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北外滩 | 抗战烽火里的童年
▲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突然向卢沟桥驻军进攻,驻军奋起抗击,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同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我出生了,住在四川路桥南面的天潼路顺和里。记忆中,我的童年是在饥寒交迫、担惊受怕中度过的。一家九口,上有祖母、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妈妈,下有我和弟弟妹妹,全靠爸爸挣钱养家糊口,妈妈有时冒着危险穿过日军架设的铁丝网去“跑单帮”,到上海周边乡下收购粮食等物,再返回兜售,以此挣差价。一家人过着艰苦的日子。
我五岁入私塾。那是老式石库门房子,客厅正中挂着孔子画像,我先拜过孔夫子,再行拜师礼。那时只会跟着老师念,也懂得了一些道理,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之类。对于《朱子家训》里“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永生难忘。
第二年,我进弄堂里的“广肇义学”读一年级。这所学校专收穷孩子入学,老师很严格。那时候,我常常空着肚子去上学,熬到中午回家,吃的是黄糙米饭或者是面糊,难以下咽,但长年累月都只能用它来充饥。
我家弄堂口北边有爿米店。在大冷天的早晨,北风怒号,衣衫单薄的人们手里拿着空米袋排着长长队伍,争先恐后地抢着买“户口米”。我也常常看见邮局大楼的墙角下,躺着饥寒中死去的乞丐蜷曲的尸体……
最令人担心的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和恐惧。上课时突然听到一连七响的“紧急警报”声,师生们就拔腿奔往四川路桥脚的上海邮政局,躲在地下室里。等到“解除警报”一声长鸣才松了口气,我们再赶回学校继续上课。
夜晚,为了防“空袭”,满街黑灯瞎火。各家各户的窗子都要用黑布帘遮得严严实实,不准有一丝亮光透出窗外。有一天夜里,两个日本兵端着枪突然闯进门来,搜了一阵子就匆匆走了。我惊呆了,妹妹吓得直哭。到了第二天早晨,才听说日本兵昨晚挨家挨户地搜“抗日分子”,落了一场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庆祝抗战胜利,举国欢腾。那年我八岁,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涌上街头,远远看见邮政局大楼和它北面的新亚大饭店周围到处飘扬着国旗,商店的橱窗里贴着五颜六色的标语。北四川路上挤满了人,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手里举着旗子,脸上充满胜利的喜悦。这情景,是我们出生以来从没有看见过的,大家蹦啊跳啊,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时,一辆辆战车满载着威武的士兵从四川路桥南面缓缓驶来;天空中,巨大的飞机不时地低低掠过。战车、飞机的隆隆声和群众的欢呼声,汇成一曲曲凯歌,在空中荡漾……
往期推荐
文章来源:上海市虹口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心中的北外滩》,有删减。
作者:何靖华
讲述人:小薇
编辑: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