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腻了一镜到底?但这条短片和它的幕后你看几遍都不腻

摄像人网 摄像人网 2019-04-09

关注并标星摄像人网

有器材也有技术 有视野也有深度



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似乎已经多到了烂大街的程度,而观众也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从前玩一把一镜到底就能收获反响无数,无论观众的反应是赞美还是质疑,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宝贵的“注意力”资源。而现在,技术的发展、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爆炸等这些因素,都让“一镜到底”的构思和拍摄变得相对容易。即使是尚未真正入行的学生团队也能做出相当体面的效果。而其副作用就是,创作者获取注意力的成本增加了,观众变得更挑剔,想要产生从前那样的反响没有那么容易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镜到底”的手法走到了末路,高水平的长镜头仍旧可以在电影或剧集中占得重要的艺术地位。而对于广告影片则对观众注意力的抓取有着天然的更强烈的渴望,从而也对创意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这条广告短片并不是新的,但时至今日仍旧能够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条短片是一家名叫Grey的广告公司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推广其艺术项目而制作的,在短短50秒中以一镜到底的方式展示了6种具有标志性的艺术符号,涵盖了雕塑、电影、电视剧、绘画、以及音乐。你能看出这6个符号片段分别是来自哪些艺术作品吗?给你10秒钟思考,广告之后揭晓答案。

答案时间:

首先是罗兰的思想者,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


接下来是《阿甘正传》,电影海报上的这个经典场景很多人应该都记得:


之后是电视剧《广告狂人》的海报,该剧曾连续四年获得艾美奖最佳剧集的殊荣:


下面这个动作来自于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虽然本片中表现的是局部,但熟悉这幅画的朋友也能轻松地看出来:


等拿上了枪,画风一转,变成了昆汀电影《落水狗》中的经典画面:


最后,两人戴上头盔,可不是在扮演恐龙战队、奥特曼或假面超人,而是在模仿法国电音乐队Daft Punk。这个乐队对于国人来说可能算是比较小众的,2014年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他们获得了五项大奖。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6个艺术符号的代表性有待商榷,Daft Punk就受到了不少的质疑。而拍摄团队当初还备了好几个其他的文艺形象,但最终确定了上述6个。他们解释道,这是考虑了实际的情况,一些符号代表着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而另一些则在当年的媒体上广泛流行,而这条广告是一种致敬。




话题回到本片的拍摄上,其全部场景就是在一个影棚内,同时出镜的人物最多也就两人,而且全程一个镜头实拍为主,后期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剪辑。但本片拍摄难度仍是极高的,无论是服装、化妆、置景、灯光以及工作人员的配合与走位,都消耗着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建议你翻上去再看一遍对比图,你就会感叹其在细节还原上的用心,提示几个关键字:《阿甘正传》场景的影子,《广告狂人》发亮的领子与袖口,《创世纪》“画布”的裂缝位置,《落水狗》角色身后的布景……此外,还有一件为主角特制的服装,其正面和背面的颜色完全相反。

摄影机运镜、家具的摆放与撤走、道具的传递、甚至灯光的配合,都需要前期详尽地规划、一遍又一遍地操练,以及拍摄时每个人精妙无比的完美表现。下面的视频忠实还原了拍摄现场,让我们以幕后对比成片,再看一遍这条广告:

如此富有创意的广告在当时自然也收到了海量的好评,制作团队甚至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来揭秘本片的制作,为感兴趣的网友准备了大量的幕后照片。但可惜的是,时隔几年该网站已经无法访问,一些资料也许再也不会出现在网络上。

当然,除了本身的创意之外,本片也真正体现了一件事:影视作品是团队协作的结晶。不止是导演、摄影师、和演员,每一位灯爷、场务、助理、服化道人员以及制片人员,都是本片得以成功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一镜到底”的手法来说,这种撤换场景和人物形象的创意在近几年也得到了发扬光大,如果您还没看够,可以重温我们之前推送的类似文章:



更多阅读

相关文章:服!敢在1亿观众面前玩6分钟一镜到底的现场直播

昨日焦点:来,干了这杯电影胶片显影剂

近期热门:399元的广播级V口电池又来了,发货小哥的腰又要断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