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人是怎样炼成的(六)——知善恶明好恶是修身为官的起点

2014-04-07 何评时代 古语今世 古语今世

【何所思】知善恶明好恶是修身为官的起点

上一期中,笔者不认同朱熹将“格物致知”解读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赞同王阳明将之解释为在自己经历的事情中辨认出善恶,有是非之心,培养辨别善恶的能力。

这在《大学》中是有文字上的支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作为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被概括为恕道,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之一。什么事情是自己欲的,什么事情是自己不欲的,这就涉及到善恶、是非的判读。

《大学》中将恕道又具体化为与人交往中的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要遵从絜矩之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善恶、懂是非。这种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应该就是格物致知的成果。各位不要小看知善恶的重要性和难度。基督教圣经中,不是也讲人类为了能够辨别善恶,付出了惨重代价嘛,因为除了善恶果,世世代代受苦赎罪。

与人交往要明白是非善恶,做官、治民更需要明白是非善恶。《大学》对父母官的要求是这样的: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只有心脏与百姓一起跳动,快乐着群众的快乐,忧伤着群众的忧伤,才能获得老百姓的信赖、亲近和拥护。陈廷敬在《大清相国》中,在重大事件面前,在复杂的情况面前,他都能够迅速分辨出是非、善恶,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这才是合格父母官的做法。

明是非、懂善恶,是修身的关键,但不是修身的全部,这只是修身的开始。因为要从知到行,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这段知行合一的路有多长?我们不妨看看另一位完人曾国藩走过的路他。在日记中虽然能够毫不留情地剖析自己,但自己的缺点、错误或是陋习改正起来却非常困难,总是改了犯,犯了改,改了再犯。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这种知与行之间的激烈斗争,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有一段很形象的描述。“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意思是:二十岁以后,太大的过失很少犯了,经常是在信口开河时,心里就警觉起来而加以控制,理智与感情往往处于矛盾之态,夜晚觉察到白天的错误,今日追悔昨日的过失。

所以,格物致知是知善恶,而要真正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则需要大学八目后面的几个步骤:诚意、正心、修身。

(进一步的解读,明天再续)

【何所读·古语】大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译文】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何所读·古语】父母官与百姓好恶相同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译文】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往期文章:

颜氏家训反对学术剽窃

昆明火车站:同来何事不同归?

神秘周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孔子庄子与颜氏:忘名、立名与窃名

从颜氏家训“詅痴符”想到纪校长乐斋词

政府工作的言与行

论语、大学、李克强论“信”: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马航: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儒释两家看我与父母、子女

庄子、颜氏:巧者劳而知者忧

颜氏、大学、论语:如琢如磨的自我修养

李代沫吸毒:欲不可纵,乐不可极

颜氏家训:家风文化优化社会细胞

大清相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里米亚公投: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大清相国陈廷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江西副省长:悖入与悖出

大清相国陈廷敬:和光同尘为上策

完人是怎样炼成的()——让皇上又爱又恨的陈廷敬

完人是怎样炼成的()——陈廷敬如何“明德亲民”

完人是怎样炼成的()——陈廷敬和而不同的“敬”

完人是怎样炼成的()——陈廷敬的修身“八目”

完人是怎样炼成的()——陈廷敬们如何“格物致知”

习近平欧洲学院演讲引用古文解读

信用卡与茂名PX:不教而杀谓之虐

注:回复红色文字,可以查看当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