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和歧视同性恋,伤害的是每一个人
最近,在针对《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的讨论中,读本六年级上册“性倾向”主题引发了不少争议。有很多人觉得读本的相关内容体现了对每一个人包括性少数群体的尊重,“三观正”,这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大意义,也有人认为倡导包容和平等教育很有必要从小开始。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心存疑虑——同性恋到底是不是病?如果学习了有关同性恋的知识是否会让学生成为同性恋者?同性恋者在国内备受歧视,为什么还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今天我们和您一起了解一下关于同性恋的一些历史事实和科学研究成果。
关于同性性行为或婚姻是否合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规定。一些国家可以自由结婚(如荷兰、英国、美国);一些国家承认同性伴侣的民事结合[2](Civic Union,如澳大利亚);一些国家会被判刑甚至死刑[3](如乌干达、尼日利亚)。值得指出的是,台湾的一些城市(如台北、高雄),同性伴侣可以登记民事结合。它最大的用处在于,生活在一起的双方,万一一方得了重病要紧急动手术,另一方可以为他/她签字确认,否则不管伴侣病得多严重多紧急,这个手术都没法做。虽然这是一项再正常不过的权利,但还是有很多人拼了命也得不到。
这一人群人口基数非常大,却备受忽视。美国旧金山一项对22所公立中学中2730名中学生(6~8年级)的随机调查发现,3.8%的学生自我认同为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1.3%的学生自我认同为跨性别[7],两者相加是5.1%。如果将5.1%的比例放在中国人口基数下,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人群,如果再加上他们的父亲、母亲、亲戚们,以及同性恋者的妻子/丈夫(很多同性恋者被迫进入了异性恋婚姻),那么这个比例至少要乘以3,也就有可能会是15%左右,再乘以中国人口14亿,是多少人呢?2.1亿!有这么多人在长期忍受着痛苦,活在阴影下。您知道吗?您身边就有人在承受着痛苦!承认和接纳,就是驱走黑暗最温暖的阳光。
恐同歧视影响性少数人群的心理健康、学业发展。欺凌(Bullying)是一种强势者对弱势者的重复攻击行为[8]。魏重政、刘文利(2015)通过在线问卷调查了中国756名LGBT学生,其中有40.7%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而在学校被叫难听的绰号,34.8%受到言语伤害,22.4%受到同伴孤立,6.0%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遭受过校园欺凌的LGBT学生有更频繁的自杀想法、更低的主观幸福感,并在过去一年中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更高,并且有7.6%的LGBT学生在遭受欺凌后选择逃课,2.5%选择退学[9](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文)。已有研究发现,在校园内长期遭受欺凌和LGBT学生的压抑、焦虑、失去自信、自暴自弃、孤立、愧疚和失眠有明显的联系7,而且还会增加他们的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10-12]。
LGBT青少年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表达,在学校会遭遇到比异性恋同伴更多的骚扰与嘲弄[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7年发布的全球校园欺凌暴力数据中指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性别(性别、性倾向和性别表现)[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安心学习:防范并打击校园性别暴力》中提出:细化了解这些暴力,尤其它们赖以生存的各种陈旧观念与结构性不平等,是教育机构防范这些行为、保护儿童和促进思想转变的关键。然而,制订有效应对方案所需的数据至今仍存在不足[15]。为了预防校园暴力和欺凌的发生,在学校中进行性倾向教育和性别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遭受恐同欺凌的男孩)
(图片来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六年级上册P4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讨论该不该教给学生同性恋的知识——
(图片来源:刘文利主编《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六年级上册P4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爱,而表达爱的方式也有很多种(关系——友谊、爱情和人际关系);
- 性别平等是更加健康的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关系——友谊、爱情和人际关系);
- 宽容、接纳和尊重等价值观是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关系——宽容和尊重);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和有价值的,都能够通过一种朋友身份、一种人际关系,以及付出自己的爱而对社会做出贡献(关系——宽容和尊重);
- 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关系——宽容和尊重);
- 取笑他人是有害的(关系——宽容和尊重);
- 因为健康状况、肤色、出身、性倾向,或者其他差异而对他人进行骚扰或欺凌是无理的、有害的,也是一种违背人权的行径(关系——宽容和尊重);
- 基于差异的羞辱和歧视有违人权(关系——宽容和尊重);
- 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正在遭受骚扰和欺凌的人(关系——宽容和尊重);
- 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要为人父母(关系——长期承诺、婚姻和养育子女);
- 与性别、人际关系、亲密行为、爱情、性和生殖有关的价值观会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价值观、态度和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性知识的来源);
- 所有人都有权获得保护和支持(价值观、态度和技能——寻求帮助和支持);
- 所有文化中都包含着与性和性别有关的规范和忌讳,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发生了变化(文化、社会和人权——性、文化和法律);
- 人权保护所有人不遭受性虐待和基于性别的暴力(文化、社会和人权——基于性别的暴力、性虐待和有害做法)。
正是依据《纲要》的相关学习目标,我们的读本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涉及到了“同性恋”内容。希望通过教育,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有关同性恋的事实和科学研究结果,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尊重、接纳、包容、平等、多元的价值观。根据科学研究已有的成果,我们相信,这样的教育和安全的校园环境能对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做出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为了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有时需要推倒一堵固执的墙。(作者:魏重政、刘文利)
Wright,Jr L. W., Adams H. E., Bernat J. (199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homophobia scale. Journal of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21(4): 337-347
维基百科:民事结合.
全球同性恋权利地图:五个国家可判死刑.
中国首例判决:“治疗同性恋”属于虚假宣传.
美最大“反同”团体主席承认是同性恋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7/30/content_454018.htm?div=0
刘达临.(2003).中国性史图鉴.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P168
Shields, J. P., Cohen, R., Glassman, J. R., Whitaker,K., Franks, H., & Bertolini, I. (2013). Estimating population size and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youth inmiddle school.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2(2), 248-250
Wolke,D.(2000).Book review: The 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 nationalperspective. Paediatric and Perinatal Epidemiology, 14(2): 187
魏重政, 刘文利. (2015). 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4):701-705
Haas, A. P., Eliason, M., Mays, V. M., Mathy, R. M., Cochran,S. D., D'Augelli, A. R., ... & Clayton, P. J. (2010). Suicide and suiciderisk in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opulations: Review andrecommendations.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 58(1):10-51
Espelage, D. L., & Holt, M. K. (2013). Suicidal ideationand school bullying experiences after controlling for depression anddelinquenc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53(1):S27-S31
Kim, Y. S., & Leventhal, B. (2008). Bullying andsuicide.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20(2):133-154
Birkett,M., Espelage, D. L., & Koenig, B. (2009). LGB and questioning students inschool: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homophobic bullying and school climate onnegative outcomes. Journal of Youth andAdolescence, 38:989-1000.
UNESCO (2017). School violence andbullying: global status report.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安心学习:防范并打击校园性别暴力.
Special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2012).Tackling violence in schools: A global perspective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standards and practice.
Badgett, M. V., Nezhad, S., Waaldijk, K.,& van der Meulen Rodgers, Y. (201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GBTinclus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emerging economies. TheWilliams Institute.
Black, W. W., Fedewa, A. L., & Gonzalez, K. A. (2012). Effects of “SafeSchool” programs and policies on the social climate for sexual-minority youth: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LGBT Youth, 9(4):321-339.
Denny, S., Lucassen, M. F., Stuart, J., Fleming, T., Bullen, P., Peiris-John,R., . . . Utter, J. (2016).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upportive high school environments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suicidality among sexual minority stud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Psychology, 45(3):24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