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喷涌而出 “助推器”提升中国速度
近日,根据日本的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调查显示,在计算机科学与数学、化学等4个领域,中国的论文数量位居全球首位,在主要的8大领域中与美国平分秋色。报道称,中国的科研成果将在未来十年出现井喷的局面。
同时,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康奈尔大学等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从去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
“中国创新排名攀升,说明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接近世界科技创新第一集团方阵水平。最近科研成果涌现,一方面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陈宝明研究员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成果“井喷”彰显中国自信
7月19日,第三届全球重大挑战论坛在华盛顿举行,中国工程院的邓中翰院士借助中国的共享单车,向世界诠释了中国的创新。在面对环境、能源与交通等问题中,中国通过持续创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实上,除了共享单车之外,中国还涌现了不少现象级的科技成果。
在今年上半年里,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就不断以“世界领先”的姿态集结亮相:如“墨子号”卫星、国产大飞机C919,再如高铁列车“复兴号”服役、可燃冰试采成功……当自主创新的速度和进度频繁被刷新,中国人的科技自信也一次次被点燃。
“这些重大成果,彰显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吕薇研究员说,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航天、深海、高铁、超算等领域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在某些科技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创新提速得益于双重加持
这一转变,根植于多年的长期积累。
“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十八大以来出台的系列政策,从制度顶层设计到明晰可行的路线图,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吕薇说,近年来,中国的创新投入增长一直快于GDP增长。
经过长期的攻关,我国的创新能力正从量的积累,飞跃到质的变化;从点的突破,蜕变成系统能力的提升。当然,这一些系列的变化,还得益于政策和投入的双重加持。
近年来,中国创新创业政策的红利正在逐步释放,政策重点也逐渐转向营造释放创新活力的生态环境——包括科技、产业、财税、贸易、知识产权和教育等综合性政策体系变化。同时,更多的点对点项目支持转变为普惠性政策。可以说,政府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
2016年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值得回味的一年。这一年中,科技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动能加快成长;科技体制改革主体架构基本建立,企业创新政策、计划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突破……
与此同时,我国长期科技投入的效果正在显现。2004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7005.8亿元。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约达到15440亿元,占GDP比重为2.1%。
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的实施,让科研人员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的奖励的份额不断攀升;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政策释放的红利不仅为科研人员松绑加助力,创新环境也更为宽松,让更多人投身双创。
“创新逐渐蔚然成风,社会对创新的认识,也不再单纯以失败成功衡量结果,而是更注重创新的过程和价值。”陈宝明称,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凝聚社会力量转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让创新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渴望。
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项明祥 校对: 何飘飘 徐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