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年从零做到16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2016-05-11 电子创新网CEO 张国斌

4月28日,意法半导体(ST)2016STM32中国峰会在深圳举行,这是意法半导体第一次举办关于STM32的大型活动,自2007年6月11日推出第一颗STM32以来,在本次峰会上意法半导体宣布截止当天ST已经累计出货16亿颗STM32 MCU,用9年从零做到16亿,它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全球第三大MCU厂商,我们的市场份额是一点点做起来的,现在,MCU领域的各类并购对我们没有任何威胁,我们认为从来没有靠并购做强的先例,我们靠的是内生强大!”ST执行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Marco Cassis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


的确,成才的大树都源于其生命力旺盛,很多人羡慕他人的成功却没有想到成功背后的付出,从0做到出货16亿颗,基于我了解的一些信息和观察到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STM32的成功之路。

1预见未来,战略正确

正如STM32背后的主力推手,意法半导体微控制器事业部中国区高级经理曹锦东在峰会所言:“2006年左右,中国白家电厂商主要采用的是8位MCU,但是意法半导体认为随着家电、工业控制体验和智能化的提升,未来32位MCU一定有需求,所以ST毅然成为当时ARM推出的Cortex-M3内核的早期客户。”


看看MCU市场发展来看,从2010年到2015年 32位MCU市场营收大幅度增长,营收占比从2010年的39%增长到2015年的54%!而8位和16位市场基本处于萎缩和停滞状态,所以那时,选择了32位MCU,就是选择了一个风口啊!


现在看来,这种选择似乎很正常,但是如果我们回溯到2006年再看,其实这样的决定需要不一般的勇气。


因为在当时,全球主流16位/32位MCU厂商采用的都是自家架构,例如飞思卡尔、Microchip、Atmel、TI以及日系日立东芝等等都采用自己的独家架构或者是IBM的Power架构,大家自然不想有一个通用架构来颠覆自己,所以在ARM于2006年推出主打32位MCU的Cortex-M3内核后,众厂商反应冷淡。


ARM公司不得不自己参股投资了一家叫Luminary的公司,由这个公司率先设计、生产与销售机遇Cortex-M3内核的ARM——Stellaris系列MCU。相信大家对这家公司的产品还有印象---明星系列MCU,它成了ARM Cortex-M 微控制器系列的先锋,这家公司后来被TI收购。

实际上,ARM当时推出了采用ARM V7架构的A\R\M三个系列处理器内核,分别针对应用处理器系列(A)、实时控制处理系列(R)和微控制器(M)应用,  其中Cortex-M3内核是针对MCU的第一款内核,虽然此前也有基于ARM7、ARM9内核的MCU,如当时的NXP或者三星的MCU,都是基于ARM7ARM9内核,但它们采用的都是V4、V5架构,当时ARM中国区总裁谭军博士经常在媒体或者嵌入式会议上表示,通用MCU是未来的方向,他认为通用MCU可以简化开发、调试效率,加速产品面市,即便这样力推,采用Cortex-M3内核的厂商还是很少,那时也经常看到ARM中国区002号员工费浙平在各个研讨会上推广Cortex-M3。


Cortex-M3内核是有优势的,和其他32位MCU相比具有功耗低、运算能力强、中断响应强和门数少等优点,例如其核心门数只有33K,在包含了必要的外设之后的门数也只有60K,使其封装更为小型,成本更加低廉,所以Luminary的MCU可以做到1美元左右,这在当时是很有竞争优势的。但由于是第一款MCU内核,所以很多厂商都不愿意当小白鼠,也由于各家都有自己架构,所以集体排斥Cortex-M3内核。


所以此时ST选择与ARM合作,还是要承受很大风险压力的,2007年6月11日,ST在北京举办了主题为“预见未来,推动创新”的STM32新品发布会,号称STM32教父的意法半导体微控制器产品部市场总监Daniel Colonna亲临北京给中国媒体介绍STM32 F1,这是第一家与ARM合作正式出货Cortex-M3内核MCU的公司(Luminary除外)。

"这是STM和中国从9年前开始的爱情故事。一切都始于2007年,2007年6月11号在北京,我和一些同事在那儿,我们第一次发布了STM32,所以北京就是STM32的出生地。所以,中国对我们来说是个特别特殊的市场,对我来说也特别特殊。2007年是个里程碑式的时间点。”在4月28日的STM32峰会上Daniel Colonna动情地回忆道。


从那时到现在,STM32已经累计出货16亿颗,虽然他轻描淡写地表示现在很多中国开发商都喜欢用STM32,但是从0到1,从1到1000,从1000到1万从1万到10万100万....是怎么做到的?都是一把把辛酸泪啊。

2 战略正确,还需要好的战术来执行

时间再次推回到2007年,在ST推出基于M3 内核的第一款STM32 MCU之后并没有获得业界和媒体的热捧,甚至反应相当冷淡,虽然ST也开发了相应的参考设计方案,但推广的方案也无人问津,不是不好,是因为没有其他系统厂商用,所以大家都不敢用--系统厂商也不敢做小白鼠。


