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全文发布,一图读懂!

美丽巴中 2021-03-23


7月29日,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关于《决定》都有哪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小编带你一图读懂↓↓↓




《决定》全文如下↓↓↓


中共巴中市委关于加快融入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2020年7月29日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四届委员会
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部署,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川委发〔2020〕12号),中共巴中市委四届十次全体会议结合巴中实际,就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握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总体要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把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提升落实国家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集聚强大动能。


(一)充分认识重大意义。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在西部形成带动和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重大部署,是形成强大战略后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长远大计,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筑牢长江和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必然要求。这一重大战略,是四川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必将深刻改变全省区域能级和发展格局,显著提升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位势。巴中作为省委《决定》明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承接国家战略辐射带动,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的具体行动;是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顺应新时代区域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集聚发展势能,增强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对于加快老区振兴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为全省推动国家战略部署落地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部署,准确把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考量、总体思路、部署安排和组织保障;坚持以深化川渝合作为引领,以“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重要支撑,深入落实省委“强化川渝互动、极核带动、干支联动”部署,强化协作配套,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坚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优化发展路径、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优势充分释放、效益充分凸显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坚持系统落实重点任务,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任务奋力突破,确保中央、省委部署在巴中全面落实。


(三)切实把握加快融入的基本思路。巴中与成渝地区具有紧密的区位关联、生态关联、经济关联、人文关联,必须将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发展使命,抢抓机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为成渝地区北翼振兴贡献力量。抢抓机遇,就是要抢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战略蕴含的补齐基础短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厚植生态本底等新机遇,提早谋划、务实推动,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切实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红利;找准定位,就是要坚持顶层设计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立足地理特征、资源禀赋、现实基础,找准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合力攻坚、聚力成势,加快成为区域功能体系的重要板块;发挥优势,就是要把握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后发优势,系统开发、集成利用,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区域发展战略位势;加快发展,就是要把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脚到加快老区振兴发展上,与落实省委“一干多支”战略和市委“六大突破”“六个推进”战略举措有机衔接,科学谋划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事项,集中优势力量攻坚推进,加快把国家战略势能转化为振兴发展实效。


二、明确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目标定位


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着眼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总体目标,加强功能协作和服务配套,科学确定目标定位,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绿色产品供给地、产业协作配套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


(四)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把握省委“支持广元、巴中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机遇,依托巴中位于成渝地区北上黄金中轴线的地理优势,突出南下成渝、北上陕甘,集中力量推进跨区域、城际间战略性大通道建设,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骨干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成为成渝地区北向出川出渝、通达中原、畅抵京津冀、连接“一带一路”的交通和人流、物流等要素流通的重要门户枢纽。


(五)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把握省委“支持广元、巴中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机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绿色、生态、富硒、有机”优势,扎实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高质量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种源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农产品加工园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产销无缝衔接营销体系、现代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精细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业态,提升巴中绿色产品供给量、市场占有率,加快成为成渝地区稳定优质的绿色产品供给地。


(六)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把握省委“支持广元、巴中建设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机遇,立足资源优势、环境容量等,强化产业互补、协同发展,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精准配套产业发展,深度融入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构建紧密协作、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成为成渝地区产业协作配套基地。


(七)建设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把握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机遇,依托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入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推进精品景区、魅力城区、美丽乡村同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森林康养、乡村旅游,构建功能完备的现代旅游服务体系,打响“山水画廊·秀美巴中”品牌,擦亮“山水、洞天、红色、人文、康养”五张金字招牌,加快成为闻者向往、游者留恋、居者愉悦的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


三、着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认真落实省委“强化重要节点城市功能协作”部署要求,深度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空间布局和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布局,外部突出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内部注重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新格局。


(八)聚焦重点区域强化协同发展。发挥地缘优势,主动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在规划衔接、资源开发、基础建设、改革创新等领域加强协作,谋划实施一批跨区域道路交通、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实现毗邻地区跨界融合、相向发展。支持平昌县、通江县与毗邻的达州市区县搭建合作平台,深化跨界融合发展,实现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率先突破。深度参与川东北和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强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协同,着力在区域通道建设、物流体系构建、产业发展布局、生态廊道建设、要素市场培育等方面协作联动,合力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川东北协同发展,完善与川东北各市的合作交流机制,推动构建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合力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创新试点,持续深化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融合互补、文化交流互鉴、生态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北翼振兴。加强与成渝双核战略合作,深入落实“成巴”“渝巴”合作协议,与成都市建立更加紧密的“干支联动”机制,与重庆市江北区等友城深化合作,加快在交通互联、产业承接、文旅互动、资源转化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放大成渝双核对巴中的辐射效应。


