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枕书《玲珑塔》丨《小说界》试读

小说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01-20

“一直以来写小说的习惯,是先有某个模糊的主题,随后寻觅一个合适的题目,再起人物名。仿佛定名之后,大半的秩序也定了,只要觉得名字合适,往往故事也会自然出现。已经很多年不写小说,这一次想写,也实在是因为心中又出现了那‘模糊的主题’。想写关于虚无又可怜的故事,叫什么好呢?想到有一首传统绕口令,就叫《玲珑塔》,词很有意思,开头说‘高高山上倒有一位老僧’,有八个徒弟,外头来了五位云游僧,教徒弟们去数玲珑塔。接下来便是‘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直数到第十三层,再依次数回第一层。最后忽而刮起大风,漫天星散,僧走经碎。虽然是朱自清所说颠倒重叠的歌谣,却很有意思,再热闹的玲珑世界,也顶不过一阵狂风。”


四五年没有写小说的作家苏枕书,于去年夏天,写下了这篇“学院小说”《玲珑塔》。


《玲珑塔》刊登于2020年《小说界》第六期,在“青春之歌”这样的主题下,“《玲珑塔》虽然确实是一群青年的故事,却仿佛是在走盛极一时之后漫长无聊的下坡路,慢慢耗尽精力。”


为避免“剧透”,苏枕书朗诵了小说的结尾,欢迎聆听。想阅读全文请支持并购买本期《小说界》。


——《小说界》编辑部




玲珑塔


文/苏枕书


他们收到许多挽联和悼文。各种公众号,甚至书评报纸都组织了悼念永光的专栏。学术圈失去了一位勤勉刻苦的青年研究者。这一代人总觉得人人都能活到八、九十岁,学界更是许多精力充沛的高寿老人,常常让人忘记死这样突然,高寿与顺利的学术道路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那些早早死去的人,常是早早被遗忘了。各路青年学者纷纷撰写深情悼文,回忆与永光的初识与往来,翻出许多照片。一些医学公众号也报导了此事,提醒人们注意心梗的征兆。长期工作压力、不规律的生活、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的习惯,是导致年轻人心梗的重要原因。年轻人务必戒烟戒酒,健康饮食,多运动,避免久坐,尝试自我减压。


撰写悼文的人里也有钱山,经历了早年的风波,他后来还是侥幸留在北京一间市立高校。虽不是他最向往的一流高校,但待遇不坏,已评上副高,妻子是同校的行政人员。他对结婚不置可否,也觉得女人难缠。因受不了乡下老母亲的哀求和同事的撮合,不得已结了婚。妻子不乏几分姿色,是东北来京的移民,早有了本地户口,比视外地人为居心叵测吃绝户的土著姑娘平实多了。性在年轻时给了他颇为深刻的教训,因此他专注养生,爱喝补品,每日锻炼,与妻子严格制定行房日程,次数决不能多。宝贵时间要用于打造自己的学术形象,因而也被本校本科生誉为“男神”“偶像”——这些词通货膨胀得太厉害。他以深沉的笔调追忆颜永光的点滴,用了许多漂亮古典的词汇夸赞他,在各种悼文中,算得上文采斐然,也得到不少赞许。同行早已忘记他当年那段小插曲,他自己也不那么厌恶韩澄,想到她永远在岭南那样的地方,据说已结婚生子,早已淡出京中的圈子,师门聚会也不来,几乎要被遗忘了——这也是另一种死亡。而他还在这舞台中心好好活着,没有什么比这更安慰人心。


叶雯后来去了南京工作,这是她与丈夫的折衷方案。他们的儿子已经上小学,长得很像她,也有一张倒梯形的脸,因为是男孩,反而显得虎虎有生气,并不难看。永光的急逝让她非常震惊,她当然也去参加了葬礼。那时她自己也有许多烦恼事,丈夫生意做得尚好,喜欢嫖娼,这些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近来似乎有了稳定的第三者,对她当然瞒得死死的,但她不愚蠢,默默搜集证据,等待时机。宝晋哀哭的样子让她觉得非常可怜,又有一种可耻的安慰,记得当年嫉恨过宝晋的婚姻,怎么想得到镜花水月,人事如此不牢靠。何况他们连孩子都没有。她拥抱宝晋,周到地安慰师姐,回宁后对丈夫态度好了许多,对公公婆婆也体贴有加,人们都说叶雯是极好的媳妇。无论如何,她是幸福的,家庭完满,第三者只要不动摇她妻子的地位,她就可以不用太费心。


