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员再王炸,也救不了它的摆烂......

詹姆斯卡没了 正點观影 2022-06-05

严格来说,它是今年影院首部港产片。

在清明档大部分电影纷纷因疫情延期时,偏偏它迎难而上,选择大规模点映。按照其排片占比高达10.4%的排面,与其说点映,不如说打着点映的名义上映。

经过了两轮的点映,再到4月15日公映,它理应已经赚够了话题度了。然而,截止至今日,它大概连五千万票房都没有。疫情之下,大部分电影的票房都不佳,一切票房不如意都可以理解。

截止至今日20点30分

不过,这部电影真的不能什么怪天时地利,给它在一个淡季上映说不定是在保护它——看过的人越多,骂的人可能会更多。


边缘行者


光看这张海报,基本没有陌生面孔吧。

大至主演任贤齐、任达华、方中信,小至客串洪金宝、关礼杰、张兆辉,哪一个不是港片的老熟人?


每一个演员几乎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而且本片都有他们前作角色的影子。任达华是《黑社会》的阿乐,谭耀文是《野兽刑警》的图钉华、方中信是《旺角黑夜》苗SIr,主角任贤齐则是集悍匪和警察于一身。

2004年,杜琪峰的《大事件》上映,任贤齐在其中饰演一位嚣张的悍匪。之前演惯侠客的他,从那时起身上亦正亦邪的气质被发掘。随后的《放·逐》《火龙对决》《树大招风》等犯罪片都找他,不是没有原因。


《大事件》剧照


主要演员平均年龄接近50岁,导演还是来自成龙的成家班、动作指导出身的黄明升,基本可以确定这是部主打情怀的电影。



从前期各种宣传物料可知,本片是港片熟悉的卧底题材,海报上的“江湖兄弟,生死情义”,再加上“港片有史以来最嚣张的卧底”。口号是喊得很响,气势也很足。


预告片中枪林弹雨、飞车追逐、刀光剑影,全是熟悉的港片元素。从预告中有一幕香港硝烟四起、战火连天,刹那间,还以为在拍《拆弹专家》。大场面跃然纸上。


再看里面人物,除了常见的江湖厮杀,任贤齐在戏中西装笔挺,墨镜雪茄,他除了要争做江湖大哥,还想从政洗白,一时间你分不清他是兵还是贼。“嚣张”两个字尽收眼底。

从采访可知,任贤齐在本片的打斗戏都是亲力亲为,大量的动作场景,让56岁的小齐哥腰酸背痛,按他的说法简直像开了10场演唱会。


气势、悬念、大场面、戏剧张力都有了。但这里提醒你一句,爱奇艺影业是本片第一出品方,你们想看的很可能只在预告里。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期待进影院,你必定会很“震惊”,怎么预告比电影看起来要好看?

看完《边缘行者》,你会发现自己好像看了数部港片一样——

《无间道》的卧底,《古惑仔》《英雄本色》的江湖义气、《黑金》的政黑勾结、《黑社会》《寒战》的权力斗争......它就像一个大拼盘,什么都给你来点,而每一样那么像料理包。


本片其实可以是部很复杂的电影:

卧底阿骆(任贤齐 饰)与黑社会大哥林耀昌(任达华 饰)打小就是好兄弟,然而两人一明一暗。黑社会兄弟之间是“义”,但作为卧底警察需要捍卫的也是“义”,两者“义”之间的戏剧张力,是身份的抉择,也是情与理的抉择。

身份的困惑,是不少卧底电影必须处理的议题。港片爱把卧底说成是“鬼”,“恶鬼”的归宿就是无间地狱。《无间道》的片名正是寓意了卧底的命运——如同坠入无间道。


《边缘行者》的片名有几分味道,结合电影中“踩钢线的人”的象征,卧底就像在死亡边缘疯狂试探的人。按理来说,卧底身份的暴露对角色来说是大忌,但本片却给人一种哪怕卧底穿帮也不会怎么样的错觉。

你不太明白,为何在阿骆这个卧底之外,还要在片中加入吴卓羲这个作用堪比跑龙套的卧底角色。其实大部分有经验的观众,一看到他就大致猜得出这个演员在演卧底。为什么?因为他长得实在太像警察了好吗!