(九)有效发挥联结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空间重要节点作用。立足巴中位于“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天经济区等国家发展战略空间“黏合地”优势,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努力在联结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空间、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发挥重要节点作用。有效发挥交通通道功能,加快把巴中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关天经济区的高效便捷交通走廊,大力发展廊道经济,成为南北人流、货物流、信息流、经济流双向往来的大通道。有效发挥物流集散功能,推进仓储、加工、转运、配送等物流体系建设,打造陆港型物流枢纽城市,成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关天经济区等区域的物流集散地。有效发挥开放平台功能,拓展跨区域、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推动商贸相通、信息互通、产业融通,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向开放重要门户城市。有效发挥文化交流桥梁功能,依托巴人文化艺术节等节会平台,构建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关中文化互动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十)优化市域发展空间布局。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布局,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高质量编制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市域发展空间布局。突出功能定位优化生产力布局,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格局下,进一步优化县域发展定位,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做强县域经济。支持南江县突出生态功能,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山地特色农业,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支持通江县发挥生态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支持巴州区立足市中心城市主城区优势,打造人口和产业重要承载地,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恩阳区依托陆空门户优势,建设产业新城、旅游新城、空港新城。支持平昌县发挥毗邻达州的区位优势,打造融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重要门户,建设丘陵地区经济强县。支持巴中经济开发区建设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集聚区,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宜居新城。聚焦强化辐射带动功能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市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发展带动能级;提升南江、通江、平昌市域副中心要素集聚力、辐射带动力;以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为契机,重塑县域经济地理版图,培育发展一批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强化规划统筹,完善土地、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机制,加快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


四、大力推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聚焦外畅、内联,深入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集中力量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十一)拓展外向战略性大通道。突出南连北接推进纵向大通道建设,加快建成汉巴南高铁巴中至南充段,积极推动巴中至汉中段建设;协同争取银川—汉中—巴中—南充—重庆高铁、延安—西安—巴中—广安—重庆—遵义—百色红色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新时代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35年);加快巴万、苍巴、镇广高速公路建设,构建南下成渝、北上陕甘大通道。着眼东进西达推进横向大通道建设,深入开展成都至巴中城际铁路规划论证,推动加快实施广巴达铁路扩能改造;协同争取兰州—广元—巴中—达州高铁纳入国家规划;推动通江—宣汉—开州等高速公路建设,构建连通大西北、畅通万达开、快达长三角的公铁联运、水陆相济新通道。着力“靶向拓展”推进空中大通道建设,有序拓展恩阳机场至重要区域中心城市航线,力争建成川东北重要中转机场。加快建设通江、南江通用机场,启动平昌通用机场前期工作。


(十二)构建高效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与毗邻市协同构建“1小时通勤圈”,争取规划实施城际铁路、跨市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推动建设南江—苍溪—盐亭等高速公路。畅通市域内循环,加快建成米仓大道、诺水大道、巴城过境环线等一级公路,完善城市快速通道,有序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畅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城市、重点集镇道路之间互联通道,打通县际、乡际、村际断头路。


(十三)加快建设川陕渝结合部物流枢纽。着眼构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代物流体系,依托交通主干线和产业布局,优化现代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和现代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推进重点物流园区建设,规划建设恩阳空港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巴中众彩智慧综合物流园、南江川陕物流集散中心、平昌火车站综合物流枢纽、通江秦家岭物流园。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推进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提升物流配套服务,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实现所有区县现代物流配送和冷链物流体系全覆盖。


五、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布局,着力协作配套、优势互补、融合互动,培育壮大“四大特色农业”“四大新型工业”“四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四)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围绕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深入推进特色农业突破,依托富集的山地自然资源,做大做强以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生态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建成川茶、川果、川药、川牛羊、川猪等产业重要战略基地、川东北特色经济林产业示范区、秦巴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引进成渝地区优质农业企业合作共建农产品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建设,接续申办秦巴农洽会,提升“巴食巴适”“巴山云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打响南江黄羊、通江银耳、平昌青花椒、恩阳芦笋、道地药材等特色品牌。构建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推动农业企业面向成渝等地区开展“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不断拓展销售市场。


