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荐读|70年前,中国百姓给予盟军战俘的温暖

2017-11-08 军报记者


70年前中国百姓给予盟军战俘的温暖

——探访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


  “我们陈列馆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周边的很多居民并不知道,二战期间这里曾有个盟军战俘营,即便知之一二,也只是偶尔从祖辈口中听说。”近日,笔者走进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遗址陈列馆,从讲解员口中得知,这个战俘营是日军当年设立在东北地区的中心战俘营。


  二战战俘营遗址陈列馆


  一处处遗址场景、一幅幅历史图片,走进这个东方“奥斯维辛”,仿佛走入历史时空。史实陈列馆、纪念广场、战俘营房、日军办公用房、水塔、烟囱……这座占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的战争遗迹陈列馆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其主要展室是在原址重建的,而水塔、烟囱等保留了当年面貌,斑斑驳驳,写满历史沧桑,与墙外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烟囱后是日军办公平房


  讲解员为我们揭开了70多年前那段灰暗的历史。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抛出“以战养战”战时策略,利用战俘的人力资源来支撑侵略战争,对战俘造成很大伤亡。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因为高死亡率以及先后关押了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盟军高级将领而格外引人关注。


  图为战俘们的居住区


  战俘营住宿条件非常拥挤


  讲解员告诉笔者,二战期间日本设立的战俘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临时性的,另一种是长期性人员流动性小的战俘营,而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典型长期性且人数非常固定的战俘营,并且在战俘营中受到迫害的大部分为美军战俘,死亡率达16%。据了解,日本731部队曾利用战俘营里的白种人进行细菌耐受力实验。冬天的时候,残忍的把他们塞进挺重仓里,放到寒冷的室外。其目的无非是为太平洋战争袭击美国使用细菌武器所埋下的伏笔。


  战俘留下的日记与手印


  纪念广场的墙壁上刻着死亡的战俘姓名


  美军战俘罗伯特·皮蒂的日记清楚记载着:“暴行!闻所未闻的暴行!殴打是经常的事情,人们已经不把他们当做不寻常的事情记录下来……”那些被解救回国的战俘都不愿意提起这段苦难经历,他们将这段日子称为“人生中丢失的岁月”。展室内还展示了美军战俘的漫画作品,这是陈列馆从美国搜集过来的,这种乐观有趣的形式,记录的却是让人不寒而栗的场景。


  战俘画笔下的战俘营


  战俘营营区立体图


  而给当年盟军战俘和今天参观者暖意的,是在二战盟军战俘“人生中丢失的岁月”中,中国百姓给了他们最厚重的温暖。陈列馆中,有4处写真硅胶复原场景再现盟军战俘们被关押期间生活,其中有一处场景讲述了中国工友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偷偷给盟军战俘提供食物、所需物品、外界信息。美军战俘平时会被安排在厂子里干活,每天往返战俘营与工厂之间。没有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只有在工厂时,中国工友是他们除了日本人以外能接触到的战俘营以外的人,中国工友给他们带来了外界消息,有时看到他们饿的发慌,就偷偷地给他们送东西吃。一次,中国工友李立水看到菜农正在往食堂里拉菜。他就悄悄溜到菜车后面,偷偷把手伸进车里,结果拽出几根细小的黄瓜。这时他忽然觉得有人在盯着自己,原来是美军战俘,他想都没想,就扔了两根黄瓜给他,美军战俘心领神会,立即把黄瓜藏在了工作台下面,冲他点了点头。


  此后,美军战俘与中国工友之间不仅形成了默契,而且达成攻守同盟、彼此患难与共。1946年3月,3名美军战俘在中国劳工高德纯的帮助下逃跑,事后高德纯遭到日本人的毒打,判刑10年。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盟军特别是美军战俘对此久久感念,称之为相濡以沫的“过命交情”。


  盟军战俘与中国工友的友谊


  李立水与美国盟军战俘的“两根黄瓜的友情”


  2013年5月18日,美国和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馆的官员作为陈列馆首批游客重温了那段历史。如今,这个东方的“奥斯维辛”引起国际上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讲解员告诉笔者,曾经有一名美国留学生,专程前来参观,在一幅人物图片前停留了半个多小时,告诉讲解员说:" 曾经“战俘共患难”,如今已是“大国共担当”,确保中美关系健康发展,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更具有积极意义。笔者在参观时偶遇一名在沈阳工作的日本人来此参观,每一处场景都看得很细,频频用手机拍照……


  日本参观者认真地用手机拍照


  往事并不如烟,战争给人类的创伤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勤劳善良、珍爱和平的中国人民与盟军战俘的故事应该让更多人知道。更值得铭记的是: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和平发展是通向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季思含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