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非机动车充电难,2023年虹口这些居民区实现蜕变!
破解“充电难”
虹口区域内里弄房屋多、优秀历史建筑多、规划保留建筑多,但由于很多住房年代久远,配套不足,居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有着迫切需求,这其中,非机动车充电难就是不少小区亟须解决的问题。2023年,区房管局直面不少小区场地狭小、改造条件薄弱等难点,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盘活资源,全年共完成30个小区104套充电设施的安装,并因地制宜为部分老旧小区建设带雨棚和消防器材的集中充电场所,超额完成2023年的实事项目计划。跟着小虹一起去看看亮点项目→
位于四川北路85号的大桥大楼建成于1935年,是上海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结构恢弘凝重,墙面线条简洁,《永不消逝的电波》主角原型李白烈士曾在大桥大楼七层仰望天空,用生命书写红色电波永不熄灭的传奇。
优秀历史建筑传承着虹口文化,但居住在大楼里的居民却有不少“急难愁盼”问题。蛛网般的飞线、无处安放的充电设施、日益加剧的充电矛盾为这座历史建筑增加了消防隐患,大桥大楼居民盼望安装更多充电设施的愿望十分强烈。
2023年,区房管局进一步推进老旧小区加装非机动车充电设施工程,将更多优秀历史建筑纳入加装点位清单。加装过程中,居委会牵头征询居民意见,利用一块闲置区域设置集中充电场所。施工队在有顶棚保护的区域墙面安装充电桩,利用有限的空间安装了20个充电接口,并配置了相应的消防设施,在不影响大桥大楼天井天际线的情况下,完成了集中充电场所建设,在保护优秀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实现了小区充电设施的更新,解决了居民们的燃眉之急。
据悉,区房管局在工程立项阶段,会同各街道细致排摸急需安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设施的住宅小区,广泛听取居民对设施位置、车棚设计、消防设施布置、充电口数量的意见,采取散点式充电桩安装等措施,突破空间阻隔,为大桥大楼、闵行大楼、哈尔滨路2号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所在的居民区实现“应建尽建”。
“党建引领”居民自治
海翔小区位于惠民路149弄,始建于1924年,是一个沿街的百年老小区。弄堂道路狭窄、空间资源有限、房屋结构老旧,不少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存在“混停”情况,加之飞线充电的情况,不仅环境脏乱,还存在安全隐患,非机动车停放及充电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居民心头的“麻烦事”。
安装过程也一波四折,先后经历了建设空间、安装位置、噪音困扰、居民意见不统一等难题,施工一度中断。居民区“三驾马车”以党建为引领,经过全力协商,完美化解施工难题,彻底解决了小弄堂的飞线充电问题,并最终促成了车棚改建,同时出台海翔小区“充电桩温馨提示及安全告知”,完善了建后管理工作。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设施安装工程作为社区微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惠及民生,更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高效成果。从工程立项查勘到项目验收,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都踊跃参与其中,在不同阶段提出关键建议,协调出居民最想要的结果,确保充电桩安装在最恰当的地方、最需要的地方、最安心的地方。
△文致公寓小区车棚
据悉,除海翔小区外,文致公寓小区(车站西路288弄)通过业主征询,将小区破败围墙旁的零星土地改造成集中充电场所,建起大气美观的充电棚;唐山路921弄、昆山路108弄等小区在施工中建立居民沟通交流群,由居委协调和施工团队确立施工方案,破解了非机动车充电难题。
京海小区位于江湾镇辖区内,存在近三十年之久,但小区面积过小,仅8个门栋、96户居民,同时产权具有一定特殊性,使得安装条件有所限制。小区面临“僵尸车”泛滥、车棚太小、地面老旧等问题,小区居民对环境提出了整改需求,在区房管局的指导支持下,“营业”近三十载的老旧车棚完成改造,进一步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改造后的非机动车车棚位于京海小区的北面,停车区域增长至原有的一倍,并配备了便捷式充电桩,可满足30辆电动自行车同时充电。施工改造后,原有的旧栅栏被拆除,采用异型钢和阻燃帆布,具有防滑防水的作用;统一铺设地坪、统一施划停车线,既美观又实用。为了缓解车位规划不合理的问题,车棚旁还“因地制宜”开辟了4-5个机动车停车位,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满足居民对美观、安全和环保方面的要求,还实现了机动车车位利用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