(十五)突破发展新型工业。推动新型工业集群发展,聚焦补齐建强产业链,积极承接成都生物医药、轻工器械、食品饮料等产业和重庆汽摩配件、机电轻纺、医药化工等产业转移,主动配套成渝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为主导的新型工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石墨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延链发展,培育石墨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天然气资源勘探和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通江县建设天然气就地转化基地、平昌县建设清洁能源产业园区。实施园区提档升级行动,积极推进巴中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平昌经济开发区、各区县工业园区采取“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头部+配套”等互动模式,与成渝地区合作共建专业产业园;加快曾口新能源新材料、柳林食品、秦巴医药、平昌白酒等专业园区建设。


(十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引擎作用,聚焦城乡市场需求,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不断优化服务供给,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深入推动服务业开放发展,积极承接成渝地区优质服务业产业转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深入推动现代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加快壮大旅游、康养、商贸物流、文化创意“四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科技信息、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特色餐饮等服务业,积极培育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业态,持续实施服务业“30工程”、企业培育“双百计划”,积极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深入推动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与特色农业、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工程,培育一批创新活跃、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深入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布局打造数字小镇、数字产业集聚区,推进政务信息、旅游交通、便民服务、教育医疗等行业大数据应用。


六、联动建设渠江生态廊道


围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与渠江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合力推进渠江流域生态廊道建设,共同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十七)加强环境共治。强化与渠江流域地区合作,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预警联防联控机制、环境联合执法及违法行为查处协调机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协同打好污染防治“三大保卫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查,加强跨境断面区域联防联控;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源协同治理;协同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争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治理,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建好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推动生态环境数据共享和联合监测,加强区域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治能力。


(十八)推动生态共建。深入开展“九大绿化行动”,协同实施渠江流域“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共同抓好秦巴山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制度。推进治水兴水,加快红鱼洞、黄石盘、江家口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加快青峪口、高桥、兰草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提高渠江流域防洪能力,持续涵养长江上游生态功能。共同争取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协同构建长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力争获得更多生态保护政策支持。


(十九)推进绿色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准入制度,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推动生态资源向发展效益和竞争优势转变。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突出发展生态工业,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释放山水绿色价值,打造富民增收产业。积极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擦亮巴中绿色生态金字招牌,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依托山水相连、文化同源的地缘文缘,深化与古蜀道沿线地区、泛巴区域合作,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让“山水画廊·秀美巴中”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一张亮丽名片。


(二十)协同打造“巴文化”品牌。围绕构建巴蜀文化的重要一极,协同泛巴区域抓好巴文化历史印记、文化渊源的挖掘保护,建立巴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机制,构建巴文化文脉传承、遗产保护、文创研发和艺术生产体系,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成果,建设一批文化示范项目和重要载体,构建以巴文化、蜀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川东北文化旅游经济带。深入实施巴文化名家精英工程、文化繁荣精品工程、巴人巴风巴俗荟萃工程、巴中文化名片创建工程,加快把巴中建成泛巴区域的文化创意、交流合作、传承展示和学术研究中心。接续申办巴人文化艺术节,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地域文化品牌。


(二十一)协力打响红色文化名片。大力弘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加大革命遗址遗迹保护修缮力度,加强与原川陕苏区所辖地协作,共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打造以巴中为核心的原川陕苏区红色旅游圈。高质量完成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及周边环境整体提升,建成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市委党校(大巴山干部学院)迁建,完成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新馆陈列布展,推进党性教育基地、廉洁文化示范点、精品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提档升级,积极承接成渝等地区党员干部红色基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研学活动,打造面向全国的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建成“长征丰碑、川陕苏区、将帅故里”四川红色基因教育三大支撑的重要一极。弘扬川陕苏区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军民团结良好局面,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二十二)共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立足特色优势资源,深度融入川渝“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巴蜀风韵”民俗旅游、“巴蜀文脉”人文旅游等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川陕苏区行”红色旅游、光雾山—诺水河山水洞天生态旅游、米仓古道历史文化旅游等精品线路,加快建成成渝地区休闲度假后花园。加强与晏阳初曾经开展乡村建设的重庆市北碚区、璧山区等地合作,共同打造晏阳初乡村建设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深化旅游品牌创建,巩固提升光雾山—诺水河世界地质公园,加快推进光雾山旅游景区、川陕苏区王坪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天府旅游名县。接续申办光雾山红叶节等旅游节会,扩大巴中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八、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补短板、提质量、促均衡,不断增进公共服务供给可及性、均等化。


