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虹口执行《条例》一周年成绩单出炉:居住区达标率为93.5%,湿垃圾日均量提升了56.1%

上海虹口 2020-12-22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虹口区实施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一周年成果汇报


2018年11月进博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来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指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虹口始终牢记使命,不负嘱托,团结一切力量,提升垃圾综合治理精细化管理水平。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虹口区借势发力,补齐短板,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模式,推动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智慧环卫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2020年元旦,习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又提出“垃圾分类引领低碳生活新时尚”。一场践行“新时尚”的行动在虹口区再次打响,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区分减联办突出重点、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虹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在795个居住区、1171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实现100%全覆盖,全区8个街道全面实施沿街商铺生活垃圾上门分类收集工作,覆盖全区215条道路(段),涵盖沿街商铺数共8295户。截至2020年6月,全区干垃圾日均量较《条例》实施前控减了35.64%,湿垃圾日均量提升了56.1%。


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区分减联办通过回顾60年代至今上海垃圾分类文化的演变,展现《条例》实施以来各条线垃圾分类工作成果,体现虹口区让“新时尚”变成“好习惯”的有效探索和可喜变化。



源头分类




虹口区坚持“全区一盘棋”思想,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分减联办始终坚持“体现双最、对标一流”的工作标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实责到位,将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融入城市精细化管理、社会创新治理、文明城区创建、美丽街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坚决落实“区—街—居”三级生活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将相关部门与各街道纳入这项长期性的社会系统工程。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虹口区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小区一方案”个性化的推进策略,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为认同感。通过社区治理推动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做减量;通过垃圾分类撬动社区治理,实现治理做增量,在“一减一增”中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分类模式,多措并举践行“低碳生活新时尚”。

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撤桶要鼓励,破袋要引导”的要求,各街道结合各居住区实际,落实“一居一策”的定时、定点设置,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利用智能垃圾桶、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运用,构建智能投放新模式,全面提升垃圾分类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为认同感。



分类收集










滑动查看更多

虹口区是全市第一个实现沿街商铺上门收集全覆盖的区,区绿化市容局制定了《关于推进落实虹口区沿街单位生活垃圾上门收集工作实施意见》,以各街道为实施主体组织开展工作,形成定时定点分类收集和定时沿街流动收集两种方式,共计覆盖全区215条道路(段),涵盖沿街商铺数共8295户;并在每个街道都选址建立了专门的湿垃圾中转站,健全完善收运体系。

01

规范沿街面分类收集

启动撤除沿马路摆放的无证无照、无后续清运保障的垃圾桶。2019年4月至今,共撤除沿街垃圾桶1073只,撤除率达到95.46%,市容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感受度、满意度显著提升。

02

规范居住区垃圾分类收集

破袋工具


洗手装置


消毒除臭装置


完善四分类数据统计台账;在全区包括物业商品房小区、旧式里弄、部队小区等795个居住区中,除规范化分类宣传标识和容器外,配置洗手池、破袋工具、除臭装置等措施,累计完成1079个“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和699个可回收物服务点位质量提升。

03

规范居住区垃圾分类收集

规范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确保全区交付点、公共区域、食堂及餐饮的后厨区域收集容器设置规范,做到及时清运、分类驳运;在有条件的商务楼宇,如白玉兰广场、龙之梦等,采用专职人员定岗、定时、定点上门收集的模式,形成商务楼分类收集、分拣、处置的全体系管理链条。



分类运输




2019年7月1日以来,虹口区严格实行“四类垃圾,四种车辆,四条路线”分类收运。在区财政全力支持下,全面落实“定时定点”居住区干、湿两次分类收运。

有害垃圾车1辆

湿垃圾车50辆

可回收物车3辆

干垃圾车122辆

全区已规范配置及涂装176辆各类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干垃圾车122辆,湿垃圾车50辆,可回收物车3辆,有害垃圾车1辆),其中包括新购置的12辆新型的防滴漏专用后装式收集车,推行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冲洗上路,改善湿垃圾收集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


