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20,用“胜利”鼓舞另一个“胜利”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1-05-25

《知晓我姓名》,去年八月在中国上市,描述的是“屡见不鲜”的性侵害事件。


香奈儿的遭遇发生在2015年,更多未经叙述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中沉默地改名换姓、次次重演


《知晓我姓名》封面

(图源:豆瓣)


明天,这种沉默或许能发生些微的改变。香奈儿双手叉腰站在你面前,想表达的正是:我不沉默——正像这片土地上的另一些人一样。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真诚的人。讨要真相的勇敢者,你们终将获得胜利。


 谁是“香奈儿”? 


香奈儿,美籍华裔,有一个中文名:张小夏。


2015年1月,香奈儿22岁,与妹妹一起参加了斯坦福大学的兄弟会派对。醉酒后,香奈儿遭到特纳(Brock Turner)的性侵害,后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期间,两个瑞典留学生路过,制服特纳并报警。


第二天,苏醒的香奈儿决定起诉。为了保护隐私,她隐身为新闻媒体及公众口中的“艾米丽·多伊”(Emily Doe),开始了她为期三年的庭审拉锯。


事件的细节,四散在各个报纸的角落里,其中掺杂着种种晦暗不明的情绪,对成绩优异的“未来奥运选手”加害者特纳的“可惜”、对酒后被性侵的香奈儿的轻蔑。


从案发到2016.06.02 斯坦福性侵案的时间轴


起初,事件并未激发更大的水花。然而,舆论的走向在2016年发生了转折——香奈儿在BuzzFeed网站上匿名发表了她的当庭陈述。


这份声明在BuzzFeed上被阅读了1800万次,并被发表在《卫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上,在推特上流行起来,在CNN直播节目上被完整朗读。


这份陈述被翻译成法语、德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日语、韩语和中文。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及电子邮件涌入香奈儿以及她的代理律师的信箱,其中包括美国第46任总统、时任美国副总统的乔·拜登的来信。


这份性侵受害者的陈述,被史无前例地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上全文宣读,被誉为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献


《魅力》杂志随后将“埃米莉·多伊”列为2016年度女性。


与此同时,斯坦福性侵案的审判历程引起了公众注意。


斯坦福校内举行了多次声援“艾米丽·多伊”的活动,质问斯坦福大学对性侵害的庇护态度。人们也在法庭所在地加州发起了罢免涉案法官珀斯基(Persky)的联署,超过五百万人在请愿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2016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现场图片

(图源:ChicagoTribune)


在2017年开始的 #Metoo运动的影响下,事件的走向逐渐向明朗去。香奈儿的案件,最终推动加州政府修改法律,将性侵害案件的最低量刑改为三年。


特纳出狱后,曾提起上诉,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未获通过。此外,他终生被注册为性侵罪犯,美国泳协也对其终生禁赛。该案主审法官珀斯基也成为加州历史上首位被罢免的法官。


2019年,纽约出台新规:从2019年8月14日开始的一年内,成年人如果在儿童时期受过性侵,可以向其施害人和相关的机构提起民事诉讼。这一年的申请期被称为“追溯窗口”(Look back window),并把受害者发起诉讼的年龄放宽到55岁。


与此同时,《Know My Name》在英美出版,香奈儿改以真实名姓发声,回顾过去四年间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


对旁观者而言,现代法律的审理程序清晰、明确,一桩审判理应体现正义、公平、不偏不倚。具体到斯坦福性侵案,似乎是一幕正义终将降临的神话,受害者获得了山呼海啸的支持,罪恶得到审判,加害者受到惩罚。


