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致康熙的6封情书
蔡康永跟小S,如同电视机里的最后一代手艺人,执拗地坚守着优雅的底线。——王击凡
如果不白纸黑字地写下这篇道别的文字,它就不能成为认真道别的证据。——周素狄
但凡综艺节目,必有节目效果。而《康熙来了》的最后,是最完美的卸妆。——魏小晕
日子过得快,去年10月蔡康永发布请辞的消息、给万千观众带来的震撼还如在昨日,3个多月一眨眼,《康熙来了》12年光阴终于走向了“最后一夜”。
上下两集的最终场录影,尽管前有“12年终极通告王”的插科打诨和范冰冰李晨的恩爱访谈铺垫,蔡康永和小S也早早就反复强调,“自己也不知道做些什么”——没有济济一堂的嘉宾,没有提前Re过的脚本,会不习惯吗?
也许吧,要真的到那一个时刻,有些感觉和情绪才能闪现,才能被捕捉,成为告别的姿态。
《康熙来了》会害怕告别吗?未必。
这个节目素来以百无禁忌而闻名,牛鬼蛇神,上天入地。他们甚至做过《生前告别式》主题,躺在棺材里的是有“鬼王”之称的陈为民,嘉宾们像模像样黑衣墨镜登场,以缅怀为借口,大爆主角私下里的糗事。
结束前数周的“回顾系列”,更是叫好叫座地让人大呼“回光返照”,来的有话题人物,有制作团队,女明星从少女聊成了孩子妈,通告咖从幕后人员聊成了演艺人士,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约而同地挽留又挽留。
如蔡康永所言,娱乐生态如此,多少节目在主持人尚未做好离开的准备时就草草被斩断,而《康熙》的幸运,是它在人们打破旧有收视习惯的好时机下,恰如其分地出现,所以才能拥有这么丰厚的、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观众群。
小S说“没料到会真正发生这一集”,的确,10周年时接受的访问里,他们对最后一集的设想还是“不要让人感觉到它是最后一集”,可是,当12年来的片头动画接连出现,那些年开过的玩笑、斗过的嘴、流过的眼泪、吃过的豆腐逐一剪辑,在此层面上,如此具备仪式感的告别,给多年观众一个交代的意义,显然要大于对于康与熙自己。
从恋爱大过天的叛逆少女蜕变成3个孩子的母亲,以为爱憎分明的小S会在最后一集泪水决堤,殊不知,反倒是那位高情商的读书人,说着说着,悲从中来,哭得像个孩子。
小S爱亏鬼马才子老奸巨猾,时常挖洞给她跳。节目里控制主线的他,负责开场结语,起承转合间默契十足,蔡康永一声“所以⋯⋯”小S就能收敛了表情,侧目看他,等待抛出下一个问题。
陈文茜曾说,凭康永的背景学识,干这行屈了才,是“蹲下来主持”,他的回答倒巧妙,引孔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剖白立场,自言“不一定要学到什么,光是见识到什么就够好玩了”。八面玲珑的“老狐狸”泪点是什么,似乎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原来他为摄影棚的幻术被识破而哭,怕被看到没做好准备、乱七八糟且叫错来宾的名字,甚至一度要求不能向外界透露节目是录播的秘密;他为陈汉典美食单元总是无暇品尝而哭,认真辩解“他不是来端盘子的”;他为越来越离不开小S而哭,因为无论再主持什么,总会被界定为少掉一半的康熙——“逊有什么好”,他这样说,文人的理想主义和固执,可见一斑。
他心目中电视机内的世界,想必是自成一国,由夸张的布景和戏剧化的桥段构成,可以有胡闹,但不能露马脚;认真地疯狂任性,再快速地遗忘,最关键是过程,宾主都尽欢投入,共同施展魔法——它分明是行业流水线包装出来的产品,他却像维护美梦一般,尽量不要让观众知道。
温柔敦厚之余,蔡康永显然也有野心和精明,选择在还值得怀念的时候让节目戛然而止,选择拍电影,选择在《奇葩说》中展示另一个犀利敏锐的自我。所以尽管落泪,他还是坚持“我的决定是对的”,积累了那么多见识后再出发,眼前风景,大概也不一样了。
