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子隔阂(2)| 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No.222《绝非偶然》连载No.5

2016-01-30 埃利奥特·阿伦森 优才成长

5

《绝非偶然》连载

1

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外面打棒球。正玩得起劲,忽然发现上课时间已经过了半个小时。于是我决定继续打球,然后跟小伙伴们玩到放学时间再回家。不幸的是,学校打电话到家里问我在哪里,事情败露了。父亲放下电话便大怒,一拳砸在桌子上。



“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还嫌我们不够心烦吗?”


“但是爸爸,其他孩子都……”


“我才不管其他孩子。你是你,他们是他们。再说他们怎么样关我屁事。再有下次,小心我揭了你的皮!”


从父亲的失望和愤怒中,我思忖他并不看重我,我甚至没法确定他是否爱我。


不久以后,也就是我15岁那年的一天夜晚,我出现了脑震荡的症状。当天的一场篮球比赛中,我抢篮板球时被对方一位球员的胳膊打中头顶——那是他的秘密武器。我昏迷了足足有半分钟,清醒后在长凳上坐了约五分钟,感觉好一些了,于是又上场继续打比赛。半夜我被自己的呻吟声惊醒,感到头疼欲裂。睡在同一间屋的哥哥急忙去叫醒父母。当我想告诉他们事情的原委时,却发现自己口齿不清。我脑子很清醒,但口中发出的却是毫无意义的声音,像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很怪异。但我并不害怕,因为自己脑子并不糊涂。可父母脸上痛苦而恐惧的表情吓坏我了。


父亲转向母亲,用悲痛的语调说道:“我们失去儿子了。”


为了平复他们的恐惧,我凝神静气,使出吃奶的劲儿叫道:“无无无无无无未未未未未未未未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是!”我想告诉他们“我没事”。没有比这更让人安心的了。好在几小时后,失语症状慢慢消失了。我将事情的原委讲给他们听,立刻被他们数落:“被球砸昏了还继续比赛,你怎么这么蠢?”多年后,每每回忆起童年时代,思量着父亲是否爱我时,记忆中他悲痛的声音“我们失去儿子了”就会在脑海中清晰地重现,总会令我安心。然而若要如此费力才能找出父亲爱我关心我的证据,恰恰充分说明我对自己在家里的地位感到不安。


1949年我上高一时,父亲被诊断患了侵袭性白血病。有一天他突然说,自己日渐消瘦,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想去看医生,三个月后他就去世了。父亲只活到47岁。在死亡临近的日子里,我越发渴望跟他交谈,从他那里学到人生经验和教训。好多事情我都想知道,尤其想听听父亲自己的故事——他的个人历史。



然而,虽然知道父亲不久于人世,我仍未能跟他好好说说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向他提问,怕他不耐烦或生气。以前父亲总是为生计担忧,如今又在为死亡将至担忧,其实他根本无暇顾及聊天时冲我发火这档子事。可我当时却没想明白这些道理,虽然满肚子问题,却依然被动地坐在那里,找出各种借口阻止自己向父亲发问。我对自己说:父亲身体健康时,我都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向他问东问西,现在他病了,我怎么可能去打探他的想法和心愿呢?


每天晚上我开车送母亲去探视父亲,跟着母亲走进病房,向父亲问好,然后就无话可说了。因为感觉有些尴尬,也为了给他们独处的时间,我总是移步到窗口,待在那儿观赏外面的风景。临终前的某天晚上,父亲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无法好转,便对母亲敞开了心扉。当时他并未在意我也在场。父亲向母亲表示抱歉,自己走得太早,丢下了一个既无银行存款又无经济来源的家,尤其抱歉让孩子们生活得如此拮据。父亲并不特别担心“宝宝”,也就是11岁的女儿葆拉,认为她总能找到可靠的丈夫。他当然也不担心“大儿子”,已经上大学的贾森被父亲称为“一个能干的人”。可是他对母亲说,他很担心“小儿子”,认为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和督促,我不会有大出息。父亲的言辞刺痛了我,但当时我对这样的评价并无异议。


10年后,朋友们为我举办了一场欢送会。那时的我婚姻美满,刚刚拿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准备启程赴哈佛大学担任助理教授。那天我喝多了,醉醺醺地走到门外。美丽的夜晚星光璀璨,我仰望星空泣不成声。我告诉父亲,他可以安息了,儿子今天的成就远远超乎他的想象。这番举动颇为奇怪,可见我当时肯定醉得厉害。平素我不信来世,更别说和死者交流。但我渴望让父亲知道,他的“小儿子”总算走上了一条有可能通往成功之巅的道路。


哲学家萨特说过,从我们脱离母亲子宫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命中注定”要追求自由。要不是自由那般沉重,我们不惜为了它在苦难和失去中付出代价,他又怎会用“命中注定”这个词呢?恰恰是因为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并不是自由之身。人们通常要等到步入中年后父亲已经去世了才能享受到无拘无束的滋味。然而17岁时,我的自由就降临了。失去父亲固然悲伤无望,但不用面对父亲的厌恶、失望和怒意,令我霎时感到解脱。然而这种不期而遇的轻松感又激发出强烈的罪恶感和困惑感——父亲去世我不该感觉解脱了。多年以后我慢慢理解了那些复杂的心绪,心底的阴影总算消散了。


然而长大成人后,我总是遗憾未能对父亲有更多的了解。有时我在想,如果他活到耄耋之年,看到不长进的儿子总算有所成就,是否最终会以我为傲,跟我说他的心里话,讲述他的人生故事呢?但也许正是因为父亲的死令我得以解脱,最终才得以成为他认定我无法企及的人。


未完待续


(编辑:曹波)


本书简介



一个性格腼腆、资质平平的小男孩,在无财无势的家庭中长大,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年少时哈佛大学望洋兴叹的“笨小子”,十年后竟成为哈佛大学教授?在《绝非偶然》一书中,阿伦森用自己的经历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不受儿时不愉快经历和个性缺陷的束缚,通过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本书详述了社会心理学许多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从理论假设到实验过程再到最后的结论分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如果你对社会心理学实验和理论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顿饕餮大餐。


作者简介




埃利奥特·阿伦森 Elliot Aronson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心理协会120年历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所有三项大奖的心理学家:杰出研究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著作奖。师从马斯洛、麦克莱兰和费斯廷格三位大师级导师,在认知失调、个人吸引力等多个领域取得影响整个心理学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他所著的《社会性动物》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已更新至第11版,被翻译成14种语言。晚年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心理学写作和教学工作,将毕生奉献给社会心理学事业。


长按,识别二维码

自动获取每日资讯


优才成长  发起人

王利群 微信

欢迎添加好友互动


优才成长     编辑

Aaron  微信

欢迎添加好友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