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幸存者之歌》播出,更多历史细节可以在这个纪念馆看到......
2月16日晚10点,纪录片《幸存者之歌——犹太人在上海》在东方卫视首播。随着作家贝拉的讲述与探访,犹太人在上海的往事再一次以真实的历史原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贝拉,本名沈镭,出生于上海。1996年,在一次朋友聚会中,贝拉结识了1948年江亚轮惨案的幸存者,同时也是二战时期来上海避难的犹太难民后裔亚瑟,了解到了亚瑟家庭在上海的故事。从此,贝拉对犹太难民在上海的往事产生了兴趣,踏上了寻访更多“上海方舟”记忆的旅程。
20多年来,贝拉走访了世界各地二战时期曾在上海避难与出生的犹太人,收集了大量一手史料和100多万字的记载、素材、提纲与初稿,并以他们的真实生活为蓝本展开了“犹太人在上海”系列长篇的创作。小说《幸存者之歌》便是其中之一。
《幸存者之歌》取材于好莱坞著名制片人迈克父母二战时期在上海的真实经历。为了更加细致地讲好故事,贝拉几次前往美国拜访迈克的母亲朵拉,获取一手资料的同时,还帮老人圆了一个多年的心愿。
原来,迈克的母亲朵拉十分怀念在上海居住的时光。1995年,迈克与父亲大卫、母亲朵拉曾再度来到上海,但一家人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始终没有能找到原来住过的公寓,也让朵拉一直心存遗憾。
贝拉得知后,十分想帮助老人圆梦。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着迈克父亲大卫档案里填的英文家庭地址,请教了熟悉上海志的专家,终于锁定了迈克一家在上海的旧居,位于北京西路铜仁路路口的爱文公寓。
更让贝拉惊喜的是,当她初次造访这处公寓时,发现迈克一家的家具、钢琴,甚至刻花玻璃酒杯都被现在的主人完好地保存着。当旧居的照片传到大洋彼岸,迈克激动地表示感谢。
小说中的故事与史料背景,在同名纪录片《幸存者之歌》中得以生动还原,一张张老照片、一份份档案、一幕幕街景,再一次向观众展现了“上海方舟”背后的人性光辉。
在《幸存者之歌》原型朵拉口中,还有一处令她怀念的地方,便是摩西会堂。如今,在北外滩长阳路62号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旧址),你可以找到更多“上海方舟”的历史细节。
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于2020年底完成扩建重新开馆,展馆面积共计4000多平方米,展品近1000件(组)。
纪念馆展陈共分为“逃亡上海、避难生活、同舟共济、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6个部分,通过场景再现和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讲述了二战时期犹太人如何逃离纳粹屠杀、如何来到上海虹口、中国人民如何和他们友善相处的感人故事。
纪念馆中,每件展品都诉说着往事。
“贝蒂的婚纱”让人印象深刻,其主人贝蒂9岁时随父母和姐姐逃往上海。贝蒂在上海结识了丈夫,并在南京路定做了这件婚纱。婚纱上还中西合璧地绣着寓意百事顺心、百年好合的百合花图案。贝蒂非常珍视这件婚纱,她的两位女儿结婚时穿的也是这件婚纱。贝蒂在83岁回上海时,决定将这件婚纱捐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并表示“它是属于上海的,应当让它回到上海,重焕光彩。”
“约瑟夫的玩具独轮车”是纪念馆收到的第一件实物藏品,是一级文物。约瑟夫1944年出生在虹口,在此度过了5年的童年最快乐的时光。1949年离开上海时,他让母亲买下了一辆玩具独轮车作为纪念。2010年,他将这珍藏了60多年的玩具赠给犹太难民纪念馆。2011年这件展品赴德巡展时,约瑟夫和他的家人也来到现场。
展厅一隅的书柜,讲述了三代人守护图书70年的故事。1943年,一位在上海避难的犹太学校校长卡尔在回国之前,将1600余册图书寄放在上海的林道志家。70年来,为了当初一句承诺,林家三代人全力护书。如今,这1640本书静静地躺在纪念馆中,等待着它们的主人。
除了纪念馆展厅,位于院落中的犹太难民名单墙镌刻着18578名曾在这里避难的犹太人名字。名单墙最后附有留白,为以后继续完善幸存者名字做准备。
如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依然在挖掘历史、续写故事,为所有人展现这片土地上跨越民族的特殊情谊、难忘岁月,向全世界诠释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地址:长阳路62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售票及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开放情况另行通知)
编辑:何娉
部分资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