关于小S的种种,真是太让人如数家珍了。前男友的恩怨,帝宝的豪宅,丈夫的习惯,女儿的糗事,无用而琐碎的点滴日常,她爱拿来开玩笑,也自有人爱听。
所以她哽咽感谢婆婆炖汤给她喝的时候,“那她不会多炖一点啊”,蔡康永一语戳破,熟悉的观众心照不宣;蔡康永和陈汉典再离情依依,她也能在一侧反复质问“到底有什么好哭的”。煽情之后以玩笑化解,是他们的惯有招式之一,张弛平衡,在搭档情难自控的时候以无厘头掌握大局,不忘提醒他流程中有关摄影棚灯的一项,宁可自嘲大笑,也不要太过哀伤,就算是被安排好的游戏,也令人甘之如饴。
她没有令人失望,到最后一刻还是不按常理出牌,真假参半,难以分辨是做效果还是肺腑之言。在节目结尾,她介怀没穿高跟鞋,说完“此刻观众一定非常好奇我为什么穿一双夹脚拖鞋”后,又认认真真地补一句“我可不想穿着它离开《康熙》”。
尽管她从未明说,只是在自陈与蔡康永的友谊时哽咽颤抖了几下而已,但呈现出的状态再漫不经心,节目终究还是心血,是她青春岁月的凝结,是小S之所以成为小S的根基。
蔡康永问她:“叫你妖女你介意吗?”“谁要当妇人啊!”她答得直率,依然逼问他自己与范冰冰谁美、与林志玲掉水里他救哪一个的问题,这些几乎已成为她形象的一部分了。
蔡康永请辞《康熙来了》后的半年,我依然每天都看《康熙》。
那个感觉,明明是醉笑陪君三千场,不诉离殇。好像被“反正我们的节目就要被收了”念了100遍,就真的可以破罐子破摔,跟个没事人一样,好好说再见。
然而。最后的最后,摄影棚灯一黑,康与熙,消失在自动门的光亮中,还是一个人在家哭成狗⋯⋯而我家狗却连正眼都不瞧我一眼。
心理建设了这么久,
还是这么难消化,
真是不配做个活久见的成年人。
闺密从汉典先走一步那里,就已经开始哭得不行,我老公说:“你别哭了,他们又没死。”呵,老公们怎么懂,我认识《康熙》的时候还没有你的心情呢。
12年,足够换过几次信仰,流浪几张双人床。最后发现,“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我都尊重你爱你”的人,其实只有康熙。
它像长在了我们的生活里。世事多变,总需要一些你知道它就在那的东西,让人安心。
我害怕这样的别离。
然而,依然感谢有最后一集。
如果没有最后一集,我永远不知道,蔡康永会是哭得最多的那个人。
如果没有最后一集,我永远不知道,小S也有吃豆腐吃出瓶颈,连飞扑都有变得蹒跚的时候。
如果没有最后一集,我永远不知道,陈汉典端盘子的时候,老说“我走就是因为你”的蔡康永,会那么在意汉典“都吃不到东西”,说到“他来我们节目不是为了端盘子”时哽咽到崩溃⋯⋯
大家都喜欢看《康熙》的卸妆单元。然而,谁能想到,最完美的卸妆,会是最后一集。
这场没有嘉宾的卧谈会,常常以这样的问题开头:
“你和我搭档录《康熙》中间有没有曾经发生过⋯⋯”
“你有背着我觉得⋯⋯”
“有一件事对我有造成压力,但是我都没有讲出来⋯⋯”
“你从来没有因为我的原因想过离开吗?”
⋯⋯
这里的蔡康永,不用再是什么场面都罩得住的机智化身。他可以大崩溃,泣不成声地讲出他的在乎与害怕——不希望观众知道自己很多事情弄不好,很多情况很狼狈,不希望观众知道其实他们不是每天晚上出现,而是一天录完5集;当有一天发现,没有办法脱离小S主持,连吃饭,都要求和小S合体出现;其实他也会惶恐⋯⋯
这里的小S,也不用再是什么场合都能豁出去的活泼担当。她会感慨,“脑海里的橡皮檫好强”,记不起小本本里的名字,念不出嘉宾名牌。她会感叹,每一年都会觉得好累哦,觉得做的事都在重复,都会想说观众肯定看腻了吧。她也会感念,老是活在节目吐槽效果里的“婆婆”,在录完影回家后,给她留的一碗汤。
而陈汉典,再也不用扮演谁,做回了不会说话、不会模仿胡瓜的陈汉典自己……
有过一起走过的丰腴过往,才能有这么细密的谈资。虽然,彼此的哭点,都很奇妙。
然后,当一个人认真哭的时候,会有这样的对话:
“哭点在哪,我不懂。”
“这个点很好哭。”
“吃豆腐有什么好哭?”
