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军报整版报道:合成营人员编配如何定岗定位

2017-12-19 军报记者 军报记者

第83集团军某旅合成一营营长翟海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份《人员定岗定位方案》。回想起方案“出炉”的过程,“翟海洋们”百感交集:合成营作为新生事物,定岗定位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定岗定位:“一波三折”有门道

——第8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人员编配新闻调查

合成营山地进攻战斗中,陆空协同火力打击。徐水桃摄


装备换了专业变了怎么定岗——

“变点”之中挖潜增效找出路

接到合成营营长的任命后,翟海洋对于定岗定位,原本没放在心上。


翟海洋的自信是有原因的:他所在的合成一营由一个装步营和两个坦克营合并组建,人数上超编近20%,营里住宿已拥挤不堪,巴不得往外清人,定岗定位哪会有问题?


然而,到任后翟海洋碰到的情况却让他始料未及。


首先,装备变了。全营近一半的官兵要操作新装备,有的战士对于新装备闻所未闻。


其次,人员不熟悉。合成营吸收了以前三个营的官兵,他和教导员史彦东对于官兵的专业、能力等方面情况都不熟悉。如何把合适的人定在合适的岗位上,两人心里都没谱。


再有,专业涉及广。改革调整后,全营涉及几十个专业,是过去的两倍多,有的一岗多责,要求官兵必须一专多能,还有的稀缺专业,之前都没听说过。


“人员不熟悉,就先考一把摸摸底。”翟海洋和教导员史彦东一商量,不声不响间,利用一个星期将全营几十个专业考核了一遍。史彦东还组织营里的几个参谋,对所有训练 40 36272 40 14746 0 0 9075 0 0:00:03 0:00:01 0:00:02 9125干的专业能力、培训经历、参加演习情况、留队意愿等进行了一次摸底排查。


考核的同时,营里的其他几个干部也没闲着。他们借阅相关资料,抓紧学习,深入了解研究合成营作战编制等相关知识。半个月后,一份《全营官兵专业训练摸底表》出炉,为定岗定位提供参照。但不管怎么扒拉,人员与装备和专业的对口率还不到一半。

等,不是个办法。号令紧催征急,挖潜增效找出路。营里大刀阔斧展开如下动作——


热门专业多人共训。训练骨干比较宽裕的专业,他们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进行定岗定位。以驾驶员和装甲车载员为例,全营合编后,驾驶员超编近100%,载员超编20%。他们对全营的驾驶员能力水平进行排序,让能力素质好的部分驾驶员担任第一岗位的驾驶员,另一部分驾驶员当“替补”。


兼职专业重点定岗。合成营编制下发后,翟海洋发现,上面的专业五花八门,不少专业都是兼职岗位,有卫生员兼驾驶员,有炊事员兼驾驶员。这些专业由谁担任,翟海洋和营里的几个参谋思来想去,确立了一个原则“易学易训的专业为不好学不好训的专业让路”。下士小刘原本是卫生员,小李是驾驶员,都很优秀。营里考虑到,卫生员培训周期长,因此就把小刘定到卫生员兼驾驶员的岗位上,既能发挥卫生员专长,更能在短时间内学好驾驶技能。


同类专业直接上岗。他们营由三个营合并组建,翟海洋发现,通用专业人才很多。对这些专业,直接定岗。


相近专业培训转岗。史彦东发现,装备变了,但大都是变了型号,原理和操作没有改变,岗位职能也没有改变。他们把这些专业的人员集中起来,由新装备骨干对其进行短期培训。


新生专业顶岗加练。最让翟海洋犯难的,是新生专业没有骨干。“没有人才,那就从现在开始训起。”以卫星通信手为例,这是一个全新的岗位,全营没有现成的人才。他们通过摸底发现,卫星通信手与电台报话专业较为相近,他们就从全营报话专业中挑选优秀骨干充实到这个岗位。


