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荐读丨军报记者踏访朝韩边境板门店:这里曾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2018-04-29 军报记者


2018年4月27日,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朝鲜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板门店举行会晤。这是朝鲜战争停战60多年之后朝鲜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韩国土地,也是继2000年和2007年后,朝韩领导人第三次会晤。


作为此次会晤的地点,板门店为全球所瞩目。2002年,在韩国采访韩日世界杯期间,军报记者曾有幸参观过板门店,以下为当时所记叙的文字。


板门店是个啥店?

请看军报记者踏访板门店

本文作者范江怀在板门店留影

说到朝鲜半岛,人们必然要谈到三八线,而说到三八线,必定要提到板门店。在绵延240多公里长的南北分界线上,板门店无疑是三八线上一个“标志性”的建筑。


板门店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扬眉吐气的地方,是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向世人发出最亮吼声的地方;但对美国人而言,恐怕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概括了,不过,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将军,1953年在停战协议上签完字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是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


在板门店,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第一次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作为现时的中国军人,都想看看板门店,看看这个在地球上聚焦了无数人眼光的地方。在我的同行中,确实有不少人从朝鲜的北方,参观了板门店。但是,像我这样从朝鲜的南方看板门店的,则是为数不多的。


 1、足球是缘 


有幸从朝鲜的南方参观板门店,完全是足球给予的机会。


韩日世界杯足球赛,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足坛盛会。主办者可以名利双收,球员教练可借机名扬天下,球迷可以大饱眼福……总之,各路人马都各得其所,各有所获。作为采访世界杯的记者,收获自然也不少,而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有幸到板门店走一趟。


在世界杯期间,韩国特地设立了一个信息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与国际足联开设的世界杯新闻中心同在一个大楼里,其宗旨是为各国记者提供新闻采访方面的服务。这个中心除了不能提供有关世界杯的新闻外,其他方面的服务还是很到位的,特别是为记者提供多条游览线路,而其中最富有吸引力的游览线路就是去板门店参观。


去板门店参观的机会不是每天都有的,所有想去板门店的记者都必须提前两天报名登记。去板门店看来并不是中国记者才感兴趣,其他国家的记者也照样很感兴趣。本来在世界杯开幕前我们就想去的,但是记者报名的名额已满,我们只好往后推了。


从西归浦采访完中国队与巴西队的比赛回到首尔,我们几位中国记者终于登记上了。报名登记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除了要登记上你的采访世界杯记者证的号码外,还需登记护照号。在核实了护照号码之后,负责办理报名登记的韩国工作人员还特别叮嘱记者,前去板门店参观游览时,必须穿西装。天哪!我们这帮采访足球的记者,没几个人带了西装。看到我们难为的样子,韩国的工作人员说,实在没有西装,但着装也得正规一些,千万不能穿牛仔库和牛仔上衣,否则就进不了板门店。


事实证明,韩国人绝非戏言。有一名中国记者前去板门店时,就因为穿了牛仔裤,最后在抵达板门店时,只好留在了大巴上,而无缘参观近在咫尺的板门店。


本文作者范江怀在板门店与美国和韩国军人合影。


 2、奔向板门店 


6月12日的10点多钟,两辆坐满了体育记者的大巴从首尔出发,沿着一条名叫“自由路”的高速路向朝鲜半岛的北方进发。每一辆大巴上都有一名导游小姐。车刚启动,导游小姐就开始介绍起韩国及首尔的历史来。


板门店在首尔的北面约50公里处。车出发时,天下起了雨。车越往北走雨就越小,当雨完全停了的时候,导游小姐说:“快到了。她指着右边车窗的临津江说,看!那边就是北韩。”


隔江相望,两岸景色都差不多,很难想像这就是两军对垒的军事分界线。但路边密密匝匝的铁丝网在告诉我们,三八线确实要到了。


到板门店参观的第一站,是一个名叫临津阁的旅游区,这也是首尔到板门店的“统一路”的终点。一般说来,临津阁旅游区是普通旅游者到达离军事分界线最近的一个地点,再往前去,就属于军事禁区了。而要去板门店参观则要办一套比较繁琐的手续,越过道道关卡。