“汉典,你觉得哪个更值得哭?”⋯⋯
事实却证明,哭点不同的人,还是可以一起走过12年。
虽然直到节目终了,大家才在交换,自己的软肋。
康永哭着说“逊有什么好”,康熙的任性,就在于“老娘爱什么时候哭,就什么时候哭”!
而《康熙》的最后,是最完美的卸妆。
感谢最后一集的诚恳。
感谢这12年的陪伴。
就像蔡康永说的,这件事也不会再发生。
《康熙来了》最后一期里,蔡康永虽然哭得梨花带雨,还是没忘了抽抽搭搭逻辑不乱地结案陈词,一如既往,礼数周全,体面到底。
他说,有多少节目是主持人都没有准备好跟观众说拜拜,节目就被停掉了,我们有多幸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好好说再见。
有点像《非诚勿扰2》里的活人葬礼,亲身参与到自己哀乐人生的悼念中来,唯一的区别是,片中是亲朋好友悉数到场,而《康熙》的告别现场,只有3个人:蔡康永,小S和终于不再异装打扮的陈汉典——《康熙》有情有义地给老是被耍的陈汉典专门留了一Part,感谢他“每次我们在台上走投无路的时候,都能帮到忙”,为他澄清他上节目不是美食环节端盘子的角色,当然,蔡康永的哭点还在于,陈汉典端盘子不专业,嘉宾没吃到就问人家味道好不好。
节目结束,俩人从床上下来,康永给小S递过高跟鞋穿上,然后录影棚关灯,喧哗落幕,“康熙”相携离开录影棚,历历在目,具体而微,那么闹的一个节目,结束于无声处。
小S说,蔡康永是除了妈妈外,这个世界上唯一给她穿过鞋的人。这话让人心中一软。抵达这个友谊境界,两个人都要足够的好,足够给予。一个巴掌拍不响。
同天录影的范冰冰李晨,曾几次提到,对方像个孩子。蔡康永和小S也是把对方当孩子,来包容——视爱人为孩子,这是爱的最高境界。想想看,有什么是你不能原谅和包容孩子的?他们那么无辜,那么蜜糖,那么无助,那么纯良,那么无赖,那么天使,那么小混蛋,那么恶作剧,那么无厘头,那么心肝宝贝。
康永和小S之间,看起来小S是被宠的那个,其实她是更坚定的那一个。
康永对她的表白包括:有你搭档很幸运,我变成了一个没有办法脱离你的人;为什么我参加那个辩论节目很自在?因为我不是主持人了,可以做我自己,说些其他东西;不然主持任何节目,没有小S在身边,都被看成残缺版的《康熙》,观众都在呼唤小S,这是一个魔咒。
哀怨完了,康永问小S:这12年,你有没有一分钟,有这种感觉?小S坚定地说,每一秒我都觉得幸好有你在我身边。有你在身边,每一秒我都很Enjoy,因为你的原因我才想留下来。我们在一起,一次次问来宾一些无聊的问题,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此生能交到这样一个朋友很困难了,我也不可能想象再主持一个12年的节目。
这样的告白,无人能抵抗,所以,蔡康永能不咧嘴哇哇大哭吗?同样一个困局,是他想摆脱的魔咒,也是她的港湾和归宿。这种身边人死心塌地毫不置疑的信任,千载难修,他选择远走,而她,就大方地放他走。
从节目组制作的纪念Video看,小S蜕变惊人。起初,她是妆容夸张、审美廉价、造型雷人的丑小鸭,飞扑起帅哥来真是利索——也不都是为节目效果,她扑赵又廷、刘德华时,是假公济私的。青春的荷尔蒙不骗人,那个时候的“康熙”,享受这个节目更多。
后来,小S嫁人生子,一点点炼成女神,“吃豆腐也有了瓶颈”,飞扑变得步履蹒跚。
每次在《康熙》闹完,她在回家的车上就开始担心公婆和丈夫会不会生气,“开始想媒体大概是什么版面,定什么标题,小S不守妇道之类”。
虽然节目带来的具体困扰更多地堆在小S这边,她仍然不怀疑、不言退,她甚至说,“如果可以的话,就做(节目)到天荒地老”。直到蔡康永说不录了,她马上跟进,说《康熙》是我们两个人的,共进退。
所以,小S才能一点点,越来越美,美到可以理直气壮地找茬大美人林志玲,找茬所有美女,因为康永一直都托着她,随时随刻让她当女神。
小S说到低级趣味的话题,诸如“我看过很多男明星的下体,却完全不记得了”,书生蔡康永也会推波助澜,说“等你老了,写回忆录可以用这个做标题”。小S说,我上一张唱片是14年前出的,康永说:那时候3岁吗?小S坐在床上甜蜜地夸康永:你真是很会说话,康永说,我们必须相依为命,演艺圈太残酷了。
以为自己在这集看到很后面真的动情时才会有哭点,没想到集齐《康熙来了》12年来所有版本的片头组合一播出,我已经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晚,和一位认识12年的好朋友说再见。
《康熙来了》那么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地每天都会出现在身边,已经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甚至不到康和熙在荧屏上亲口说“今天是《康熙来了》的最后一集”时,都不会去想以后没有《康熙来了》的日子会失去多少快乐。
大概很多人会说:哪有这么夸张,不就是一个综艺节目?
