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不守时也罢了,还居然不会做模型?
Editor's Note
今天来点轻松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哥的blog Author A 哥
“帮我用卡纸做个模型。”
“我不会。”
这是我经常在一些刚毕业的实习生口中得到的答案。
这篇文章,请先允许我稍微吐槽一番。
从什么时候开始,
建筑系已经不需要做手作模型的呢?
曾几何时,建筑设计师这两个最基本的技能:
“手绘”、“手作模型”。
好比“守时”、“负责”,
在设计的职场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已经从“必选项”变成了“加分项”。
是时代变了?还是需求变了?
还是,市场变了?
OK吐槽完毕,开始说正事儿。
01
电脑模型 vs 实体模型
电脑与实体模型的差别,
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线上”与“线下”。
也许是因为大家效果图看到有点腻了,
所以当我们现在做实体模型给业主看的话,
他们反而更感兴趣。
毕竟物以稀为贵啊。
不过想当年电脑效果图刚发明的时候,
市场也趋之若鹜,
哇跟真的一样,设计师们几乎都疯掉了。
业主们也觉得能做效果图的公司,
“特别Hi-tech”。
别人出平立剖加彩色手绘三维图,
你出效果图,立马感觉很酷,很“高级“。
效果图很快也变成建筑设计项目上的标配了。
原来效果图在大众市场的普及,
也不过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情。
02
Study Model VS
Presentation Model
回到模型,我们工作上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设计过程用来推敲想法的
过程模型,Study Model。
这种模型一般都看着比较破,
因为在设计过程中,
我们会一直在模型上尝试各种可能性。
所以就会盖好拆,拆了又贴。
有时候还会同时做几个来做比对。
不过别小看这种Study Model。
设计里我们经常提到的“灵感”,
大都在这推敲过程中萌生的。
上面这个模型,
是我们五年前设计丁香诊所时,
我们SPACE的第一位同僚小张同学亲手做的。
这小小的模型虽然看着破破烂烂的,
但到现在它仍然是我们办设计展览时必备的
头号展品。
别小看这个看似破破的纸板模型。
内里满满的想法,没有一块纸片是多余的:
上面模型里的这个梯形物体,
就是最后在诊所里呈现的小滑梯:
比例、位置、尺寸,
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乱来的。
每个构建都是有根有据,
严谨地把实际空间呈现。
也顺便在这儿感谢小张同学当年的努力。
03
送给业主
留为纪念的模型
“丝瓜年代”
这是个两年前,
位于上海静安大悦城的项目。
很可爱的一个小型零售体验店,
但很可惜地,它已经被拆除了。
看着自己的设计被拆除,当然有点伤感。
但我估计没有人比业主老黄伤心。
毕竟我只是负责设计这个baby的养父,
业主才是生父啊。
蛮好的一个项目,很给力的一个业主。
当你每天见的坏人越来越多,
就越会珍惜对你好的人。
做人嘛,
最重要懂得感恩。
所以我们决定送老黄两个小礼物。
一个是把门店按比例缩小的还原模型:
另一个是这项目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
原件我还是舍不得送给他。
我估计没有什么比再次看到
已经不存在的baby再现眼前更开心的事吧。
虽然这个baby缩小了很多很多。
但里面的细节我们都尽量做到原汁原味:
还可以掀开屋顶往里看:
店里的招牌盲盒抽屉柜和扭蛋机
当然不能少了:
这模型一直摆在我们公司里,
昨天阿斌终于过来我们办公室
送去给老黄了。
希望一向感性的老黄,
收到后忍住别哭。
03
放公司门口
当门神的模型
另一个送给业主的,
是在鱼眼咖啡十周年时,
做给Fish的Fisheye概念店模型:
我们自己也多做了个一摸一样的,
放在SPACE办公室的门口,
还用个手工吊灯天天照着:
这模型有点可惜的是,当时时间比较着急,
没来得及把里面的布局和家具也做出来,
最后就只做了个建筑外形。
不过也还好啦,挺醒目的:
这项目的设计奖状
也放了在后面的书柜上积灰:
另一个遗憾,
就是当时为了省钱,
没有在模型里做点发光的小灯。
不然就更好玩了。
04
设计提案后
拿回公司摆的模型
最后这个模型,
和第一个给大家看的丁香诊所Study Model,
都是给同一个业主的。
不过不同的是,
这是个建筑设计项目。
看着像一部电脑主机,
丁香园总部大楼的建筑设计提案模型:
之前那几个模型的比例,
都是一比三十、一比五十的。
而这个建筑模型是一比三百,
比例上缩小了六到十倍。
相比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还是比较好玩的。
当然也相对比较复杂,
社会责任也比较大。
大比例的模型,就尽量不要看太细了。
细节上基本上只能给个大概,
反正主要是看个整体。
应该放几个小人儿在模型上,
这样就更能看得出比例了。
当时应该放几个小人儿在模型上,
这样就更能看得出比例了。
等我有空把办公室整理一下,
下次给大家看看办公室里的各种好玩的东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