稀缺人才从哪里来又怎么分——

“种子主导”破解人才荒

就在各营内部定编即将完成之际,几封“告状信”投到旅长张全军那里,他叫停了各营内部分流的步伐。


说是“告状”,其实反映的都是人才短缺的问题。


合成一营反映,自己缺少步战车驾驶员,有的连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才。


合成二营抱怨,缺少装甲车驾驶员和反坦克火箭手,而一营这两个专业的人才比他们多一倍。


几个合成营还共同反映,缺少电器修理工,万一演习中遇到问题,依托勤务保障营太慢,营里又没有骨干,很难迅速完成抢修任务。


不同营、不同专业人才情况不一,有的“富得直流油”,有的“穷得叮当响”。


“人才荒”引起了旅党委的注意。旅长张全军认识到,合成营刚刚起步,如果一个连队缺少种子人才、训练骨干,整个连队的训练就大受影响。


稀缺人才,到底缺到什么程度?旅领导商量后,由副旅长黄士勇带人进驻各合成营,调研摸底人才实力和缺编情况。


看着各营上报的情况,人力资源科干事张景伟一眼就看出了“猫腻”。


有的营少报实力。对于个别稀缺专业,有的营种子人才相对较多,但他们要么是把人才的能力说得低点,要么是把数目少算几个。


有的营则想方设法多报需求。一个营本来只缺少5名骨干,但他们却报了8个。


这也难怪,合成营刚刚起步,最缺的就是训练人才,大家捂着藏着可以理解。但各营人才是多是少,旅机关也有本“明细账”。早在几个月前,他们就将全旅原单位官兵的训练档案理了一遍,汇集成《训练骨干人才数据库》,训练骨干情况、受训情况、服役情况等都有具体统计数据。


因此,对于各营上报的实力和需求,旅机关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在全旅召开一次骨干调配现场会。张景伟将旅机关核实过的各营训练骨干实力和需求情况分发给各营营长,拿出《训练骨干人才数据库》一一对表,各营心服口服。


“反思现状,人才扎堆了不行,要让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各合成营都要确保有专业人才骨干,转型才能转得起来。”黄副旅长提出“种子主导”的分配原则,跨营调整137名骨干,将人才均分到具体单位,让各个营各得其所。


关键单元均分骨干。对于合成营步战车、突击车等骨干,全旅范围内调整,保证各连有骨干,组织训练有“师傅”。


通用岗位调余补缺。对于驾驶员、卫生员、炊事员等通用岗位,全旅调余补缺,基本达到均衡。


稀缺专业培训上岗。依托旅教导队加紧培训,同时采取外请教员、外出送学的办法,以解燃眉之急。


调整当中,有的专业人才骨干稀缺,无法均分。旅机关又规定,一个种子人才相当于2至3名训练骨干,分不到种子人才的连队,就多分一些普通的训练骨干。


“人装合一”遇尴尬——

以战定位彰显作战效能


几经周折,人员终于各就各位。本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第一次演练又暴露出不少问题。


合成二营装步四连连长刘杰对那次演练印象深刻。那天,四连在演练中担任穿插任务,人员上下步战车这么简单的动作,官兵们没有做好,而且携带的武器装备在战车内摆放杂乱。


纸上谈兵井然有序,奈何一“上装”就出现尴尬?刘杰召集骨干一起讨论找原因。


“以往战士携带武器少,现在携带的武器多了,而且体积大,自然摆不开,上下不方便。”


旅机关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型步战车携带物资多、车内空间小,必须做好科学的战斗定位,才能实现最佳的作战效能。


刘杰所在的连作为旅里的试点单位,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索。他们前后经过三次试验磨合,终于为每个战斗员找到理想的位置。既提高了下车出动速度,又便于需要时使用手中武器。


为进一步有效利用战车车内空间,刘杰带领几个骨干一连数天待在步战车内,认真研究着步战车的内部结构,思考着如何节省空间。他们不仅将背囊等生活物资全部外挂,还制订了“精准定位”方案,通过测量武器装备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精准掌握占用面积,定位到最合适的地方。