坚决落实好“对不符合标准垃圾拒绝清运”工作制度,倒逼源头强化分类投放管理,不断提升分类质量,现已开具黄单395张,红单6张。继续落实环环相扣的“双向监督”机制,运用信息化自动监控系统,实现垃圾分类作业全过程可视化,将垃圾箱房、小压站、作业人员、作业车辆、中转站等相关的业务数据形成管理闭环。



《条例》宣贯










滑动查看更多

区分减联办通过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宣传动员,切实提升居民的分类感受度、参与度、满意度,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一方面把社区、单位作为培训、培育、孵化的主阵地,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百分百入户”宣传,多渠道、多举措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讲,提高居民分类意识和参与率。

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提升知晓率、支持率,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加大公益宣传频次和覆盖面。


去年以来,全区已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9600余场,全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94万余份,发动参与人数10万余人次,充分展现上海、虹口垃圾分类落实落细、蔚然成风。



智慧大脑







依托本区智慧环卫管理平台,用好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系统,加强垃圾分类信息化的运用,统一纳管可回收物、装修垃圾清运申报APP等,并对接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管理平台,纳入区“一网统管”,为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撑,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一屏知全局”和“一网管全程”。



积极探索“科技 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垃圾分类“智慧大脑”。在居住区分类垃圾厢房、分类投放点位加装“实时监控、满溢提示、同步报警、除臭消毒、视频取证”于一体的远程智能监控系统,打造垃圾分类“智慧大脑”,实现远程监督、实时对讲以及线上查看,即时提醒进入监控区域的居民自觉分类投放;建立联合区城管部门开展现场训诫、上门执法的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







滑动查看更多

结合虹口区北外滩核心功能区需求,通过创新环卫保洁模式打造亮点,注入智能引领新元素,在北外滩区域率先探索使用无人清扫技术。在人流活动密集区使用智慧化、智能化设施设备代替人工管理,在人流车流较少区域通过引进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改变传统环卫作业模式,提供多样化市容环卫服务,满足社交、饮食、夜生活的不同需求。



示范区、街道创建




2019年虹口已创建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凉城新村街道、嘉兴路街道、曲阳路街道、江湾镇街道、欧阳路街道、四川北路街道共6个街道已创建成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全区创建比例达到75%(位列全市第四)。在年末公布的分类实效综合测评中位列全市第三,全区八个街道均达到优秀标准。


对标示范区、示范街镇最新高标准测评规范,区分减联办已建立了按月对各街道795个居住区、298家上报单位及部分沿街商铺的全覆盖检查机制。6月,居住区达标率为93.5%,单位达标率为96.9%。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部分居民区已不需要志愿者值守。


分类实效


强化条督块管合力,巩固提高分类实效,进一步降低干垃圾日均量,提升湿垃圾和可回收物日均量,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至今年6月,全区干垃圾日均产生量383.93吨,同比《条例》施行前控减35.64%;湿垃圾日均产生量305.8吨,同比《条例》施行前增加56.1%;可回收物日均产生量141.5吨,达到年度指标量82.7%(其中主体企业日均量为70.31吨,达到年度指标量81.8%)。



可回收物体系建设




虹口区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可回收物的全市“两个第一”,即全市第一个制定了《关于印发<虹口区低附加值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虹发改〔2018〕53号);全市第一个落实发放低价值可回收物企业收运补贴审核发放。


持续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体系长效常态运作,优化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功能布局,完成795个居住区的可回收物服务点和8个街道中转站功能提升改造;并拟于凉城路1408号建立虹口区“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可回收物集散场”,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运流程管理,构建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全程分类处置全链闭合模式,探索中心城区可复制的经验。







滑动查看点、站、场

虹口区建筑资源再生利用中心:位于安汾路580号,项目共分两期,占地面积共计约4000平方米。其中一期是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系统,二期包括装修垃圾智能化分拣及预处理系统和大件垃圾处置系统,目前已投入试运营,年处置能力可达30万吨。

资源再生利用中心

建筑垃圾卸料

预处理一体机

燃料棒

建筑骨料




资料:区绿化市容局

编辑:季志平


推荐阅读

古董泳池翻新 懒人展 彩虹湾四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