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上港共成长:镜头里的洋山港区、我信心满怀

上港党建网海港报 上港家园 2023-10-10

为生动展现集团新时代党的建设

和改革创新发展成效

展示上港人不惧挑战、勇担重任

勤奋好学、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特选登“我与上港共成长”征文作品

镜头里的洋山港区

■ 刘舒逸

在上海图书馆的书店,我随手翻开了一本《上海印象》,里面的一张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那是2005年12月10日,上海洋山港一期开港照,照片上桥机巍峨耸立,彩色的气球迎风飘扬,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时新港初开,满目憧憬,17年后的今天,洋山港区已然成为上海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这里的集装箱吞吐量占上海港总量的近50%,这里有着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有着一群跨江入海的海港人,而我有幸伴随着它一起成长。

17年前,那时的我进入集团才短短2年,作为一名桥机司机,第一时间跨江入海来到洋山深水港,说不清是什么吸引着我,也许是看到深水港发展的前景,也许是找到个人成长的平台,而随后的一切,都印证着当初的选择是对的。我在这里,逐渐成为一名作业能手,先后两次参与龙虎榜作业,第一批担任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双起升桥机司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洋山港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何不用镜头记录下它“成长”的瞬间?于是,我频频端起相机。

镜头里,洋山港区的服务能级不断提升:从开港初期19224TEU的“地中海奥斯卡”轮,到当前24004TEU的世界最大级集装箱船舶“长益”轮,洋山港靠泊的船舶越来越大。从2020年当时全球最大的双动力集装箱船“达飞雅克萨德”轮在洋山盛东码头举行首航仪式,再到今年3月大型LNG动力集装箱船“达飞锡米”与全球最大的上港集团LNG加注船“海港未来”在洋山盛东码头成功牵手,“中国首单”“船到船”保税LNG同步加注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各类超级巨无霸、新型船舶被我用镜头,逐一定格。

镜头里,洋山港区在一次次自我突破中茁壮成长:无论桥机单机作业效率,还是昼夜吞吐量,抑或年度吞吐量,纪录不断在刷新,洋山港的服务效率越来越优。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起落的桥吊、穿梭的集卡、热火朝天的作业现场,都被我一一收录到镜头。这里,成了上海港的名片,也成为上海的名片。

镜头里,洋山港区在逆境中历经一次次考验而愈显韧性:“麦莎”“利奇马”“梅花”,每年台风都“不请自来”;迷雾、暴雨、涌浪,时常来凑热闹;疫情来袭,更是考验着我们海港,而海港人总是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用汗水和奉献,排除万难,铸就港口的铜墙铁壁。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洋山港闭环运行超过90天,在这长达三个月时间里,我每天以一组组图,记录这场战“疫”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镜头里,还有着一群强港路上的追梦者,他们工作在不同岗位上,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有“46米高空的旗帜”全国劳模张彦,在桥机岗位上,用劳模精神引领大家奋勇向前;有“机械郎中”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贡军民,用工匠精神影响带动技术人员投身设备保障、创新创效;有“承包工的领头羊”市劳模刘远波,用劳动精神感染四面八方的打工人,一起努力付出、不懈追求。他们是榜样,更是港口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员,正是有无数个“他”,才铸就了洋山港的不平凡。在我的镜头里,时常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一张张照片,留下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上港人用铿锵的步伐踏出的一个个印痕,用践行“三好”、勇创一流的气魄打造的一座座丰碑。我将用镜头一路跟随,记录下上港人的昂扬斗志与闪光瞬间。

(作者单位:盛东公司)

我信心满怀

■ 刘祖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2009年7月的那一天,仿佛就发生在昨日。刚从学校毕业的我,拿着入职通知书到SCT报道,心中除了怀揣着对未知职场的好奇与惶恐,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望。

时间进入到2011年1月,SCT完成改组,我加入了张华浜分公司。彼时,我已在大型装卸机械维修岗位工作1年有余,全部为直流电机的桥吊,每次保养时,都需要钻进电机与钢丝绳卷桶的夹缝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机房内检查碳刷。轮胎吊则是由发动机带动着发电机工作,动力全靠发动机输出,吊起集装箱的同时,伴随着浓浓的黑烟冒出。一次,陈伟明师傅带着我维修轮胎吊,转速不稳的发动机发出轰轰巨响,散发着滚滚热浪,排气管冒着黑烟,手上戴着沾满黑色机油的手套。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我心中感到丝丝怯意,对未来充满了疑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师傅的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我坚持下去,绝不能轻言放弃。

如今,宜东分公司成立已有8年,而我也在大型装卸机械维修岗位默默工作了13年有余。随着祖国的强大、科技的进步,桥吊已由单箱桥升级成了基本以双箱吊为主,电机已由维护繁琐的直流电机升级成了基本免维护的交流电机,轮胎吊多数也升级成了锂电池小发动机混合动力。现在的我带着新员工维护保养轮胎吊设备,发动机不再随着集装箱的起吊冒出黑烟,它的作用仅是给锂电池充电,没有了排气管冒出的黑烟,没有了发出巨响的发动机,也没有了时不时渗出机油的端盖,只有小巧的发动机,干净的锂电池房,工作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我没有了当时对未知工作的惶恐,没有了对工作环境的怯意,也没有了对未来的疑惑,只有充满信心的工作热情。

13年的光阴,伴随着码头设备一台台更新迭代,集装箱吞吐量一年年增加,我的维修技术也在一点点完善精进,不再稚嫩的脸庞上,透露出对集团未来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

(作者单位:宜东分公司)

选自《上海海港报》2200期2022093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