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子女一场, 活出自己, 才是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JK不二子 蓝橡树 2018-09-15


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不用把父母的价值背在自己身上,父母也不应把自己的价值放在孩子身上,我们都应该有各自精彩的人生。


每个孩子寻求独立的年龄会有差异,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需要时,父母就应该做好各自分离的准备。这有些残忍,过程中也许艰难,却是成年人真正独立必须面对的现实。


作者:JK不二子;来源: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


前段时间热播的韩剧《请吃饭的漂亮姐姐》 里,有一个地方让人印象深刻:女主角尹珍雅已经35岁了,还跟父母住在一起,谈恋爱都偷偷摸摸,不敢跟父母说。


当她妈妈知道她爱上了闺蜜的弟弟,更是百般不同意,母女俩相爱相杀,纠缠不清,令人唏嘘。


看到这里的时候,就一直在想,一个已经35岁的成年人,为什么不能自由谈一场自己想要的恋爱?


其实,仔细想想,像尹珍雅这样跟父母纠缠的成年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已经成年,还跟父母在一起吃住;已经结婚生子,还依赖着父母生活;


父母想让孩子独立,不放心;孩子想让父母独立,又觉得自己不孝顺……


这种“共生”的家庭关系在东亚最是典型,由此形成一个个关系紧密的家庭,同时,也累积了一代代的家庭矛盾。



父母和孩子,谁不肯“断奶”


“共生”关系的家庭,往往缺少“分离感”:孩子虽然成年,但是父母依然会以监护人自居,爱着或控制着孩子。


很多父母,无法从和孩子的共生关系中得体地退出,无法把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


不管孩子多大,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无法分清你是你,他是他。


微博上曾有个段子,就描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用心良苦”:


5岁,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即便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还是想为他们安排好道路。


小卢是80后独生子,从小被父母宠到大。父母只要他学习好,什么都不要他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小卢结婚有了孩子后,父母为了方便照看儿子和孙子,特地在小卢同一个小区租了房子。父亲负责带孙子,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母亲承包家务,一日三餐,打扫卫生。小夫妇下班回到家,就往沙发上一躺,一人握着一部手机……


一开始,老俩口还挺乐呵地照顾孙子,直到孙子4岁多,越来越顽皮,他们渐渐觉得力不从心,然而,想想为了儿子少点压力,就忍下来了。


老俩口心理其实也矛盾:既希望孩子独立,又失落于孩子可能不需要父母了,同时还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像小卢父母这样含辛茹苦的中国式家长,归根到底是他们把自己的价值感都放在孩子身上,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某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这种“牺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有些现实和残忍: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价值感。


其实,成年人最害怕的,除了生活的压力、情感的重担,还有父母的期望和眼光。


特别是传统的父母,他们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几乎就放弃了自己。父母这个身份,将伴随他们接下来漫长的人生,孩子,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中心和价值的结晶。



父母得体地退场,是一种修养


父母离不开孩子,是父母不愿意成长,不愿意从父母的身份中毕业。


可也有不少孩子,成年后离不开父母,宁愿呆在共生的亲子关系里,也不愿意独立。


一方面,他们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让父母伤心,认为自己不孝顺。


在传统观念中,孝顺的一方面就是在父母上年纪之后,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精神支持,为了这份精神支持,很多年轻人选择“父母在,不远游”。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以各种方式使自己停留在需要被父母照顾的状态中,来缓解父母被抛弃的焦虑。


由此陷入互相胶着、互相“需要”的共生关系:我不离开孩子,是担心孩子不能照顾自己;我不离开父母,是担心父母没了情感寄托。


可是,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和父母分离,各自进入自己的成人世界,活出自己的样子。


这种心理断奶在孩子青春期就应该完成,同时,父母也应该“断奶”,得体退出孩子的生活:在生活中脱离孩子、消除情感上的依赖性。


成年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我们不用把父母的价值背在自己身上,父母也不应把自己的价值放在孩子身上,我们都应该有各自精彩的人生。


每个孩子寻求独立的年龄会有差异,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需要时,父母就应该做好各自分离的准备。这有些残忍,过程中也许艰难,却是成年人真正独立必须面对的现实。



亲子关系,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其实孩子和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小时候,孩子仰视父母 ,靠父母的照顾才能成长;长大后,父母仰视孩子, 靠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很难各自独立。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是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界限感,会让一段关系变得舒服,是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抚养者分离。


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教会孩子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尊重父母,不必为他们的冲突负责,而是学会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


每个家庭,都需要在特定的时候,举行一个温和而坚定的“独立仪式”。代表从此以后孩子能够从这个家庭中独立出去,为自己负责,比如孩子搬离父母家。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不必追”三个字道出了亲子之爱的真谛。


父母与孩子亲密是为了最终的别离。在别离之后,另一种亲密即将发生,那就是拥有自我的父母和不断长大的孩子。


其实,父母子女一场,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作者:JK不二子,资深少儿教育工作者,多家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亲子教育,少儿心理咨询师在读。公众号∶悦心读书(ID:yxds868)遇见孩子,遇见最好的你。关注内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来源:张德芬空间(tefenchangpublic)。在这里,遇见未知的自己。转载需获得授权。


意犹未尽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的人生,中国最酷的爸妈, 闪婚、爱玩, 一辈子嘻嘻哈哈, 活成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点击链接)。


►我们是母亲,但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自己要走的路,“这些年, 我只是养大了一个孩子, 其余一事无成。”(点击链接)。


因为微信改版,你可能会错过橡树君之前的推送,戳文末“原文链接”可以查看完整列表。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全国各省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310

  •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5

  •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6

  •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8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