可是于我而言,《康熙来了》不只是一个电视节目,它就是我一位熟悉无间、相知相通的好友和闺密。而且我知道,这世上有无数的人和我一样这么想。
自从《康熙》告别系列进入尾声以来,我就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喜欢看《康熙》,甚至到了依赖的地步?每天就着《康熙》下饭的我,哪天换个别的来看,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会让电脑前的我常常一个人也能狂笑到喷饭飙泪,面目扭曲。
开始看《康熙》的时候,我已经生活在异国他乡,最初自然是被小S一针见血又可爱俏皮的风格所吸引,渐渐发现她竟然还有一批一样又疯又美的姐妹淘。
那时候的我,最爱看S的好友单元,除了几位熟悉的姐妹大S、阿雅、范范、范晓萱、吴佩慈和Makiyo,连带像对男闺蜜,包括黑人、唐志中、大炳的访谈都深得我心。他们都有着和小S相似的好玩个性,大家仗着友情深厚,在节目中肆无忌惮地互相吐槽毒舌,笑点连连。
人在国外,学生时代的好友全不在身边,每次看这些好友系列,我会立即陷入那亲密无间、只属于最好朋友之间的默契中,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和闺密死党们聊天八卦、打打闹闹的时光。那个时候,只有《康熙》让我觉得这不是个所谓的娱乐秀,而是生活中那些最真实最平凡最琐碎情感的呈现。
慢慢地,从好友系列到早两年各类明星名人的访谈,接着到各种才艺舞蹈比赛和卸妆相亲美食单元,《康熙来了》成了我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不但开始对台湾综艺圈里大牌小咖了如指掌,还对台湾风土人情各地美食如数家珍。
尤其是近几年来的素人和网络明星、同性边缘群组单元,让我发现原来这些平常和自己接触甚少的族群真实的一面能这么有趣和可爱,不禁更是叹服康和熙对社会弱势人群毫无保留一视同仁、展示温馨关爱的本领。
7年前,我和一个失去联系多年的好友重新连上线通上话,除了介绍彼此生活状况,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自己很爱《康熙》!
那一刻的甜蜜和窃喜无以言表,彼此都明白了:原本相知相熟的那位朋友还在,《康熙》俨然已在我们分开的这些年里,代替我们,继续陪伴彼此。
时间飞逝,12年的光阴里,S恋爱,结婚,生子,我和我的朋友们也走过相同的人生轨迹。我们和她一样,从当年活泼麻辣的纯情女生蜕变成今天优雅自信的犀利女王,经历过人生起伏、悲欢离别,这是小S的青春成长,也是《康熙》陪伴之下我们的青春成长。
慢慢回味过往这些年《康熙》的精彩片段,才发现我已经那么熟悉康和熙各自独一无二的表情反应。S的白眼、撇嘴和谄笑,康永的温和、婉转和锋利,我都能在他们动作的前一秒猜到,就像和最会心的朋友心有灵犀。S对来宾们大胆而又顽皮的攻势、对性爱和身体这类尺度话题毫不掩饰的豁达大方、对访问对象敏锐的观察和精准的模仿,加上康永的起承转合收放自如,简直天衣无缝,无人替代。
康永说过:“从第一集开始,S跟我的气氛就是这个气氛,而且来宾也是这个气氛⋯⋯”12年过去,这个气氛一直都在。康和熙之间从合作第一秒就相敬相爱的感觉,毫无变质地保留到今天,真实得让人动容——他们俩,除去身上娱乐圈大明星的光环,和我们生命中珍贵难得的好友至亲有什么区别?
