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姜昆、王汝刚、金岩同台对话,海派相声如何诠释海派文化?

上海虹口 2019-06-21


升级版的公共文化论坛——“海上听潮”

是海派文化中心携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精心打造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海派相声创始人、上海品欢相声会馆艺术总监金岩、《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李智勇依次就海派文化的创新与年轻化、海派相声的实践与创新、海派相声的未来,开展了主题演讲。

“我虽然是在北方长大的,但其实海派艺术一直不间断地影响着我。小时候听过上海滑稽戏、稍大些听过评弾。我感觉海派艺术讲究适者生存,所以眼睛必须要往下看,要扎根群众。”6月20日下午,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现身海派文化中心,在“礼赞新中国华诞 共话新海派曲艺”——2019新海派文化创新之路研讨论坛暨“海上听潮2.0”首场论坛上这样谈及海派艺术。


这也是海派文化中心举行的“新海派·心解读”开幕两周年纪念活动。2017年6月,海派文化中心全新“启·承”,成为上海第一座以“海派文化”命名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心以传承弘扬海派精神、丰富发展海派文化、繁荣促进文化事业为己任,依托上海特别是虹口丰富的人文积淀,积极打造融成果展示、保护研究、创新应用、教育传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海派文化平台,促进海派文化传承和创新。

荣跃明认为,海派文化形成以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高峰。海派文化是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要充分激发海派文化活力,使其能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成为当下所有上海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海派文化保罗万象,最能为人直接感知并可以通过传播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各种文艺样式。他说,今天强调海派文化创新,要注重用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新演艺等形式



80后“老”北京金岩,长居上海二十载,他带着北方相声在上海生根,并逐渐姹紫嫣红开遍。最初,每场观众仅有寥寥数十人;如今,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春天里》《梦回大清》等均在千人以上大剧场演出,场场爆满;他开创了“相声情景剧”,并将海派相声带向国际舞台。在金岩看来:“只有创新,才能让笑声更有力量。‘海派相声’是多元的,它既保留了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又融入了现代化的题材,不仅仅只是在节目中插入上海方言,更意味着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创新性。作品取材范围广、题材精妙、创作天马行空,可以是家长里短也可以是经典名著。表演时节奏鲜明、吐槽更为激烈,包袱出人意料。贴近生活和现代化形式的表演更是‘海派相声’的新颖之处。”

海派相声的“接地气”也让姜昆十分称赞。不过,他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当下,中国相声不缺作品,缺精品;不缺笑声,缺品位;不缺传承,缺创新。很多时候,舞台上的视觉冲击淡化了作品对人类命运和人性的关注,创作者用网络冲浪代替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这是值得警惕的。”



在论坛对话环节,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海派相声创始人金岩与央视著名主持人、导演王为念、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东,进行了跨界对话。嘉宾们透过“海派相声”的发展,为进一步打响“海派文化”以及“上海文化”品牌出谋划策。

当天,海派文化中心与品欢文化还携手推出全新艺术沙龙——“海上笑韵”,邀请80、90后新生代著名相声演员、团体、戏剧艺术家,结合时下热点和生活体验,创作极具新海派特色、海派精神的相声作品,为相声和喜剧爱好者带来愉悦的视听体验,彰显海派相声之南北融合与和而不同。“海上笑韵——海派相声研究发展中心”同时成立,探讨海派相声的发展和创新,展现新时代曲艺艺术应有的文化担当。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海上笑韵”题字。



海派文化中心负责人分别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交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海派文化传承创新。中心特色文化品牌“海上听潮”“海上观澜”同名图册也在活动上发布。

虹口区委宣传部部长吴强表示,海派文化中心要继续深入挖掘上海和虹口的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底蕴,策划举办好相关文化活动,继承和弘扬海派精神、丰富和发展海派文化,发挥出海派文化中心应有的使命责任和文化担当,为海派文化赋予新解读,达到新高度。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北瓜


推荐阅读


美爆虹口 新型公交抢先体验 ▏17街坊签约

▲1933创客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