然而,对香奈儿而言,方才的描述是一个完美童话,真实的过程因浸满痛苦而变得复杂。


 “斯坦福性侵案”案件复盘 


侵害发生


四个字,说出口时仿佛轻而易举。


可这意味着香奈儿在22岁那年的一个周末,一个本该是家人欢聚的假期,一个本该令人享受其间的派对上,在户外的空地上被褪下了上衣和下装,遭遇了陌生人的性侵害。 


举证


特纳凭借他优异的学业成绩、奥运会预选赛选手的身份为自己辩护——


他曾通过奥运会游泳项目预选赛、他有金色的头发和自信的笑容、他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他辉煌的未来不该为一场“不存在”的性侵而受到影响。


他说,自己因为酒精而失去了判断力。而香奈儿是个不折不扣的“派对动物”(带贬义)。他认为香奈儿在意识模糊时对他说了“Yes”,表示了她的性同意。


在法庭上,法官、律师与他的问答,轻松地仿佛唠家常。


“在这些派对上人和人都紧贴着吗?”


“是。”


“人们在桌子上跳舞吗?这样疯狂的事儿在派对上也很普遍吧?”


“是。”


“喝酒似乎是这些派对的主要活动?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在喝酒,对吗?”


“是的,每个人都在喝酒。”


每个人都在喝酒,每个人都做出荒诞不经的事,暗示的是,这场性侵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而作为受害者的香奈儿,不仅没有被着意保护,还遇到了重重刁难。


香奈儿的证人有案件目击者、出警的警官、为她收集性侵证据的护士。证据也十分充分,在性侵发生第二天,医院性侵应变小组(SART)的护士仔细地为她的伤痕进行了测量及拍照,并且采集了头发上的松针、体液样本,收集成“性暴力受害物证采集包”。专业人员协助香奈儿,在距侵害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就提出了指控。


在专业人士作证、铁证如山的情况下,香奈儿却遭到了更为严苛的“审问”:


“你多大了?你的体重是多少?”


“你在派对上吃了什么?晚饭吃了什么?是谁做的晚饭?你吃饭时喝酒了吗?”


“你什么时候喝的酒?你喝了多少?你用什么容器喝的?谁给你的酒?你通常喝多少?”


“你是‘派对狂’吗?在性侵案发生以前,你有多少次喝得失去意识?你之前经常去兄弟会参加派对吗?”


“你跟男朋友的恋爱是认真的吗?你和他有性行为吗?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约会的?你劈过腿吗?你有劈腿的历史吗?”


“你说要奖赏他是什么意思?你记得你什么时候醒来的吗……”


香奈儿在《60 Minutes Overtime》节目中的自述

(图源:截图自Bilibili网站up主“字幕少女”上传的视频。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i4y15799/?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0)


她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她赤裸的身体。


此外,香奈儿的男友、妹妹、恋情、家庭生活、道德品行、日常生活,也一一被剖开,用以证明:她并没有与加害人调情,她并没有享受加害人在自己意识模糊时用手指插入她的阴道。


她需要证明,她的的确确受到了性侵害,她的生活因为这场性侵遭受了巨大影响——她失去了工作、丧失了自然而然的亲密感、患上创伤后遗症......


庭审


香奈儿的案子从发生到结案,耗时三年八个月。


三年八个月,等来为一场持续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的性侵事件,伸张正义。


法庭的开庭日期曾经一改再改,使得所有人的生活不得不绕着法庭的安排而展开。香奈儿辞去了工作,她的妹妹蒂凡尼由于多次变动的出庭时间而耽误了学业。


在庭审过程中,法官和辩方详细询问了香奈儿的所有举证细节,并对性侵案进行了不止一次的全面复盘。在问及检查的过程时,香奈儿不能自已,在法庭上抽泣了起来。辩方却试图逼迫她,让她继续陈述,继续追问更多细节,并反对她提出的其他问题。