记者钻进一辆步战车内,看到刘杰他们正在往车内安装随车固定带和枪支固定架,用于固定必须携带的各种各类武器装备。据了解,这一做法已在全旅推广。


“方案行不行,实战来验证。”前不久,经该旅领导提议,他们组织了合成营战术演练,全员全装开进,对合成营夜间机动、指挥协同、火力打击等能力进行检验。无论是战车机动速度、人员出动速度,还是装备抢修效率,都有较大幅度提升。


采访临近结束时,该旅旅长张全军回望几个月来合成营人员定岗定位之路,意味深长地说:“从到位到定位,这段路并不平坦,其中的‘一波三折’,让我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合成营的了解和认识。新时代的打赢路上,只要脚踏实地,就没有白走的路……


紧紧咬住“打仗的体制”规划布局

——对合成营定岗定位的再思考

合成营体制下,每个岗位都是一个战斗要素,定岗定位不准将影响作战功能。让合成营真正“合”出战斗力,最紧迫最核心的就是抓好人员的定岗定位。


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定岗定位不是简单地扒拉人头


据记者了解,有的单位出于管理的考虑,习惯于简单地把相同的连队、相近的班级凑在一起,把用得顺手放心的骨干、平时的熟人编在一起。这样虽然一时方便省心,却偏离了新体制的设计初衷,将来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更大的问题,甚至成为阻碍战斗力生成的隐患,各级不可掉以轻心。


合成营定岗定位不同于兵员调整,更不是简单的扒拉人头,而是事关战斗力生成的重要环节。新体制下,无论是作战单位还是作战单元,都强化了战斗员和指挥员的角色定位,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一个单位管理到位、运行顺畅、不出问题。因此,在谋划定岗定位之初,就要把合成营作为一个“打仗的体制”来设计,作为一个“打仗的体制”来定位,切实转变观念,从管理型层面向战斗型层面转变,从而让新体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以战定岗”是新体制的内在要求


不难看出,合成营基本框架、专业设置、作战定位等方面,都是向战场聚焦的。因此,从“合成”之初就要牢固树立战斗力标准,以战定岗。


瞄准新体制,对照新职能,合成营正朝着更加灵活、机动、多能、精干、高效的方向发展。结构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战斗力提升,每一个岗位都代表着一个战位;每一个战位都有自己的职能;每一项职能都在战场上不可缺少。


因此,在合成营选人定岗的过程中,应依据“合理配置战斗资源,优化配备战斗骨干”的基本规律,让战斗力成为“定岗”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打仗需要什么岗位,就编定什么岗位;战位上缺少什么样的人才,就选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充分摸清当前官兵的专业能力、受训经历、参演情况、留队意愿等基本底数的情况下,针对战位要求、装备编配,以及兵种合成情况,力争做到精准定位。特别是加紧稀缺人才的培养,确保要素齐全、功能齐备、人尽其才,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每个战位在战场上释放出最大的战斗效能。


独立的作战特性呼唤“等齐配置”


合成营专业复杂,种类繁多,编制从一岗一责到一岗多责,能力需求从一专多能到多专多能。转型的过程当中,不少单位在人员与战位一时难以匹配的情况下,或多或少存在着“先挑好的用,紧着主战来”的传统观念。


车少一轮走不远,马瘸一腿跑不快。战争本来就是整体作战、综合效能的充分体现,任何一个元素缺少或者不强都会产生“短板效应”,导致战力失衡,甚至战斗失败。古今中外,由此“掉链子”“吃败仗”的战例数不胜数。


新体制下的合成营集精干化、多能化、一体化等诸多优势为一体,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对“等齐配置”的作战理念要求更高、标准更严、依赖性更强。合成营真正“合”出战斗力,就必须一改过去主战装备、主战岗位优先配置的传统思维,在人员和装备调配上通盘考虑、合理筹划、补足短板弱项,确保战斗力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方方面面咬合紧密、战力均衡,从而形成强大合力,铸就战场铁拳。

更多内容请关注解放军报“军营观察”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胡春华 周 远  康 克 张 旭;

图片摄影:徐水桃;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