站在临津阁的楼顶上,可以眺望朝鲜,也可以把临津阁的景色尽收眼底。连通南朝鲜和北朝鲜并可抵达欧洲的铁路,就是从临津阁通过。在临津阁的旁边有一座木板搭起的桥,这座桥就是当年板门店举行谈判时,中国、朝鲜与美军、韩国交换俘虏的地方。这座桥据说以前叫“不归桥”。现在,韩国已经把这座桥重新整修过,并更名为“自由之桥”。


由于临津阁是“最后的界限”,在临津阁的旁边,我们看到了哨所和荷枪实弹的士兵。当然,我们更看到了韩国人民渴望统一、与亲人团聚的“望拜坛”,以及悬挂在“自由之桥”尽头铁丝网上写满了思念之情的条幅和黄色的白色的丝带。与其说临津阁是一个旅游区,不如说这是一个人民呼唤和平、渴望统一、寄托思念的场所。


在临津阁吃完午饭后,足记们驱车向板门店进发。导游小姐说,板门店之行这才真正地开始了!


 3、最后的驿站 


三八线在韩国比较正规的称呼是“军事分界线”。这条军事分界线共有240多公里长,南北各有一条宽2公里的非军事区,紧挨着这条非军事区,韩国又划出了一条约5公里宽的军事禁区。在军事禁区里,有农田、村庄和居民,在板门店附近就有一个村庄,名叫“统一村”。生活在军事禁区的居民可以享受免税的待遇,但同时行动也受到了诸多的限制。一般的老百姓是不可轻易地进入军事禁区的,想从外面移居到军事禁区也是不可能,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倒可以嫁进军事禁区。


当车驶上统一大桥,也就进入了军事禁区,气氛也顿时紧张起来。随同我们的导游小姐警告我们说,从现在开始禁止一切拍照。


在桥头,我们接受了韩国士兵第一次严格的检查。据说,以前进入军事禁区要一一查验身份证和护照。此次游览由于是韩国官方组织的,韩国士兵只是拿了一页名单,上车例行公事看了看,就放行了。也许是看到车里坐的都是采访世界杯足球赛的记者,其中有不少扛着摄像机和照相机,上车检查的韩国士兵告诫说,从现在开始不允许拍照和摄像。


统一大桥修得又直又宽,但是桥面每隔数米就是一道路障和铁丝网,大巴必须呈“S”形缓慢地向前开进。通过统一大桥后,车并未向板门店驶去,而是去了都罗山火车站。


都罗山火车站是贯通南北朝鲜的铁路在南方的最后一个车站。这个车站历史悠久,是早年欧亚铁路一个重要的车站。但是,就由于三八线的缘故,“坐着火车去欧洲旅行”只是韩国人的一个梦想。


现在的都罗山火车站是韩国人集资建造的,非常豪华,可惜的是到这里的只有旅游者而没有旅行者。韩国总统金大中和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到过都罗山站,并在一条枕木上签名留念。在都罗山站的站台上,摞有一堆枕木,用来供游人留言用的。在这些枕木上我们看到,见到最多的字眼就是“和平”和“统一”。


在都罗山站的前面一点,有一个“第三坑道”。这个坑道的出口位于军事分界线以南435米处。这个坑道是在1978年被发现的,用韩国人(很有可能是美国人)的说法,“第三坑道是北韩为侵攻南韩而施工的”。不知为什么,韩国人并未安排我们这帮采访世界杯足球赛的记者去第三坑道参观。


本文作者范江怀与美国大兵合影,背景为朝方一侧。


 4、恐怖的警告 


走过重重关卡,我们乘坐的大巴终于来到了美军基地的门口外。由于负责联络我们参观游览的基地新闻官还没有从首尔赶来,满满两车的各国记者,只好在基地门外等着了。


基地新闻官终于来了,在他的带领下,并经过基地士兵的严格检查,我们才得以进入基地,实际上是进入基地的一个指定停车场。


抵达指定的停车场后,基地的一名身着迷彩服的美军军官负责招呼我们。下车后,基地新闻官发给我们每人一个写有英文“记者”一词的袖标,并叮嘱一定戴好。之后,便开始宣布参观注意事项,中心意思当然是要听基地军人的引导和招呼。拍照是可以的,但着装不整的(指穿牛仔装的)谢绝参观。