在康永泣不成声、为努力打造专业录影氛围而坚持,尽力掩饰粗鄙的尴尬而感伤不已时,S依旧不改直言不讳,极力撇清自己无法理解这个哭点,现场悲伤气氛瞬间大转,沉重秒变欢乐。能做到这样,大概也只有他们俩了。哪怕情浓如此,他们仍不忘借着喜感吐槽对方。康问熙:是否荷尔蒙减少?熙立刻板脸说:希望你把这句话收回。熙说康:不可能舞技精湛。康马上回敬:你真的很没有礼貌。
他们就像两个率真的孩子。这般Tone调奇怪,神经兮兮,是《康熙来了》永不可复制的精神,也是让我们如此无法割舍的原因。
最后一晚,
YouTube上《康熙来了》频道下,
满满都是不舍的留言,
来自世界每一个角落:
英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毛里求斯⋯⋯
让我知道哭成熊猫双眼的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寂寞时候,因为《康熙来了》的陪伴而生动起来的自己,不是一个人。
谢谢《康熙来了》,走好,珍重!
这个晚上,康熙躺在床上,汉典站在床边,3个人的对话中出现得最多的几句话就是:1、哭点在哪里?2、你的哭点太怪啦!3、我不懂这有什么好哭的!
《康熙来了》最后一夜播完,朋友圈被“哭成狗”刷屏。其实在它宣布要结束之后,“哭成狗”就已经开始成群结队地出现了。
那么,真的,哭点在哪里呢?
那么多年来,无论工作、学习还是带孩子到多晚,我都习惯要刷一集《康熙》才能安心睡觉;无论之前是撕逼、冷战还是和闺密们大聊特聊完八卦,我还是坚持要再来一发《康熙》才心满意足,才觉得这一天是完整的,或许这就是“我和这个世界片刻妥协”的时间吧。就算到后来好多人说《康熙》越来越不好看了,我也一点都没有嫌弃,辩驳起来还很理直气壮的呢。
那么多年来,通过《康熙来了》,我认识了许多路人脸综艺咖,对他们的习惯爱好衣着品位夫妻生活产前产后,比对亲戚朋友的还熟悉些;通过《康熙》,我去过一些景点吃过一些餐厅买过许多无谓的东西,还常常爱跟小伙伴炫耀在《康熙》里了解到的浅薄道理,于是,我被他们下定义为:“你的世界观都是《康熙》教的吧?”
可是,我觉得他们说得很对呀!
那么多年来,《康熙》是我和失联多年闺蜜之间的一个重逢密码,《康熙》也时不时变成我的工作选题,成就了我收入的一部分。
之前我开过一个微信自媒体号,写了几期后,我开始忍不住写《康熙》的内容,为杜绝此号演变成“康熙截屏版”,所以我毅然暂停更新了!
在我和闺蜜的共识里,
最有说服力的成功体现就是“我上《康熙》了!”
可是,亲,
我已经来不及上《康熙》了。
所以,“哭成狗”就在于我们之间激起那么多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再也不会继续下去了。
令康永崩溃大哭的两件事,一件事是“逊有什么好”,他不想让嘉宾露马脚、不想让观众知道是一天录5集、不想让小S和场外工作人员说话、不想让观众觉得他们也会有很狼狈罩不住的时候。另一件事是“汉典端盘子”,因为“他不是来端盘子的”⋯⋯
可是,我不觉得他的哭点太怪,因为我自己,是从看到12年的历史片头就开始哭,一直哭,看到素颜的康永也哭,看到送别汉典也哭,看到康熙收起画像也哭,一直哭到他们熄灯走人关门——这有什么好哭的!《康熙》儿童都懂的呀!
