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从同性恋公众人物的不断出柜(如:冰岛前女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到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新闻事件,媒体中关于同性恋的舆论热点越来越多。儿童很容易从各种大众媒体看到这些信息,他们可能也会感到疑惑,同性恋到底是什么?同性恋是不是病?同性恋者也可以结婚?儿童不理解的问题自然就会询问父母,而父母也需要给孩子解答或者帮助孩子找到答案。为了更好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关于同性恋父母需要了解些什么呢? (1)性倾向不止一种。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每个人对异性、同性或多种性别的人发自内心持久的情感、爱情和性吸引,并与之发生亲密关系和性关系的能力(日惹原则,2006)。一般将性倾向分为三类:异性倾向、同性倾向和双性倾向,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这种对于性倾向的分类方式被全世界多个国家、民族和文化使用。每个人都会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互动中不断探索和确认自己的性倾向,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性倾向。性倾向的不同,就如同每个人喜欢的颜色不同一样正常,并不妨碍每个人所享有的权利。 (2)性倾向与性别认同是两回事。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是指每个人对性别深切的内心感觉和内心体验,可能与出生时被认定的性别一致或不一致,这包括对身体的个人感觉(如果能够自由选择的话,可能包括用医学、手术或其他方法改变身体外观和功能)和其他性别表达,包括衣着、言语和独特的行为举止(日惹原则,2006)。研究者把性别认同与他出生时的生理性别不一致的人称为跨性别(Transgender)。简单地说,性倾向(喜欢哪个性别,如女性)和性别(认同自己属于哪个性别,如男性)是两个范畴的事,举例来说,女同性恋者是以女性的身份去爱另一名女性,她并不认为自己是男人。 (3)同性恋、双性恋不是病。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将同性恋剔除出《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三版),同性恋不再是精神疾病。美国心理学会也从1974年就开始反对基于性倾向的偏见、歧视和侮辱,并且一直在支持同性恋和双性恋群体的权益。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同性恋从公认的精神病名单中去除。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因此,“同性恋不是病”早已被医学界、心理学界反复强调。 (4)同性婚姻在有些国家合法。世界各国的法律对同性婚姻的规定并不相同。在一些国家,同性婚姻是合法的,如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冰岛、阿根廷、丹麦、乌拉圭、新西兰、法国、巴西、英国、卢森堡、芬兰、斯洛文尼亚、爱尔兰、墨西哥、美国。我国目前还未允许同性登记结婚。 (5)这样的孩子并不少。美国旧金山一项对22所公立中学中2730名中学生(6~8年级)的随机调查发现,3.8%的学生自我认同为男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1.3%的学生自我认同为跨性别。如果将5.1%的学生比例放在中国人口基数下,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生人群,虽然他们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是他们对于安全校园和友善校园环境的需求同样迫切需要得到家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6)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关心。由于和周围的朋友不同或者不符合社会传统文化对于性别的期待,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群体(以下简称为性少数群体)承受着来自社会文化、同伴群体和父母的压力。有研究表明,相比异性恋和性别认同一致的同伴,性少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多,他们更可能尝试自杀、自尊水平更低、抑郁情绪更强。 而在校园中,由于对性少数群体负面的信念、态度或刻板印象而产生的校园欺凌行为也非常普遍。世界各地收集的数据发现,恐同(同性恋恐惧)校园欺凌已经非常严重:智利(68%的性少数学生遭受恐同欺凌,下同)、危地马拉(53%)、墨西哥(61%)、美国(84%)、秘鲁(66%)。中国大陆的调查也发现,在756名接受调查的性少数学生中,有40.7%因为自己的性倾向和性别认同而在学校被叫难听的绰号,34.8%受到言语伤害,22.4%受到同伴孤立,6.0%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这些儿童承受着来自同伴的歧视和社会文化的束缚,需要父母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长相、肤色、身高、体重、性格、民族、国籍等各不相同,性倾向只是孩子不同的一个方面。父母正常看待不同性倾向的人,并将这样的价值观传达给孩子,孩子也自然会正常看待他们。(作者:魏重政;编辑:刘文利)回复“04”查看:性教育不会导致初次性交时间提前;
回复“05”查看:家庭性教育是预防儿童性侵害的第一道防线;
回复“10”查看:如何跟孩子谈论生殖器官;
回复“16”查看:从父母怎样为孩子选玩具谈社会性别平等;
回复“22”查看: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矩。
回复“49”查看:正确引导孩子上网;
回复“51”查看:教孩子认识和预防儿童性侵害;欢迎回复“提问”告诉我们您的疑问
我们会定期进行回答
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