新闻官说完了,照例是负责我们此次参观的基地美军军官的“训话”。他的话有点吓人:“北韩的炮弹随时都有可能落在我们的脚下,也许今天晚上北韩就会打过来,在这个基地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告诫大家,一切都要小心从事,以防不测事情的发生。


美国人的心态就是这样,整天地都提防着别人,不知这是“世界警察”的心态,还是富人的心态。据说,以前来这里的参观者,事先必须填写一份“访问人誓词”,这“誓词”有点像“生死状”,在参观板门店时如发生不测,一切后果自负,基地将不负任何责任。


或许我们是官方组织的缘故,“誓词”就免签了。不过,美军还是把丑话说在了前面。


说完丑话之后,我们开始换车。在停车场早有两辆基地的军用大巴在等着我们,司机是美军士兵,“导游”则换了一名年轻的韩国士兵。


美军驻板门店的军事基地,美军称着“联合国军军事基地”。在基地的一隅,有十几个旗杆,挂着十几个当年参加了“联合国军”国家的旗帜。现如今,在基地只见有韩国士兵和美军,并看不到其他国家的军人,但美国人始终打着“联合国军”的牌子。美军告诫参观者,在基地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其实,在基地有些事情本来就不该存在。


在一辆轻型装甲吉普的带领下,载着各国记者的美军军用大巴并没有径直开向板门店,而是驶向了一个小型的放映厅。在放映厅里,一位美军军官结合放映的胶片,向参观者介绍了三八线和板门店的来历。当然,这都是站在美军的角度来介绍的。也许是考虑介绍的效果问题,美军的介绍很简短,并未怎么渲染,显得较为“客观”。


在介绍完三八线和板门店的简短历史后,美军特地介绍了发生在板门店两起流血冲突。一起发生在1976年8月18日,当时有十几名美军拿着斧头要砍共同警备区的几棵树,而朝方认为未经协商不能砍树,于是南北两方的军人就发生了冲突。好在双方都没有使用武器,但是双方都有人负伤,美军波尼帕斯大尉在冲突中被斧头砍死。这个冲突过程,美军全部用照相机纪录下来了。为了纪念在冲突中死去的波尼帕斯大尉,美军也把驻板门店的军事基地称为“波尼帕斯基地”。


另一起冲突事件发生在1984年11月23日,当时一名从朝鲜的北方来板门店参观的前苏联记者,在参观时不知何种念头驱使,突然越过军事分界线向南方跑过来,朝鲜人民军要拉回这名前苏联的记者,而韩国士兵则要保护闯过军事分界线跑来南方的前苏联记者,于是双方军人展开了枪战。在这次冲突中,朝鲜人民军有三名士兵牺牲,而韩国士兵则有一人丧生。


本文作者范江怀与韩国士兵合影。


 5、跨越三八线 


板门店是位于军事分界线稍稍偏南的一个小村庄。早年这个小村庄只是一个小小的驿站,由于过客路过此地时,常常要拆下门板当床用,故而得名。1953年,朝鲜战争的停战协议在此签署,板门店由此名扬天下。


现如今的板门店实际上是一个共同警备区,由北南双方共同管辖。以军事分界线为界,以北由朝鲜人民军驻守,以北则由美军和韩国士兵把守。当年用于谈判的房屋还在,军事分界线就是从并列的7间房屋的中间横穿而过。屋外,则用一条水泥坎标识着不可逾越的三八线。骑在军事分界线上的7间谈判用的房屋,中间三间天蓝色的房屋由美军和韩国士兵管理,两边灰色的房屋则由朝鲜人民军管理。


