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分享丨国产军旅题材电影屡创票房奇迹,下一部如何更燃

2018-04-29 军报记者


突破的勇气与创新的价值


近年来的军旅题材电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战狼2》创造了56亿的国产片票房奇迹;《红海行动》在今年春节档成功逆袭,成为票房冠军,引起广泛关注;其他诸如《建军大业》《建党伟业》等,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观赏这些电影已成为社会追崇英雄、人们展望愿景的重要仪式,这些仪式化活动在建构共和国共同历史记忆和情感记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意识形态功用。


当然,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电影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领域的时代,我们军旅电影创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面对中国人在血与火的历史进程中完成民族独立和强国富民的伟大创举,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的创作显得些许娇弱和保守,缺少强大的勇气和深邃的情怀去感应军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深沉立体的性格心理。这造成了当代军事电影创作题材类型、风格形态的单一;造成了主旋律风格的军事题材电影还没有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失去了与更广大观众应有的美学共识……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军事题材电影必须取得突破,这种突破我认为应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完成。



建构务实求真的电影生态

和不忘初心的创作勇气


如前所述,中国近现代的战争历史为军事题材电影提供了广阔丰富的素材,但是要突破已有的叙述框架,寻找到新的艺术语言,军事题材电影的突破相较于其他题材来说更加困难,不仅需要进行创作观念的自省和提升,更需要智慧和勇气探究更丰厚的战史、军史。这样的探索也不光是创作者个人勇气的问题,与影视产业的相关政策把握,与整体的创作氛围、电影公司的制片策略都息息相关,需要的是一种社会共同的道德勇气。所以,首先是营造务实求真、健康活泼的电影生态。这个电影生态应该由影视批评、评奖机制、制片策略和创作者的创作等方面构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影视批评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写作人数之多和阅读人数之多都是传统媒体时代不可想象的,其优点就是降低了批评门槛,让更多喜欢电影的人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创作者看到更多的观众心声,营造出一个热闹的电影评论环境;缺点是影评的门槛太低,以至于众声喧哗中泥沙俱下,只有碎片化的感受,欠缺深入的理性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情绪化“娱乐狂欢”的舆论环境,理性、责任、求真的主体精神被掩盖遮蔽,这对需要极大勇气和智慧寻找新的题材挖掘历史真相的军事电影创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掣肘。需要真正的批评家和主流媒体平台以深刻的真知灼见和洞彻的艺术感受力引导观众思考,培育良好艺术品位,形成社会的美学共识。在这个美学共识的基础上,电影评奖要抛弃“圈子文化”,不媚官,也不媚商,通过电影奖项鼓励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勇气的艺术创作。只有这样健康生动务实求真的电影生态才能将工匠精神和真诚的创作态度传递给制片人和艺术家,鼓励他们不忘初心,摒弃急功近利跟风复制,突破题材和风格的单调。


当然仅仅依靠题材的扩大,还只是一种量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中国军事电影要真正实现质的突破,还在于核心创造力的提升和佳作精品的产生。



主旋律风格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

呼唤诗情与理性兼具的心灵


主旋律风格的军事题材电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主流历史叙事的一个形象的情感化的补充,被誉为形象的教科书,起着教化民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这种创作方式的标志性作品,它在“阶级对立、武装反抗、民族独立”这样一个大的历史叙事框架之上,用朴实诚挚的语言建构起了一个奉献型的人物长廊和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看,这个美学大厦已经非常完善和坚固,新时代的同类型的作品只是以工艺技术和明星大咖来装饰和美化它,并没有在这个领域完成风格主题的突破。


主旋律军事题材影片的书写之最大特点就是它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从创作这个角度来说,主旋律军事电影的创作风格、创作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创作者的个性而决定于更广泛的社会主流的历史观价值观,这也是中国话语建构、讲好中国故事的观念前提。在哲学思想层面上的新时代价值观需要在历史、社会、经济等各个层面形成具体的叙述体系。只有在具体的叙述体系之上,这种典型的反映时代主题的主旋律军事题材故事的讲述才能形成。


所以,在新时代,对战争历史的叙述需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强调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和个体启蒙的历史内容。这个目标的完成呼唤着一种结合着诗情与哲理的心灵,一种对社会历史的宏观视角和博大的心胸,当然也依赖于电影之外的思想文化界对一个新的历史观的建构。



用通达的“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近几年军事题材电影的最大收获就是当代军事题材中“中国英雄”类型的出现并得到观众的认同。就《湄公河行动》《战狼2》《空天猎》《红海行动》而言,这些颇受观众喜爱的类型影片虽然现在还没有公认的命名,但其类型特征已经非常清晰。故事主要由以下4个功能模块构成: 1、国际恐怖分子在海外绑架中国人质;2、中国军人(特警)得到命令,通过远程力量投放到事发地区;3、以压倒性的高科技武器与恐怖分子激战;4、人质解救成功。


在这几个功能模块序列里,无论其中元素如何变换,这个类型电影的结构都已经非常稳固,传递的主题始终是建立在维护全球化秩序、维护法律尊严、护卫生命这些行为基础上的正义性,承载这个主题的是让观众感到强大、安全、自豪的中国英雄。而且,这个中国英雄的强人形象不仅具有道德正义,更是由时代科技武装起来的有明显的中国价值观的战士。这样,中国英雄已不再只有牺牲精神,而且能享受胜利的果实,成为观众“理想自我”心理的投射。


这一系列类型电影的出现并获得成功,是因为故事拥有“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加、利益纠葛日显突出”这个现实环境。与西方在工业文明的扩张和殖民掠夺的血腥不同,中国是带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中国革命的记忆走向世界的。文化特性上“和而不同”的包容、“大同世界”的愿景塑造了中国与他者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而中国革命是二战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国天然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有更深的情感共鸣,而中国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就是这种情感在地缘政治理论上的充分体现。这些因素所确立的价值原点,使得“中国英雄”片与同类题材的西方叙事,在“文明与野蛮”“拯救与压迫”的框架下建构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不同,它是在“中国/建设者、恐怖分子/破坏者、第三世界/参与者”的逻辑上想象这类故事的。所以,这个类型带有强烈的中国味道,这是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非常好的题材。


客观地说,在这个类型当中,《战狼2》《红海行动》非常成功地体现了上述特征。但其他几部影片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尤其应当在影像中运用更为通达、灵巧的世界语言,在全球化时代这个大格局中完成中国故事向世界文明的转述。


题材的拓展与艺术上的多向探索和进取是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取得突破和向更深远境界提升的两翼,衷心希望艺术家、制片人能给观众带来不负时代的优秀作品。


刊于4月29日《解放军报》04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谭晓明;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