哭一哭很酸爽,造就了一个可以认真道别的机会。
我本身确是一个非常依赖习惯、非常害怕改变的人,但有些事情就是躲不掉,就好像写这一篇我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满意的道别《康熙》稿一样。
可是,如果不白纸黑字地写下来,它就不能成为认真道别的证据。
蔡康永在最后的最后说,“我不知道习惯看这个节目的人接下来还可以看什么,我们觉得我们(他和小S)运气还不错,可以找到其他的事情忙一下⋯⋯”嗯,也许吧,也许习惯看这个节目的观众,如我,也终究是会找到其他的事情忙一下的。
2015年10月,蔡康永放话请辞《康熙来了》、小S亦步亦趋共同进退之时,大家已在社交平台哭成一团,我也一边抹泪一边写了两篇字字血泪的评论给两家报刊——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我第一次被印成铅字的《康熙》祭文呢。
只是,提前3个月预知一个长寿节目的“死讯”后,长达100多天的“冷静期”总会教人放下悲伤,接受现实。与其继续为《康熙》哭得死去活来,不如冷眼旁观,抓紧这最后一集的机会,留心蔡康永与小S在告别前想要教我们的事。
康永熙娣躺在床上主持的《康熙来了》的最后一夜,被剪辑成上下两集分两晚播出,主持人脱下素日嬉闹的盔甲,以真性情示人,当然少不了推心置腹的剖问。
印象最深刻的,是康永在录影棚熄灯前的独白:“这个节目是在一个最独特的时刻,大家开始跨越了从电视机上收看节目而从各种管道收看节目⋯⋯这样的时代已经发生很久了。所以下一个改变的收视习惯会是什么,我们根本无从知道。而《康熙来了》靠着这样的收视习惯的成全,我们才得到了这么多料想不到的观众。”
身为上一辈(现在3年就是一辈了)的传统媒体人,看到此处,我既心有戚戚焉,也不免有几分兔死狐悲之感。我们所身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神奇年代,日新月异的载体与传播手段,不断改变着公众接收资讯的方式——
综艺真人秀在视频网站的点击率,比电视台的最高收视还要高上好几倍;电台节目成了开车一族打发时间的利器;透过移动客户端的微信微博APP的推送,读者能在第一时间读到突发新闻;随之而来的,是一家接一家应声倒下的报刊亭⋯⋯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现状,恰好见证了流年转换,见证了多少无奈。
速度是越来越快没错,但,品质呢?
所以,《康熙来了》在如此微妙的时机停掉,也许才是最合适的选择。台湾观众早已过了那个搬凳子坐等《奇怪十点钟》的年代,大陆的80后也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在网上随便看看。从前只能用大学宿舍有限的网速熬夜非法下载BT种子,画质模糊也追看得甘之如饴;到了终于有经过授权的正版《康熙》视频可看,手头的娱乐方式却已经数不胜数。
《康熙来了》于是只能变为其中的一个选项。
华人世界近年的关键词是“浮躁”,如果说这是时代的进步,那为什么《康熙》没了、国外却还有那么多横亘数十年长盛不衰的脱口秀节目?
《康熙》录到最后一集,我以为监制导播助理会轮番上阵站到镜头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白头宫女话当年”。但蔡康永说,虽然节目要收了,还是要顾及品质啊。
康永一直坚持的是,主持人录影时不能跟棚里其他工作人员喊话,即使小S忘了台词也无法向导演求救,这样观众才意识不到“原来电视画面外还有别人呀”。尽管因为成本所限,录影过程总是千疮百孔狼狈不堪,但蔡康永想要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灌输一种幻觉:节目的所有程序都弄得妥妥当当后,才会拿出来完整地呈现给观众——“不想让他们知道我们常常会罩不住,很多事情都弄不好⋯⋯”
这样说来,你大概可以理解蔡康永那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哭点了吧?
蔡康永哭着说“逊有什么好”,把己方的“拙”藏起来,也许是《康熙》早年的制胜秘诀。
相比之下,新一代的成功手法大有不同。B站的吐槽弹幕,《太X妃》的各种故意穿帮,自媒体的粗俗用词与自我矮化⋯⋯将狼狈一面堂而皇之地公布于众,可能才是这个世代的成名之道?
蔡康永跟小S,如同电视机里的最后一代手艺人,执拗地坚守着优雅的底线——毕竟《康熙》再闹腾,也是温和的、有节制的、不伤害别人的。
这几年,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比《康熙》所遭受的还要恶劣,大家都变得只爱看短平快的手机新闻。但,管它什么时势艰难,挺住就是胜利!
为了版式、图片甚至是几个错别字,我所认识的记者、编辑、美编、校对,愿意加班熬到天亮,仔细雕琢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就算看报纸的人未必如从前多,这些报人还是心甘情愿地折腾自己。他们大概依旧相信,纸质阅读始终有其无法取代之美。这群把报纸当成艺术品的传统手艺人,所坚守的工匠精神跟《康熙》,难道不是如出一辙吗?
《康熙来了》已体面谢幕,幸好纸媒还在。
还好还好。
微信公众号:南都全娱乐(nd_ent)南方都市报娱乐新闻部出品本号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