在军事分界线的北侧,朝鲜方面修建了“板门阁”,与此相呼应,韩国方面则在自己的一侧修建了“和平之家”。我们是通过南侧的“和平之家”进入板门店的核心地域的。


骑在军事分界线最中间的一间房子是可以参观的。当从南方来的游客要进入这间屋子参观时,韩国士兵事先得把这间屋子的北门锁上,并派上两名士兵把守;反之,朝鲜方面的游客要进入这间屋子参观时,也要事先把这间房屋的南门锁上。


进入这间屋子参观,最引入瞩目的是屋子中间的一张桌子,几条话筒线从中走过,示意这就是军事分界线,或者说这就是三八线。南北双方谈判或者会晤时,就是以此线为界,各居一方。这条线,是不可以随便逾越的。当然,进入这间房屋参观的游客,是可以随便逾越这条三八线的,如果出了这间屋子想跨越三八线,恐怕就得遭受灭顶之灾。


为了留驻这难得时光,不少记者纷纷在骑在三八线上留念。


在板门店参观,韩国士兵站岗的姿势也成了一景。在板门店站岗执勤的韩国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个子都很高。站岗时,只见他们两腿岔开,双拳紧握并提至腰间,双目直盯着前方,整个身子一动不动,一直保持到换岗。问负责给我们导游的韩国士兵,你们为何用这种姿势站岗,他也答不出给所以然来。


在整个参观中,负责导游的韩国士兵请我们不要在“和平之家”的台阶上多停留。之后,大巴又把我们拉到了板门店西侧的一个高地上,在这里可眺望北朝鲜,也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4公里宽的非军事区。当我们问起导游的韩国士兵,非军事区里是不是布满了地雷时,他摇头说不知道。看来,一切与军事有关的信息,在板门店是很难获取的。


在这个高地上,我们看到了飘扬在北方160米高的旗杆上的朝鲜国旗。在南方一侧统一村,也竖立着一杆100米高的旗杆,上面悬挂着韩国的国旗。遥看遥相呼应的两面国旗,也使人看到一个民族就这样被无情地分割开来,时间长达50多年……他们同属一个民族,说着同一种语言,穿着同样的服装,但是就是不能团聚。在自由飘浮在军事分界线上的微风中,在自由飞翔在三八线两侧小鸟的鸣啼里,我们分明体察到了朝鲜半岛的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情人的思念……


进入板门店前。


 6、和平有多远? 


参观板门店的最后一站,是光顾基地的旅游品商店。这个商店与别处买的旅游纪念品没有多大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这里的所有纪念品都烙有板门店的印记。


在这个不大的旅游商品店,倒是有两样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挂在墙上的一组照片,这组照片纪录了发生在板门店的两起冲突事件,以及美军和韩国士兵死者的肖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军的“宣传教育”也无处不在。


二是一本参观者的留言簿。上面的留言有韩文、英文,也有中文。从可以看懂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留言更多的是呼唤和平远离战争,希望朝鲜半岛能早日统一。


据说,韩国方面曾在板门店拍摄了一部影片,片名就叫着《共同警备区》。影片叙述的是对一起发生在板门店神秘枪击案的调查,实际上讲述了站岗执勤的南北士兵对和平统一的渴望。这部电影在韩国引起了轰动,据说是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可惜,我们没能看到这部影片,这也是参观板门店的一大遗憾。


离开板门店的时候,思绪在脑海里萦绕。其实,韩国人对美国人的态度是非常矛盾的。韩国官方对美国人是“友好”的,但韩国民间则非常恨美国人。三八线是一条人为的分界线,是一条和平与战争抗争留下的历史痕迹。很多韩国认为,美军撤离韩国是结束南北分裂状态的关键。


板门店之行很快就结束了,参观者在短短的时间里“鸟瞰”了发生在板门店几十年的历史。一个世纪已经结束了,朝鲜人民还将在新的世纪,开始自己漫漫的和平统一之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可以自由地穿过三八线,从板门阁来到和平之家,使板门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由士兵把守的“共同警备区”。


(原文刊于2002年,略有修改)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范江怀;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