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胶片感”究竟有什么好值得追捧的?

Roland Denning 摄像人网 2019-07-16

关注并标星摄像人网

有器材也有技术 有视野也有深度




“电影胶片感”的根本吸引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作为摄像人,我们都希望拍的视频看起来更具有“电影感”,或者更有“胶片”风格?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比想象中更复杂,其中有怀旧的因素也有被神化的部分,胶片的实际技术优势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无关技术。有趣的是,无论是胶片的优势还是胶片的瑕疵,都变成了对胶片的情怀。



视频一直被看作是胶片的穷表亲,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摄像机(特别是便携式摄像机)并不怎么好。视频的动态范围完全无法与胶片相比,画面的高光部分会白茫茫一片,阴影中的细节会丢失。同时视频图像的肉眼“清晰度”其实取决于摄像机的锐化电路,这些电路在物体周围画线来分隔轮廓。如果你试着关闭广播级摄像机的锐化(细节菜单),你就能看到真实的视频图像比想象中模糊(下图)。而相比之下,胶片则能以更微妙、更自然的方式展现更多细节。



另一方面,直到21世纪,视频世界才真正开始意识到,浅景深是“电影感”的关键要素之一。只有搭载大型传感器的数字摄影机或数码相机才能真正模仿“电影”——大型传感器为数字摄影机提供了与电影类似的浅景深。Mini35/Pro35等适配器通过转接相机镜头,并将图像聚焦在镜头前的大尺寸磨砂屏上,由此获得浅景深的“电影感”(还有磨砂屏带来的颗粒感)。这种方式曾辉煌了一段时间,直到被视频相机所淘汰。


上面说到的动态范围、细节表现,乃至浅景深,都可以算是早年胶片电影摄影机所拥有的实际技术优势。然而除此之外,胶片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功于一种心理上的联想——当观众看到具有胶片电影风格的画面时,脑中会唤起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形成的体验。任何人无法消除这些情感内涵,它们与任何可量化的元素一样真实。但不要忘记,胶片的许多特征实际上都来自于它的不完美之处。

胶片的颗粒感其实是一种瑕疵,它来自于卤化银感光剂中银盐粒子的放大,而在拍摄动态影像时,后一帧胶片上的所有感光颗粒不可能百分百重现前一帧的感光,这就形成了胶片电影在视觉上持续稀碎运动的颗粒感。由于胶片颗粒的排列是随机而又自然的,对现代人来说这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质感。有趣的是,今天的人们正依靠各种软件和插件为数字视频添加胶片的颗粒感,事实上在胶片的鼎盛时期,颗粒感被认为是一个应该被最小化的缺陷。



帧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影感”来源,无数影视制作自媒体或Vlogger告诉你,想要电影感的方法之一就是用每秒24帧。为什么24帧就代表“电影感”呢?部分人认为逐行扫描的24p有着接近于胶片电影放映的视觉感受,它具有可感知的闪烁感,从肉眼感受上来说与隔行扫描的50i、60i甚至逐行扫描50p和60p完全不同。24p就是有电影的感觉,而50i/60i看起来像电视直播或肥皂剧,50p/60p则看起来更像游戏。有人这样表述他的主观感受,电影看起来像过去,电视看起来像现在。另一种说法更加有趣,24fps的闪烁感能对人产生轻微的催眠效果,与大脑的α波相互作用,诱导你进入梦幻般的催眠状态。


到了今天,原来的缺陷已经不再是缺陷。很多影像处理软件中内置的“胶片效果”滤镜实际上模仿的就是胶片的颗粒、闪烁和划痕,但这些胶片特有的瑕疵却会在某些情况下让画面更富有吸引力。比如Super 8mm胶片的粗糙颗粒感,让它在摇滚视频的拍摄中非常受欢迎;再比如Kodachrome胶片具有一种美妙的、超自然的饱和度,能让观众唤起对阳光、蓝天和金色沙滩的幻想。这些都是不同类型的胶片各自所拥有的独特“风格”,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喜欢这种感觉?一半是因为怀旧,而另一半是因为当我们看到不完美的图像时,我们的想象力会介入其中。



换句话说,如果你看到的图像过于完美和真实,你不会觉得它有“电影感”。多年前,高清视频的首秀可以说是失败的,它的画面多么明亮、清晰和锐利,但与电影相比,反而看起来很给人一种“很平庸”的感觉。人们说,也许高清视频适合轻度娱乐,但我们不希望电影看起来像这样。电影需要一种神秘的魔力元素,画面过于清晰不是观众所希望的,因为它留给“想象力”的空间太小了。这也是电影制作人的观点。当新一代蔡司高速镜头问世时,整整一代的好莱坞电影摄影师都宣称这些镜头“太锐了”,他们的标准做法是使用某种柔化滤镜来软化图像。而在视频相机时代,人们也对具有更柔和外观的古董电影镜头以及无涂层镜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唯一的例外是3D电影,因为3D需要清晰锐利的图像来模拟你在日常生活中的视觉感受,立体感让你无需浅景深就能突出画面主体。但过于“真实”的副作用就是没有让你的想象力填补空白的空间,这也是为什么3D电影总被限制于一些非常特殊题材,比如外太空、异世界或者卡通童话世界——用世界观本身的想象力来替代你主观的想象。



所以,对“电影胶片感”的追捧是有其内在原理的,也是符合观众预期的。值得追捧的不是“电影感”本身,而是它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效果。总结上文可以整理出追求胶片感的真正优势有以下几条:

  • 35mm胶片的宽容度、细节表现、和浅景深特性,是延续至今的美学优势。

  • 当观众在观看富有胶片感的视频时,脑中会唤起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形成的体验,更容易被画面感染。

  • 胶片的颗粒感有其独特的美学质感,让画面的观感更为立体。

  • 24帧的闪烁能对人产生轻微的催眠效果,从而让人进入接近梦幻的沉浸状态。(存疑)

  • 胶片的种种不完美为观众的想象力留出了空间,让观众通过主观的思维活动将观影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而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更是有很多青睐胶片的理由:胶片的昂贵价值以及一次性使用的特质,胶片剧组人员的纪律和专注,几十年来不断演变的精密机械摄影机设备,还有拍摄过程中的神秘感和仪式感。但单纯就图像质量而言,像ALEXA这样的数字摄影机其实与35mm胶片摄影机之间已经几乎没有什么差距。如果最终还是在数字投影的屏幕上观看,那么其中的差异就更是学术性的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胶片的未来似乎只能依靠着情怀来支撑了。而它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胶片的存在基础已经动摇,胶片摄影机制造商已经没落,胶片实验室的人才已经流失,胶片的发展已经停滞,我们现在用的仍旧是数十年前的东西。终有一天,无论你的预算如何,都没有胶片这个选项了。但即使如此,胶片的美学、风格、和质感,还将以数字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


- 摄像人网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更多阅读

相关文章:分辨率越高画面反而越不锐利吗?

昨日焦点:小团队拍片想要又快又好?让BX200+帮你实现

近期热门:DJI OSMO ACTION要来了!超多谍照实锤大疆运动相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