(二十三)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互惠互利。深化与成渝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合作,借助成渝地区优质资源,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突破发展。深化教育交流合作,采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新建一批高质量中小学,引进成渝等地区高等院校在巴中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学校;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成渝等地区名校名师与巴中各类学校开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网络研修等教学教研;推动与成渝等地区在教育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互动交流,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联盟。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采取院院合作、院校合作、专科联盟等模式,争取成渝地区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支持市内医院与成渝名院名医在远程医疗、紧急救援协作、卫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进与毗邻地区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共建共享。


(二十四)构建社会保障协同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与成渝地区构建就业服务协作机制,强化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协同。推进与成渝地区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门诊医疗直接结算。协同推动户籍管理服务政策创新,加快实现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推进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健全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二十五)深化社会治理协作联动。加强交界地区城镇管理联动,完善一体化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建立法律服务、执法司法、依法维权等领域联动合作机制。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和村民小组优化。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综合治理机制,深化城乡结合部城镇社区治理。发挥大巴山干部学院、巴中村政学院阵地作用,与成渝地区开展干部培训合作,提升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深化平安巴中建设,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健全城乡基层公共安全体系。借鉴成渝地区监督工作机制,强化对基层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系统治理,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


九、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


统筹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效率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强加快老区振兴发展动能。


(二十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围绕成渝地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目标定位,主动承接国、省重大改革事项,积极争创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市,着力推进要素配置、资源开发、政务服务、投融资等方面改革创新和试点示范。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在乡村治理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和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在更大范围内流转;积极争取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提高矿产、能源开发收益地方留成比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对接成渝地区引进一批金融机构在巴中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集聚金融要素资源,加快建设秦巴金融中心。用活用好巴中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基金,支持企业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与周边城市政务服务一体化,力争实现政务服务通办端口跨区域互通、市场主体资质类信息跨区域共享、审批结果跨区域互认;优化“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政务服务,完善营商环境“好差评”机制,持续整治“中梗阻”,建设“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改革,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


(二十七)扩大对外开放合作。聚焦重点方位、关键领域,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开放空间。以产业互补、产业融合为重点,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体系;以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合作;以贸易互通、人文交流为重点,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加强与重点地区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抓好开放平台建设,规划建设巴中恩阳机场临空经济区。深化校地、企地和友城合作,构建多层次开放合作格局。


(二十八)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抢抓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大机遇,争创省级创新型城市、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成渝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建立秦巴山区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省重点实验室、石墨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一批特色农业科研中心,建好生物医药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巩固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天府科技云服务工作,深化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加强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成渝地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成渝地区创新资源开发共享基地,建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巴中分中心,推动巴中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行动,培育引进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一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建立激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机制,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财政资金支付引导机制。深入实施“巴山优才计划”,把成都、重庆作为招才引智重点区域,大力引进科技型、专业型人才。


十、汇聚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建立高效的组织体系、活跃的市场主体体系、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市委成立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发挥统筹谋划、议事协调职能,研究专项规划、政策措施、重大项目,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组,负责推动各重点领域任务落实。建立健全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地区对接协调机制。根据国家规划纲要和国、省“十四五”规划、重大专项规划,细化制定巴中实施计划及行动方案,推动重点任务逐项落地。强化考核激励,把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综合考评,加强督查考核、效果评估。


(三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纾困惠企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非禁即入”,深入开展市场准入环节隐性门槛排查清理,落实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政策举措,扩大民营资本参与领域和范围。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机制,面向民营企业定期开展项目推介、银企对接。积极争创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运营。做大做强市属国有投资运营集团,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成渝地区国资国企等开展各类资本和项目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三十一)广泛凝聚各方力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进一步鲜明选人用人导向,着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组织重要作用。用好统一战线凝心聚力优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建言献策,开展民主监督。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行业组织、商协会面向成渝等地区开展跨区域多领域合作。完善干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开拓进取,凝聚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力量。


- END -


四川公布节庆活动管理新规,这些红线踩不得

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义阳大桥新进展来了~

终生禁驾!巴中这几个人被曝光!


来源 | 无线巴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