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军微观两会 | 跑好历史接力棒,领略6位新当选军队代表委员风采

2018-03-04 军报记者


在这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的日子里,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风尘仆仆,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首都北京,信心满怀地参加举世瞩目的盛会。


△ 解放军报记者  穆瑞林摄


带着人民的嘱托、肩负历史的责任,代表委员们行使权力、参政议政,决心跑好历史的接力棒。请随记者的笔触,去领略他们奋进在强军征途上的风采。


 军人大代表杨初格西——用理论之光照亮军旅路


■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特约记者  刘吉强  通讯员  张畅



说起从一名藏族农家孩子到当选军队人大代表的经历,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班长杨初格西难掩兴奋:“是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我成长,金珠玛米真的当不够!”


杨初格西成长在一个4代都是共产党员的红色家庭。小时候,“过草地”“两河口”的革命故事滋养着他对党和军队的朴素情感。


2012年7月,格西大学毕业。面对家乡机场薪酬不菲的工作和夺目诱人的征兵海报,他决心从军报国。


来到部队,摆在格西面前的是平原醉氧、语言不通、考核不顺等诸多难题。格西回忆说:“各项考试接连亮起红灯,因语言问题自己和战友交流困难,那时候真觉得孤独、艰难。”


更让格西悲伤的是,刚入伍不久,母亲被诊断出癌症!令格西没想到的是,旅里特事特办,22小时筹措8560元爱心基金,还把他送回2200公里外的家,见了母亲最后一面。母亲临终前嘱托格西:“记住党的恩情,在部队好好干!”


格西告诉记者,就是在那段日子里,他开始跟着连队干部学习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向“语言关”发起挑战。“青年时期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格西一边抄、一边大声诵读,越来越感悟到习主席的讲话散发着真理光芒,他越学越热爱,越学越有力量。


“理论就像灯塔,指引我前进的方向。”格西告诉记者,5年多军旅生涯,他坚持每天学讲话、读理论,心得体会写了满满4大本,这些理论成为他不懈奋斗建功军营的力量源泉。


为了帮助更多人感悟理论魅力,格西和5名藏族战友组建了“川藏风组合”,自编自排《再唱山歌给党听》《太阳下的格桑花》等10余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舞蹈节目,在军营演出30多场,用艺术形式歌颂党的恩情,传播党的声音,唱响强军旋律。


格西告诉记者,他要将自己学理论的经验体会和战友们的期盼建议进行梳理并带上两会。他说:“我一定不辜负战友们的期望,努力为强军兴军建言献策。”


军队人大代表李超——叱咤海空的“蓝军分队长”


■ 解放军报记者 陈国全 特约记者 代宗锋 通讯员 许小赛



超视距搜索、中距抢攻、近距缠斗……大年初十,一场自由空战对抗在浙东某空域如火如荼展开,扮演“蓝军”的某飞行大队大队长李超驾机升空后,攻如闪电,招招犀利,逼得“红军”使出浑身解数。


这次对抗,距离李超加入“蓝军”分队已整整11年。2007年,年仅26岁的李超作为首批成员被选入“蓝军”分队。


“蓝军”分队的训练素以难度高、强度大著称。加入“蓝军”分队后,第一次听理论课,李超才意识到自己的差距,近战示意图添加了更多的实战内容,全是密密麻麻的各种箭头搅在一起的图形。


那一年,羽翼渐丰的李超驾机掠空飞行,首次以“蓝军”分队成员身份与二代机部队对抗演练。对抗当天,“红军”双机编队企图实施钳形攻击,被李超识破后,立即急转机动摆脱,并采取单边迂回占据有利态势。


置尾,回转……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成功摆脱“红军”第二架飞机的截获,抢先发射导弹……对抗演练之后,败下阵来的“红军”飞行员情不自禁向李超竖起大拇指,他们输得心服口服。


2015年,李超被任命为“蓝军分队长”,成为唯一从分队组建开始就拥有“蓝军”分队成员身份的飞行员。成长为“蓝军”分队的“领头雁”,李超深感练就过硬铁拳的压力和责任。


为提升“蓝军”分队成员的整体实力,李超积极借鉴有益经验,用新的理念和思想提升“蓝军”分队的作战能力。结合新大纲试训,李超和战友们进行战术战法研究,先后修订完善了多项战术战法,并在近似实战环境中得到检验。


作为新当选的军队人大代表,李超利用训练间隙进行专题调研,为上会做准备。他告诉记者,他要把这份荣誉化为履职尽责的动力,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作出应有的贡献!