没有人在受害者哭泣时,递给她纸巾,给予她保护。香奈儿说,“我就这样被当场撕碎”。


此外,香奈儿的申诉过程中还发生过律师、检察官以及法官的变动。一次次变动间,关于性侵的细节,如同一个缓慢康复而又被反复撕开的伤疤。


香奈儿的案件在陪审团制度的运作下进行,也就是说,案件由陪审团和法官共同审理,陪审团负责认定案件事实,法官负责适用法律。


陪审员的挑选一般要经历随机初选、问卷筛选、法庭庭选三轮选择。[2]


在该案中,考虑到陪审团成员可能会因为类似经历,而对受害者抱持过多的同情,破坏审判的正义,故而该案中的12位陪审团成员,没有一位是性侵受害者。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挑选强奸案的陪审团中,女性是不受欢迎的。


有观点认为,在强奸案的审理中,女性可能会坚持“她一定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永远不会发生这种事”,并由此拒绝同情受害者。


既不允许有相似经历的候选者成为陪审员,又因为一个站不住脚的观点,拒绝女性在陪审席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制度究竟是在鼓励人们发现真相、寻求正义,还是在庇护性侵中的加害者?


陪审团制度无形之中定义了什么样的人是“公正的代表”:他/她是理性的吗?他/她是否太容易受到感情的左右?


这种制度甚至定义了什么样的受害者是好的:她的品格正直吗,她可爱吗,她是健全的还是可怕的,她值得保护吗?


在庭审中,胜利究竟要靠真相和正义,还是需要靠塑造出“完美受害者”的形象?


判决


香奈儿案共经历了两次判决,初审时,特纳被指控犯有五项重罪:强奸醉酒者、强奸无意识者、用外物性侵醉酒女性、用外物性侵无意识女性、伴随强奸意图的攻击。


最终,由于没有阴茎插入,五项重罪被减少到三项;强奸指控被撤销,性侵指控依然保留。


特纳的三项重罪加起来最高可判14年监禁,检察官建议减少为6年监禁。


2016年6月2日,法院宣读的审判结果是特纳被判处六个月监禁,并最终被减刑至三个月。


无论怎么看,这刑期都短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2018年7月25日,特纳的上诉律师出现在法庭上,向由三名法官组成的特别小组陈述他的案件,称特纳只是想要获得“非性交性快感”。


2018年8月8日,检察官发来短信:“维持原判!”上诉被驳回,特纳被终身注册为性侵罪犯。


至此,耗费了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成本的“正义”降临,斯坦福性侵案结案。


然而,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什么实际刑期与建议刑期的差异如此巨大?陪审团应当如何选拔,该负起怎样的责任?法官的权力边界在何处?


 案件之外 


 如同前文所说,此书并非仅仅是性侵受害者的自述复盘和含泪控诉。它不仅关乎两个人的人生、两个家庭、两种生理性别。


这更是一本关于自我重建、社会反思的书。你能从香奈儿人生经历、情感与感知、自我重建以及她对性别问题的思考的字里行间,读出香奈儿的温情和天赋。


翻开它,你会看到下面这幅插图,图片上方写着“献给爸爸、妈妈和蒂菲”。


扉页后的插图

(图源:豆瓣阅读)


书中有这样的话去赞美家庭的温情:


“爱是含蓄的,爱是她收拾好的黑袜子,是他回来修理烟道的承诺,是保护孩子们的愿望,是对彼此生活的细致关注,是在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面前,给予彼此安慰的关切。”


有这样的描述,让我们能够学着像成熟得体的医务人员一样面对性侵受害者:


“她们无法让已发生的一切不发生,但她们会将这一切记录下来,拍下每一毫米的照片,把它密封在袋子里,强迫某些人去看。她们一次也没有叹息,没有怜悯我,或叫我‘小可怜’。”


有这样的段落赞美优美和谐的亲密关系:


“耳朵像图画用纸一样薄,让我可以把脸的一侧靠在他的胸口上。手指可以交错而不纠缠。一只手可以给一个下巴当一把小椅子。我们天生可以弯曲和折叠身体,以此来安慰自己和彼此。我们有太多的小部件需要照料。”


凡此种种,香奈儿强大的写作能力为我们构造了一个先是破碎、而后重建的茧。


她的感受如此切肤,情感如此真实,让每一个读者与之共情。在直觉性的叙述之外,又让人引申思考如下命题:



对性侵受害者的支持是否应该更加广泛而全面?报案与上诉过程的支持,包括强奸检测包、法医检查、伤害认定、PTSD康复支持、隐私保护等服务的提供,如何被提上政策议程?

