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成为传统的男孩女孩?——不如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全球性别差距比值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有所加剧。具体来看,女性在薪资、劳动力参与率上均大大低于男性——全球女性的平均收入仅为男性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平均劳动参与率则低于男性27个百分点。事实上,很多女性受到不平等对待绝不是因为生来就与男性存在能力差异,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社会乃至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2017年1月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告诉我们,性别刻板印象在幼儿阶段很可能已经形成:6岁的女孩已经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男生比女生聪明,她们也会比男孩更少地选择被定义成“为聪明小孩设计的游戏”(并且这种刻板印象并不是来源于男、女孩学习成绩的差异)(Bian et al,2017)。那么,这么小的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形成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又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期微信,我们共同探讨。
1.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性别刻板印象
通常来说,父母作为儿童社会化的首要促成者,其语言(直接地)和行为(间接地)都将影响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
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宽容”或“勇敢”,这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来说都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好的品质是男孩、女孩都可以具备的;但是如果父母总爱说“你是女孩,所以应该矜持,不能大声笑”或“你是男孩,所以必须勇敢,不能流泪”,这首先反映了父母自身的性别刻板印象,其次也会让孩子对男孩、女孩的性别属性作区分,觉得某些属性仅仅属于某一种性别。
在家庭中,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会考虑给孩子取名字、选玩具、选择衣着的风格和颜色、选择兴趣班,这些不同的选择都可能会带有一定的性别倾向性。事实上,我们并不否认这种偏好行为的恰当性——只是如果父母能够放掉基于“性别”作选择的执念,或许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客观信息,更多的选择机会,帮助孩子更大可能性地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在学校中,教师的言行也会对学生的观念带来影响,比如“你是一个女孩,怎么比男孩还调皮捣蛋”,或“你是一个男孩,怎么比女孩还絮絮叨叨”,这些话不仅会直接伤到学生的自尊,更是在无形中对另一性别的污名化,并将这种错误的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学业成就的不同期待,对学生的学业成就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学生上课时使用的课本中表现出的性别偏见或刻板印象也对学生的性别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社会中,随着大众媒体的普及,很多电视、书籍(童话故事等)、网络、综艺节目、广告等同样参与了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很多媒体展示的是符合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形象,比如“王子救公主”“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围裙妈妈”“严厉爸爸”类的动画形象之普遍性远多过“公主救王子”“美救英雄”或“围裙爸爸”“严厉妈妈”的呈现频次。这种严重的信息偏向性无疑影响了孩子性别态度的形成。当孩子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习得对他人或自己的性别评价,便已经不知不觉有了性别刻板印象。
2. 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不仅仅是对女孩
有的父母可能会问,即使形成了性别刻板印象,那又如何?尤其是一些男孩的父母,可能会觉得性别刻板印象是在将女孩“弱化”“阴柔化”,让男孩“变独立”“变刚强”,这并不会对男孩造成影响。事实上,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方式对男孩、女孩都可能会造成伤害。
我们经常听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即认为女生学数学的能力不如男生。但有研究发现,从世界范围看,性别态度越平等的地区男女学生之间的数学成就差距越小。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男生、女生在某一领域表现的差距看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生在该领域的优秀表现。当我们对女孩的要求变低,她们想要获得成绩或成就的动机就会变低,做的努力就会变少,甚至有一些女生会产生“成功恐惧”,将学习、事业上的成功置于自己理想的反面,放弃自己的长处所在,只想做符合大众期待的普通女性。这对女孩自身来说是某种意义的缺失,这种意义不是她先天就会选择的放弃,而是社会期待压力下的放弃。
此外,性别不平等还造成一个社会女性人才的缺失。Bian等人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还提到,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女孩的学业表现与未来职业的偏好和选择。这两点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2015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预测,至2025年,中国推动性别平等可带来16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潜力,即平均每年GDP增长率新增1个百分点以上。
性别刻板印象带给男孩的危害与女孩会有所不同。比如,我们通常觉得男孩天生比较勇敢,但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男孩的大脑比女孩的大脑脆弱得多。有证据表明,男孩的大脑在接受外界刺激的时候更容易紧张。在我们课题组做的幼儿园性教育父母培训中,有位妈妈提及自己的男孩不敢独自上厕所,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他,但是父母觉得男孩不应该胆小,不应该让父母陪。其实,男孩同女孩一样,都有脆弱、敏感的时刻,如果这位妈妈能够在一开始陪陪孩子,同时告诉孩子不必害怕的客观原因,再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会比以“是男孩”为理由来逼着他压抑内心的恐惧,强迫他自己独自上厕所要好得多。很多时候,男孩也需要支持和鼓励,需要陪伴和抚慰,这对于他表达、共情能力的发展都将有所助益。当父母默认男孩的性别强项,很可能会忽略个体差异,失去了弥补孩子不足的机会,或是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不论是对男孩还是女孩,性别刻板印象不仅会影响他们对于自身的评价,还会影响到对他人的评价。当他们认定了男孩应该什么样、女孩应该什么样,他们的内心会变得挑剔,容易评判,不容易包容。这也会使得他们很可能失去一些特质的朋友,失去获取多元信息的机会。
3. 避免让孩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的渠道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应该如何避免孩子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呢?简单来说,可以参考以下五点:
(1)关注早期教育,因为早年经验(是否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至关重要,特别是带有性别平等视角的早期性教育对阻止孩子早期形成性别刻板印象起到关键作用。
(2)父母需要反思自身是否有性别刻板印象,在涉及性别区分的问题上,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不能。
(3)父母不以性别来判断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合适或不合适多考虑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孩子的想法。
(4)双亲都要和不同性别的孩子多交流,保证孩子能够与爸爸和妈妈双方充分沟通互动,能让孩子汲取不同的优秀特质。
(5)父母要多带孩子见不同的人,多长见识,让孩子在与不同的人的接触和交流中,学会尊重多元,学会珍视内心的想法,也学会理解和包容。
与其培养孩子成为传统意义的男孩或女孩,不如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莫让性别刻板印象限制孩子的发展和选择。所有的父母——请关注您的孩子,鼓励您的孩子探索内心最真实、最美好的自己。
(作者:肖瑶;编辑:刘文利)
作 者 简 介
肖瑶,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暨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目前为硕士二年级学生。
2015年初,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带领的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参与多个项目如国家社科基金“创新人才培养始于人生开端期的研究—基于早期大脑发育规律”、福特基金会“北京市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项目,世界宣明会“珍爱生命性教育”项目,新公民计划“希希学园——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项目,福特基金会“促进3~6岁儿童性与生殖健康幼儿园课程研究”项目等,并担任课题组中学性健康教育项目负责人。参与编写《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及配套教师用书、父母读本;研发幼儿性教育绘本和教师活动手册。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参与调研、培训等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