这时ST MCU事业部做了几件事情。

1、当时ST市场部的人员从高校培训入手,撰写了大量ST MCU的使用教程,从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开始使用STM32,一些老师也开发了 很多STM32应用课程和书籍,现在随处一搜,有很多关于STM32的书籍。


2、开发了大量关于ATM32的中文学习文档


从我跟工程师接触来看,中国工程师还是喜欢中文文档的,即使英文很好也喜欢阅读中文文档因为理解最好的是中文。当年周立功因为翻译了大量恩智浦ARM7 MCU的中文文档,所以恩智浦ARM7 MCU在中国推广的很好。


意法半导体市场部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做的非常好,翻译了大量的英文文档,迎合了国内的很多工程师的思维。神舟系列的开发板就是迎合这种中国化,本土化,方便学习和使用;所以现在大部分STM32F103xxx的用户datasheet都有中文版,例子也很齐全,因此可以不用去购买书籍,看电子档即可。


3、意法半导体发了低成本开发板让工程师可以方便地评测和开发,并在全国很多城市举办研讨会进行现场培训,在开发现场,就送出开发板,截止现在,ST已经送出了26万块开发板。


4、做32位MCU的价格屠夫


低价营销模式虽然简单粗暴,但是是很有效果的,在消费电子领域这是厂商最爱的杀招,例如最近某家厂商号称把43寸平板电视降到999元,直接打击乐视,这样简单粗暴的办法效果很明显。


在MCU领域,ST的这招很接地气,它总是率先把32位MCU的价格打下来,例如今年随着更多厂商进入32位MCU领域,ST就把32位MCU的价格打到30美分以下,这样以来很多厂商难以跟进。


5、生态建设


单凭ST一家来推MCU即使与浑身解数也难以应付海量用户的需求,ST的授权分销商和第三方合作伙伴很给力,帮助ST开发了很多参考设计方案。


经过几年的孕育,ST的MCU应用局面逐步打开走入了良性循环,才有了现在卖断货的热销。也许很多人看到了ST的成功没有看到它的付出,所以对于本土以及MCU新进入者,还是要多考虑如何让用户接受你的产品,仅凭价格可能还是难以形成明显的优势。

3 如何实现下一个15亿出货?

Marco Cassis表示15亿只代表过去,ST更看重未来,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标准微控制器市场还将保持稳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8%,而且很多新兴应用如物联网、可穿戴、智能楼宇、电动汽车和无人机等都会推动MCU市场的发展。


他透露目前ST在亚太地区已经有14个销售处,超过5500名员工,而从2007年其,也就是ST推出了STM32后,ST的MCU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这高于MCU市场的增长率。


对于未来发展,他表示,到2019年,ST将会把微控制器市场份额从目前的13%提高到20%左右,并以高性能、超低功耗、开发简易和高成本效益四大战略支持市场份额额的扩大。


在MCU产品规划上,Daniel Colonna表示,目前,ST已经拥有超过30个产品线600多个型号产品,未来还有更多型号加入。


在未来产品布局上,会根据性能、功耗、封装、内存等做更多产品细分。


例如未来基于Cortex-M0+的MCU有速度更快的,主频可以超过48MHz的,也有给Cortex-M4 MCU增加图形性能的例如增加Chrome ART Graphices也会推出CoreMark超过2000分的高性能M7版本。


曹锦东表示STM32过去的成功源于预见未来,顺势而为,下一个15亿出货也要针对未来需求而变,他表示我们已经进入了物联网时代,到2020年会有超过450亿的互联设备,物联网IOT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在MCU的策略上也有做相应的改变。


物联网时代的设备需要跨界和融合,而且算法将日益复杂,以可穿戴设备为例,将融合支付,健康管理、云计算、防水柔性等等,这对MCU的架构和系统开发都提供了新的挑战,如果要以简单的参考设计来推动产品已经落伍。而且软件开发也日益复杂。


为此他分享了IOT时代的软件架构,这是一种将MCU底层驱动个传感器置于底层融合各类算法和数据通讯的模式。


另外也他也强调ST仍将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合作,例如和合作伙伴一起联合开发联合支持等,他指出峰会现场有100家合作伙伴到场,现场也展示了很多合作伙伴的方案,未来,ST会扩大合作伙伴数量,以创新、合作和生态实现下一个15亿STM32的出货!



想和大神们一起吐槽智能硬件激荡灵感?加入我们电子创新网技术大牛群吧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

电子创新网技术大牛群是一个汇集半导体行业各类人才和资源的微信群,众多高管和技术大牛在这里发布最新信息,进行信息交流、资源对接和整合,如果您想碰撞灵感、发现新知,并乐于分享自己的心得,我们欢迎您加入我们。请加管理员个人微信号"eetrend-richard",附上您的岗位、行业经验与资源优势所在,并告知您希望加入的意愿。我们收到后会尽快拉您入群。


商务合作微信广告联系电话:18676786761  邮箱:richard@eetrend.com

另外,近期有创投基金拟联合电子创新网投资好的硬创项目如你有好项目可以发信到我邮箱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立即参与调查,有奖品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