军队人大代表冯玮——敢驾“鲲鹏”上九天


■ 刘书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春回大地,阳光明媚,川西某机场,伴着春雷般低沉的轰鸣,一只黑色“大鹏”腾空而起。


飞行员队伍中,一张年轻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冯玮,这名1982年出生的飞行员,已驾驶新型运输机翱翔于天际。


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冯玮对此感受格外真切。1999年,他怀揣着“男子汉去飞行”的梦想招飞入伍。经过几年的磨砺,他成长为一名能熟练掌握多种机型的飞行员,取得空军突防突击竞赛考核个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4年,运-20在珠海航展上首秀。冯玮被这架体型巨大、设计先进的国产大型运输机吸引,他心中的“大飞机”梦被激活了。


2015年,空军启动运-20飞行员遴选工作,听闻这个消息后,冯玮彻夜难眠,他先后3次向组织递交申请。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鲲鹏”时,冯玮围着飞机转了又转,摸了又摸。然而,驾驭“鲲鹏”不仅需要有挚爱,更要有过人的才智和技艺。作为一款“跨代”机型,大量先进技术运用其中,改装的过程,无异于重修了一个学位,许多飞行数千小时的老飞行员都必须从头学起。


就像当年高考一样,冯玮和战友们进入了“加力起飞”的状态。他与研究人员一起,庖丁解牛般深钻细研新机原理。作为一名年轻飞行员,冯玮爱学深钻,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看法,为飞机的改进定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


航理学习、模拟驾驶、改装训练,驾驶运-20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改装过程中,冯玮每一次都要把自己逼到极限。为了让运-20更快融入战场,冯玮和机组成员认真查找战斗力建设的“短板”,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冯玮一直关心着国防教育,作为新当选的军队人大代表,他对国防教育有深入的思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需要强大的军队,强大的军队离不开强大的空军,我想让大家更多地关注国防,关注天空!”


军队人大代表丁国林——甘当过硬“砺剑石”


■ 解放军报记者 王卫东 特约记者 李永飞 通讯员 杨高峰



火箭军某导弹旅官兵没想到,此次对抗演练会如此残酷而艰难。导调中心硕大电子屏上,战场态势一目了然。军队人大代表、火箭军某基地导调考评处处长丁国林凝眉注目,观察分析每一个细节,不断指挥“蓝军”分队调整战术伺机出击。


2004年7月,丁国林以导调资质认证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走进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蓝军”分队。这些年,丁国林针对导弹部队超视距作战、远程精确打击等特点,潜心探求未来战场的“密码”。


“他就是一块只求过硬的‘砺剑石’!”一位领导如此评价丁国林。从一名普通导调员成长为“蓝军教头”,他熟练掌握10多种导弹作战运用技术,会操作3种以上型号导弹,组织参与了20余次重大演训任务,带出140多名优秀导调员,几乎与所有导弹旅团“交过手”,成为演兵场上官兵“又恨又爱”的“麻烦制造者”。


那年盛夏,某导弹旅跨区机动立足未稳,丁国林便启动连锁联动导调响应机制,通过“等效实做”“课目联动”等方式构设逼真战场环境,以“活导活演、随导随演、快导快演”方式展开对抗。


丁国林说,“蓝军”存在的价值,在于想方设法让部队在实战化对抗中增长克敌制胜的本领。


“‘磨刀石’越坚硬,‘倚天剑’才能越锋利。”近年来,面对数十种导弹型号、近百条导调标准、上千个特情现象,丁国林逐个梳理、逐条审定、逐项总结,相继编写《导调工作手册》《红蓝对抗训练案例分析》等教材教案;编写案例分析1100余个,研究梳理场地条件、导调考核、红蓝对抗3大类问题和21条可行性措施;设置调理课目3类700余个,其中随机导调比例达到70%。


说起即将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丁国林激动地说:“我要把基层官兵对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期盼和建议带到会上去!”


