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训练部分画面——FigJam截图实录
稍微熟悉EICO的朋友都知道,我们一直在不断投入精力和时间做一些研究,有的内容对外公开,以在线分享、播客和Newsletter的形式存在;有的研究是对内,会更加注重项目实践和思维逻辑的训练。
这次我们要讲的是团队的一次线上训练,训练跟以往EICO总结的思维结构有关,先来图:
结构内容机制与产品金字塔模型会出现在训练中,具体是怎么样的含义?一起看下这次的安排:
这次训练横跨三地、历时2个多月,是线上讨论会的形式,主要邀请了多位交互同事加入,罗列了不少产品界面图和机制分析图。我们想通过训练和讨论,回溯产品设计,试图去解答产品背后的抽象化思考。通过对信息单元的重组和拼装,找到特定场景和问题的创新角度。也许需要先纠正一个细节:在EICO我们把交互设计职位称为“产品与策略设计”:因为在项目中,这个职位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基础的交互工作,更多是产品创新和商业策略创新。
通常找到EICO的品牌方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但方案不行。至于什么原因被否定,可能是某个产品设计问题,也可能是阶段性的增长问题,又可能是眼前非常具体的细节问题。品牌方希望通过合作定位到、解决掉。换言之,作为找到钥匙的设计师——你,要跳开思维定势,在旧困局中找到新路径。(谁说人生不是这样?
回到线上讨论会,Rokey准备了预热步骤,如果你也准备好一起潜进这次的训练,一起来先热热身:
EICO成立到现在,接过的合作也是海量的,但如果你问这样的问题:有哪些项目是EICO可以拿出来讲几十年的呢?因为即使是那些最为成功的数字品牌,EICO当时给出的设计方案放在现在早已过时。但其中抽象层面的思考逻辑现在看起来仍然有效,这也是要持续进行研讨会的原因。
如果你把视角拉远一点,经历足够多的尝试和复盘,也许你能意识到:在某个时间点对于这家品牌方,哪一个下一步会更有效。设计师应该带着动态性思维的角度去研究,不仅要看现在,也要从过往或最新的产品变化中寻找一致性。
随着时间向前,产品的第1天和第n天,内在的结构和内容、机制不断发生变化,但其中的变化逻辑会产生相似性和继承。
如果产品=信息,那么可以去划分模块、定义信息单元、找到通用范式——对产品信息的解构能力和重组能力是值得不断训练和练习的。
EICO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数字产品演进,从整个计算范式层面看,如今的数字层交互远不限定在手机屏幕上。数字通过产品化在新的信息载体上实现了规模化,例如我们之前服务过的智能家居项目、AR硬件项目。这些新的载体和交互形态都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师自身需要不断思考和主动切换思考维度,在新领域中找到新的通用思考模式。找出你认为的产品结构的最精简呈现;
找出界面中的最小单元;
画出某个产品模块下的机制关系图。
上面这一张图中罗列着全部的训练安排,实在难以想象不妨继续向下 ⬇️⬇️⬇️
信息结构的梳理,就是用最简单的模型拼凑,表达出“瞥一眼就能想到”的产品界面。
找到最小信息单元,是要求在界面中找出不同的信息单元进行整理和归类。类似下方界面中的卡片信息单元:信息机制,即找到一个用户场景的不同流程、角色、行为分类,并用故事线串起来。机制的整理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主流的玩法机制是可以做到类型穷举。例如对闲鱼币的玩法机制可以是这样:
把产品抽象、解构、做“减法”,即打碎、打破原来的产品进行拆解——这些步骤是对解构能力的训练。但反过来在项目中,更多是把产品结构化、重组,与上述对比是相反的“加法”过程。
“练习这件事,我感觉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强迫自己去做更抽象解构,跳出既定的舒适圈,然后去理解元素的组合以及串联起来的逻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制。目的就是更高效地创造出既符合业务需求又能打动用户的新组合方式,也就是我们交互设计师所设计的具体界面。”
“设计师有时很容易就会想做完美主义,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不仅行业,企业和产品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如果你回望过去数字产品经历的一切,你会发现随着时间往前推移,不断有创新出现。在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中,我们能推动的是在这个点上合理的下一步,有规律的变化,让信息流动。”“之前看到建筑设计师会有很多怀才不遇的情况,很多建筑设计师实现作品的前提是要找到一个理想的甲方,足够开放的命题和很长的建造时间。但数字产品设计不是,两者的区别很大,数字产品的更新迭代相对来说快太多了成本也低多了,这给了设计师很多做创新尝试的空间。”
“有一些很典型的场景,例如我们每次项目时候的竞品分析,通过梳理,区分运营类内容、结构性功能、高频操作类内容之后,对于业务本身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有些典型的合作方对自己问题不太了解的时候,这些分析方法就有不错的应用空间。”
“拆解过程,复原过程对我很有启发。我对练习中的有一幕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如果一个界面,去掉文字、颜色,你是否还能通过最简单的框架识别出它的最核心功能?也就是将结构设计先抽象再具体的过程,从大的功能点到小的信息细节逐渐完善。”
“在做任何任务之前,我会习惯性退一步思考,不同的角色之间是如何相互产生作用的,它们的基本运转逻辑是怎么样的。在项目中更是这样,因为商业逻辑是有条件出发的,有要素是保证机制真实存在的,角色、状态、动作、交易等,都要综合考量。”
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挺有意思的问答,就作为结尾吧:
1. 如果把这套工具当作日常的练习方式,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吗?
梳理出来之后,最好能找到比自己资深一些的设计师做评论反馈,否则很难发现思维中已经存在的思维惯性和缺失的部分结构,缺失部分是自己很难意识到的。
2. 有没有特别有启发的地方,就是之前从来没想过的?
在听不同的同事讲述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因为你会发现原来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待同样的结构也是有不同的观点。
3. 这次线上练习你觉得目标是什么?
为了培养更凝练的抽象思维,这点毋庸置疑。
4. 你觉得那么多品牌方找到我们是为什么?
一部分是自己对当前主要问题不够了解,也许是理解和执行的原因都有,想找一个外部角色的审视和验证反馈。还有一些是对未来要发展的方向有一些不确定,也就是动态变化的下一步,真的不知道怎么探索和测试,想找到更多增长可能性。
5. 如果用一句话结尾?
创新绝对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一套底层思考。
🎉🎉 如你所见,还有席位在等你,简历试一下?🎉🎉
更多信息,详寻官网 eicoinc.com-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