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养旅行青蛙=“空巢青年”?这个锅蛙不背

2018-02-09 王斯 当代生活报


“蛙儿子,别老宅在家看书,出去‘浪’啊!”

“你去哪玩了,怎么还不回家啊”



你是否常被这样的朋友圈状态刷屏?

还是你就是其中一员?


近年来,游戏“旅行青蛙”的爆红,让不少20多岁的“老父母”们,在朋友圈里刮起了“晒蛙潮”,更有人认为这只孤独的青蛙,影射的就是在外打拼的“空巢”男女自己。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年轻的“老父母”们在网上等着“蛙仔”回家。而现实中,他们的父母也在故乡期盼着孩子回家过年。


   都是谁在“养蛙”?

  “养蛙”带给他们哪些乐趣?

    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新  鲜 


20多岁“老父母”频晒“蛙儿子”

“旅行蛙”刷爆朋友圈


最近,27岁的阿君在朋友圈里频晒自己的“蛙儿子”,言语中满是关切。“今年春节你能回家吗?大概啥时候?我们好去接你。”同一时间,远在河南故乡的父母也常打电话给阿君,殷殷期盼着她的归来……“我的‘蛙儿子’还能回家,春节我却回不了家。”阿君伤感道。


阿君在南宁一家连锁餐饮企业做管理工作,春节正是最忙碌的时刻,她已经有三四年没有陪父母在家过年了。“没办法,只能节后再补休,回家陪父母了。”阿君说,正是因为独自一人在外打拼的经历,让她在玩“旅行青蛙”时,看到了自己。



一只青蛙为何会如此爆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旅行青蛙”游戏步骤简单,玩法单一。游戏主要有3个场景:庭院,小屋和商店,玩家每天定时定点收割庭院的三叶草,将其集起来去换取食物和道具,并把换来的食物和道具放进背包,等待“蛙儿子”出去旅行。


而玩家扮演的是观看者的角色,青蛙想干什么,他们无法控制青蛙的行为,也不会直接参与互动。小青蛙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出门,什么时候出门旅游、什么时候回家、去哪里、寄的什么内容的明信片、会带回来什么土特产……这一切都由系统随机产生,玩家不得而知。


一些玩家认为,正是这种充满等待的“随缘”体验,让人有代入感,而且,玩这个游戏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精力。加上游戏中画面上的青蛙萌萌的样子,戳中人心中柔软的神经,从而受人追捧。


 调  查 


有父母引导孩子“养蛙仔”

有人通过“养蛙”网上找“同类”


都是谁热衷“养蛙”,在“养蛙”的过程中,有哪些得失?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南宁市“养蛙”的群体有20多岁的单身男女,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女,以女性居多。这其中,还有一些家长不仅自己“养蛙”,还引导孩子也跟着养。


“说实话,我‘养蛙’纯粹是因为好奇。”在南宁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琴告诉记者,她是看见周围的朋友都在养“蛙仔”,有人还起了个美美的名字。所以,自己也跟风养起了“蛙仔”。“养蛙”久了,小琴感觉“蛙仔”对自己的态度,像极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对父母的关心,经常不当回事,有时甚至还有点厌烦。“养蛙”之后,她觉得真的要努力改一改。



南宁一家培训机构的阳老师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她几乎每天都要在朋友圈晒下自己的“蛙仔”,儿子给“蛙仔”起了个雷伊的名字。她告诉记者,玩这款游戏纯粹是为了放松,和同事朋友们有更多共同话题。加上她去日本玩过,游戏中“蛙仔”寄来的旅行明信片、以及手信特色小吃,能让她有种故地重游的感觉,也对日本的美食有更多了解。


“我儿子也在‘养蛙仔,不过这是爸爸引导他养的。’”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女士说,在她家有两个人在“养蛙”。老公引导11岁的儿子“养蛙”,是因为他自己在游戏中,看到当你对“蛙仔”付出,而“蛙仔”却可能毫不在意独自行事时,作为主人心里的那种无奈。想让儿子从中体会,为人父母的不易。


“我也养了‘蛙仔’,不过我现在感觉玩得有些无聊。”在媒体工作的胡女士说,本来她喜欢比较烧脑的游戏,而这款游戏节奏太慢,刚开始玩还有点新鲜劲。久了,会感觉很无趣。加上最近游戏设计者澄清,她设计的青蛙是丈夫,不是儿子时,离异的她更加不想再“养蛙”,准备弃玩。


不过也有玩家认为,养“蛙”与养“娃”同音,在中国,父母会对孩子说:“小祖宗,回家啦?想吃点啥,妈给你做!”与日本女人迎接丈夫回家,对丈夫说:先休息一下吧,饭菜马上就准备好,很接近。某种程度上,中国人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些像日本女人对待丈夫的方式。



无论是哪种观点,玩家在游戏中都看到了青蛙深深的孤独感,然后投射到自己身上。网友“燕子”说,“蛙蛙”自己看书,自己吃饭,自己旅行,虽然孤单,但它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而它旅途中孤单的背影,似乎在告诉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此共鸣足矣。


 专  家 


别光忙着网上“找共鸣”

虚拟世界不能取代真实情感


“我一直在关注这个现象,我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养蛙’热的背后,其实是‘空巢青年’的孤独和寂寞。”广西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一如是说。


陈一认为,很多年轻人离开家乡,远离故乡,去异乡打拼,需要完全投入到异乡的生活中去,但异乡有时候融不进去。所以,离家在外的“空巢青年”,内心会有一种孤独的感受,这不仅是离开家乡的孤独,还有融不进他所在的异乡的这样一份寂寞和孤独,这是离乡的“空巢青年”一个常态的心理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孤独来自于“空巢青年”的父母。孩子们离家在异乡打拼,父母在故乡也老去,他们也会有一份孤独、寂寞。而随着“空巢青年”在异乡的奋斗,或者是在故乡太久,他们跟父母之间很多东西是没法交流、沟通,彼此很难理解与认同。因此,这种孤独和寂寞就会成为一种常态。


陈一分析认为,很多“空巢青年”在外打拼,工作压力比较大,除了工作之外,跟同事之间不会有过多的交流沟通,生活中也没有太多的朋友和应酬。他们真的就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购物。所以《旅行青蛙》这个游戏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就是他们其实从游戏中,对应找到了自己在人生、家庭、社会、自我空间当中的位置,让他们产生了心声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反而不太善于,也不屑与人交流、沟通,觉得很麻烦,觉得很被动,不善于表达言辞。所以他们更习惯在网络当中寻求共鸣,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甚至把网络中的生活方式,当成现实来对接。一些青年则主动选择“空巢”,享受“空巢”,他们从内心深处启动“免打扰”模式,不希望被现实中的外界打击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空巢青年”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一建议,所谓“空巢青年”应该更多一些能动性,在现实生活当中,过真实的跟人相处,温暖的交流沟通,建立客观的人际关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心理诉求。而不是只是在网络虚拟世界当中,封闭的自我空间当中来寻求“认同”、安慰与鼓励,请珍惜身边的亲友。


值班主任:卫耀华

编辑:黄静   实习生 黄琦

来源:当代生活报记者 王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