本片人物塑造是薄弱的,电影很讨巧地利用了观众对这些演员经典角色的印象,让这些印象融入本片中,省去不少人物塑造的笔墨。看惯港剧的人,谁不知道吴卓羲是典型的警察脸,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演警察。这么一衬托,任贤齐简直就在演《学警狙击》的Laughing哥。



当然,说Laughing哥是抬举了任贤齐饰演的阿骆,正如吴卓羲在这里完全没有发挥钟立文的魅力。《边缘行者》庞杂的人物关系,到底来是每个角色都一笔带过。找来一堆老面孔,扮演各色人等,感觉就是为了让香港演员有口饭吃。


最让人莫名其妙的是林嘉欣的戏份,她与任贤齐的角色关系,对标的是《无间道》中梁朝伟和萧亚轩的角色关系。因为卧底身份的危险性,而选择割舍爱情,力求祸不及妻儿。《无间道》通过种种暗示(其实靠梁朝伟一个眼神就够了)让观众脑补了这条感情线,心酸程度不减直接正面叙述。

《无间道》剧照


然而《边缘行者》你完全无法共情这条感情线,它就像一个设定一样,抛给观众后完全没想过补充细节。按照任贤齐的采访可知,导演为了篇幅有限的电影要更紧凑,于是剪掉了很多林嘉欣的戏份。换言之,这条感情戏本来就是残缺的,观众无法意会并不是观众的问题。


林嘉欣被删减戏份


“节奏紧凑”和“篇幅有限”是本片两大特点。本片在节奏上确实比起大部分拖沓的电影叙事上更快,但这种快不是高效,更像是一种仓促。


本片基本没几个长时间固定的场所,一场戏几分钟不到就立马切到下一场,一个人物的死亡没消化完,就立马接到下一场死亡。这种应接不暇、近乎赶进度般的剪辑,实则是在消解一部电影该有的电影感,观看过程沦为一次走马观花。


这种“仓促”更像是故事决定的。看完全片,你会觉得它不适合拍成电影,而是拍成网剧。


本片在警匪线之外,还要像《追龙》和《寒战》野心满满(不自量力)地加上一条国际政治博弈的线。回归前的香港,除了黑社会,英国殖民地势力也是一大威胁。前三分之一的警匪斗争之后,后半段急转为和英国殖民地势力斗争。这么一波神转折,香港的官、商、警、黑各方势力的纠葛被铺展开来。


河国荣又一次扮演英国人,但其实他是个澳洲人


这里不得不佩服本片放飞自我的剧情走向,阿骆选择了像韩国电影《王者》那样弃黑从政的路线,成为黑帮话事人后,通过从政混入罪恶链条最深处的圈子。从最开始混入黑帮的卧底,变为混入政界的卧底。格局一下子大了。



最后你猜怎么收场,这家伙引诱完这些人犯罪后竟然自首转做污点证人,以自己坐牢三年的代价将这群人全举报了。这种玉石俱焚式的破案手法,实在是意料之外的疯人之举。


最后那段法庭慷慨激昂、略显说教的演讲,大家才反应过来,预告片那些大楼坍塌的场景,根本不是实景,而是香港法治的隐喻——如果让这群恶势力左右香港,那香港的繁荣稳定就会毁于一旦。


这半个小时的剧情是有趣的,然而本片赶进度的叙事,让这段从政的戏份极其潦草。没有血肉地抛剧情,观众都没来得及移情,电影就结束了。


没有情感湿润的《边缘行者》,眼睛注定是干涩的。这一硬伤可不是通过反复播放张国荣的《当年情》就能补救的。


消费情怀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乎香港电影的电影人也应该明白,老本是有限的,这一代啃完了,下一代将会无老本可啃。也许只有行到水穷处,香港电影人才会重新拾起曾经让港片辉煌,白手起家、敢想敢拼的精神。



撰文:詹姆斯卡没了
实习编辑:梁馨文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