军队政协委员张晓光——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 解放军报记者 邹维荣 韩阜业



“嗡、嗡、嗡……”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离心机训练室内,一个8米长的旋转臂带动着模拟舱高速转动,发出巨大轰鸣声。


军队政协委员、航天员张晓光正在进行过载训练。记者从监控器中看到,张晓光的脸因为载荷压力,已经呈现出一种被挤压的扭曲状,但眼神却依然刚毅。


训练结束,张晓光稳步走出离心机,平静如水,温文尔雅,保持着那份特有的自信和阳光。


“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命?”张晓光没有直接回答记者,而是转身问:“你看我这身航天员训练服怎么样?”不等记者回答,张晓光随即自豪地说:“这身衣服在我心中是最漂亮的,为了它,我要时刻保持着一种最佳任务状态。”


2013年6月11日至26日,张晓光和航天员聂海胜、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


飞天之路无坦途。“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为此,航天员张晓光15年如一日苦心砺剑、不懈努力,终于换来15天在太空的精彩亮相。


“航天梦永无止境,我的奋斗永不停歇。”自从2013年任务返回后,张晓光对自己的训练要求更加严苛了,不仅体能项目标准不降、强度不减,他还增加了自己理论知识的学习量,尤其是针对空间站任务的相关知识。


如今,张晓光已是年过半百的将军航天员,但每次训练他都一丝不苟,每个高难课目都抢着上,航天生理功能、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始终保持优良等级。他说:“其实航天员的想法都是一样的,越是飞过越要加强训练,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国出征,只要祖国一声令下,我随时准备再上太空!”


“今年当选为军队政协委员,责任更重大了。”张晓光对自己又提出了新要求——写调研材料。为履行好一名新委员的职责,建言建在需要时、议政议到点子上,他利用春节时间搜集材料,到相关科研单位调研,努力使自己的第一份有关科技强国的提案高质量、更扎实。


军队政协委员西西玛——跑步进入新的战位


■解放军报记者 吴 敏



一头细汗、一身尘土……2月26日,武警某部训练场,军队政协委员西西玛跑步入位,枪响靶落。在他身后,几个特战尖兵赞叹道:“‘三新委员’果然不一般!”


“三新委员”是西西玛的新“昵称”。缘何?从人大代表到政协委员,从科长改当参谋,从老营区到新驻地,西西玛满眼都是新职能、新任务、新问题。他坦言:“唯有跑步进入新战位,才能快速应对新挑战。”


3年三换岗位,参谋去了“长”。西西玛2015年任某团参谋长,2016年任某部侦察科长,1个多月前调入刚成立的某部。他一边等待任职命令,一边加班加点研究新型反恐特战力量建设规划。


“战友调侃我官阶越来越低,我却庆幸新岗位距离战场越来越近。”西西玛说。


西西玛掰着手指头,逐一列举眼前在反恐力量建设规划中遇到的新问题:“反恐特战岗位的特殊性,没有时间前思后虑;反恐斗争形势的严峻复杂性,也容不得喘气歇脚。唯有深刻领会习主席为武警部队授旗时的训词精神,扎扎实实练兵备战,才能在关键时刻、危急关头,确保决战决胜、一锤定音。”


部队新组建、人员新编成、营区新建设,西西玛在新工作中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教练员暂时缺编,西西玛撸起袖子铆在训练场,自己充当教练员。魔鬼周集训,特战队员突破极限状态,但看着跑在前头的西西玛,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从农奴后代成长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从普通一兵成长为军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西西玛2014年3月11日受到习主席的亲切接见。4年时光飞逝,西西玛扬起赴京参会的车票告诉记者:“这既是崇高的政治荣誉,更是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我将围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和提高军人福利待遇等方面,代表广大基层官兵建言献策。”


本文刊于2018年3月4日解放军报

“两会特刊”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