中,附在帖子里的联系电话更是被频繁地更换,而且这些号码的归属地遍布全国各地。有些电话是吸费电话


每到高考前,“***”都很忙,忙着全国各地丢准考证。今年,这个谣言已经又演化出了多个版本,准考证变成了身份证。



【真相】警方提示,看到类似信息时,先别急着转发,可先上网查询真伪,警惕借高考实行诈骗行为的假消息,如果消息已经被证伪,很容易就能查到。如果确实捡到准考证,应立即报警交给附近派出所处理。


学姐说:考生丢失准考证或者身份证等证件确实让人担心。大家着急传递爱心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往往会放松警惕和失去辨别能力。2016年,看到类似谣言可别再上当了噢!


转自: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更多文摘精华(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浏览)

2015年中国干的最漂亮的事情!|文摘No.143

2016 · 我希望|文摘No.142

新的一年带来新的希望|文摘No.141

“厚德载物”究竟是哪几“德”?|文摘No.140

中国历史上的10大帝王师|文摘No.137

留几个柿子在树上|文摘No.136

读一流的书,做一流的人|文摘No.135

中国各省人血统来源|文摘No.133

经历过什么,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好好念书?|文摘No.132

成功的婚姻,只需要做两件事|文摘No.130

像扎克伯格那样去工作与生活 | 文摘No.115

父母在,人生即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 文摘No.109


长按,识别二维码

自动获取每日资讯



优才成长 发起人

王利群 微信

欢迎添加好友互动


优才成长 编辑

Aaron 微信

欢迎添加好友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