正如钱山所想,韩澄确实边缘极了,永光的死讯,她隔了一天才知道。理应赴京参加葬礼,但没有赶上时间,过了几天才在北京与宝晋见面。秋天已到来,窗外树叶虽仍绿着,却渐失了水分,摩挲之声益发锋利。宝晋一身黑衣,头发上的黑花发卡还没有摘下。她们也有数年未见,韩澄见宝晋苍白的样子,心中极难过,忍不住落泪。宝晋勉强挤出一个微笑,眼泪已簌簌滚落。她哭了太多,眼泪还没有枯竭。


读书时,韩澄与宝晋就没有称得上深刻的交往,虽然一直喜欢这位师姐的宽厚,但离京之后,也没有多少往来的机会。她很想说些什么,就像她离京时宝晋的那句鼓舞。然而什么都说不出口,不知道那些深情的悼文是如何写出来。她沉默着,握着宝晋的手,又拥抱了很久。


世界仍是那个旧世界,变革的梦早已破灭,原来连螺旋式的上升都没有,只有一刻不停的堕落。无数新偶像与新的神不断诞生,人们仍怀着各色的希冀。自己没有完成的理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达成的完美人生,孩子也应达成。无根无系的初代平民,则从自己这一代开始重写家谱,传统的执拗留在人们的血液里,煊赫家声是最美好的祝愿。韩澄拜访过老师,顺道查了趟资料,便在南归的途中。窗外是阔大永恒的山河,群鸟低低掠过原野,她的心变得无限轻盈,仿佛寄托在鸟的身上,感受到风的凉意与力度,这一瞬樊笼消失了,她也消失在繁华的世界。



苏枕书


历史学博士。著有《京都古书店风景》《岁华一枝:京都读书散记》《春山好》等作品。



苏枕书的自问自答


1

小说为什么叫《玲珑塔》?


一直以来写小说的习惯,是先有某个模糊的主题,随后寻觅一个合适的题目,再起人物名。仿佛定名之后,大半的秩序也定了,只要觉得名字合适,往往故事也会自然出现。已经很多年不写小说,这一次想写,也实在是因为心中又出现了那“模糊的主题”。想写关于学界虚无又可怜的故事,叫什么好呢?想到有一首传统绕口令,就叫《玲珑塔》,词很有意思,开头说“高高山上倒有一位老僧”,有八个徒弟,外头来了五位云游僧,教徒弟们去数玲珑塔。接下来便是“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一直数到第十三层,再依次数回第一层。最后忽而刮起大风,漫天星散,僧走经碎。虽然是朱自清所说颠倒重叠的歌谣,却很有意思,再热闹的玲珑世界,也顶不过一阵狂风。


而北京海淀八里庄也有一座八角十三层的玲珑塔,原名永安寿塔,属慈寿寺境内,是万历四年明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兴建。塔身浮雕精美,密檐共有大小铃三千余枚。“暮钟初动,神灯倒垂,普照八极,焰摩匪遥,佛光可接”,曾经冠绝京华。入清后,寺塔甚为萧条。据说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游香山时,曾见塔间有光,故重为修整(法式善《重装慈寿寺明孝定李太后像记》)。但铃铛与塔间的光今日早已不存,难免想起张晖《无声无光集》序言中说,“有声的宝塔,遂成无声的沉默。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

2

《玲珑塔》是属于青年人的故事么?


一般认为,青年人的故事里通常有情爱、理想、革命、冲动。让人比较沮丧的是,《玲珑塔》虽然确实是一群青年的故事,却弥漫着后革命时期的萧条与倦怠感,还有不可避免的死亡。仿佛是在走盛极一时之后漫长无聊的下坡路,慢慢耗尽精力。当然小说里也不乏激情生活的人物,像在滚轮里的仓鼠一样,永远奔忙在陷阱里。

3

“学院小说”有什么意义?


我很喜欢《儒林外史》,也觉得《围城》很有意思。更年轻一点的时候,对于学院生活很无知,却自以为是地编过几个讲学院生活的小说;如今无数不堪都经历过了,活剧每天仍在上演,反而无话可说。从前的心态,是从光鲜中寻觅阴暗,以为自己发现了了不得的真相;如今则是,只要污浊中还有微光隐现,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思。



青春之歌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上海咬文嚼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