 

现存的法律制度在处理性侵案时应当作出如何调整,以保护受害者的隐私?

 

校园、公共机构与场所,对于预防与制止性骚扰与性侵害,应当担负怎样的责任?

 

“性同意”概念应当如何更加深入人心?

 

性骚扰、性侵害与强奸的法律量刑的标准应当得到怎样的细化?


……



用“胜利”鼓舞“胜利”,

 用苦难追索答案 


2018年,由BBC拍摄的伊藤诗织控诉山口敬之强奸案纪录片《日本之耻》,点燃了对东亚文化圈的反思。2019年,伊藤诗织发表自述《黑箱》,中文版很快翻译出版。2019年的12月18日,该案宣判,伊藤诗织胜诉。


伊藤诗织胜诉

(图源:TIME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Of 2020)


 2020年,12月2日,距离上诉两年后,弦子诉主持人朱军性骚扰案将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2021年5月21日,该案二审开庭


香奈儿和伊藤诗织的写作、弦子的奔走疾呼,是创伤转化的产物,诚如她们各不相同的鲜活生命,她们几人对于伤痛的讲述也是不同的。


我们,作为读者、观者,作为事件之外的人,只能做到始终对她们的叙述保持开放,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惨痛,减少任何类似伤害的发生。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也想为了今天、明天、每一天,提几条建议:


首先,不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请记住,如果对方没有表示出任何清醒、明确的性同意,那么你不能对对方采取任何行为。


其次,请你永远对任何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抱有同理心。如果可以,你也可以保护他/她们。


如果你曾遭遇过性侵害,我们在这里拥抱你。


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你可以选择发声、反抗、为你自己声讨正义与公平。你也可以选择安静地自我疗愈,没有人能够指责你。被性侵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你拥有你自己的身体、声音、安全、信心、价值、精力、生活、自由,你远比一个符号化的“性侵受害者”更鲜活。你是你自己。


香奈儿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话: 


“世界各地的女孩们,我和你们在一起。在你感到孤独的夜晚,我与你同在。当人们怀疑你或轻视你时,我与你同在。我每天都为你而战。所以永远不要停止战斗,我相信你。正如作家安妮·拉莫特曾经写道的那样:‘灯塔不会为了寻找船只而走遍整个岛屿;他们只是站在那里发光。’


虽然我不能挽救每一只小船,但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演讲,你能感受到一点点光,知道你不能被噤声,为正义得到伸张感到小小的满足,为我们取得的小小进展略受鼓舞,并且深深地知道你很重要,毋庸置疑,你是无与伦比的,你是美丽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不可否认,每一天的每一分钟,你都是强大的,没有人能把这一切从你身上夺走世界各地的女孩们,我和你们在一起。谢谢!”


香奈儿在崔娃主持节目《THE DAILY SHOW》中的陈述

(截图自bilibili up主“曾熙娣”发布的视频。视频地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42214736/)


愿真相和力量,与我们同在。


今日互动

希望你可以去看看这本书。

我们会在本文留言区中,抽取一位读者,送出这本《知晓我姓名》。



参考文献:

[1]香奈儿·米勒.《知晓我姓名》.陈毓飞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2]何家弘.陪审制度纵横论[J].法学家,1999(03):40-50+129.


作者丨三花小狗

编辑丨姚佳 余涵萱 刘文利

排版丨曾昀

视觉丨吴越轩

校对丨颜露懿‍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