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 在于学的东西太“有用”!
人生是饱满的,立体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浪费,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别用“无用”来衡量孩子的教育,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在人生的哪个关键时刻帮孩子一把。
不必非做一个有用的人,但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太多的人直奔“有用”而去,那活法不够好。去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去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去触碰、感知、体味、享受生命中那些缤纷有趣的色彩,做一个灵魂丰满的孩子,让孩子的人生旅途迈步稳健、行路长远。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拾遗。由蓝橡树综合编辑整理。
........................................
七岁的小侄女入了小学后,终日看她在书桌前忙碌,这么一个稚嫩的小孩子,每天埋头在一张大大的书桌前吭哧吭哧用功,这景象着实有些滑稽和让人心疼。我凑上前去,发现书桌上无一例外是教辅书,便问她,“我给你买的《经典儿童文学》去哪里了?”
她奋笔疾书,头也不抬,甩给我一句话:老师说那种书没用,要抓紧时间学点有用的。
我的手一抖,不太敢相信这话出自一个七岁孩子的口中。我的七岁,还在《绿野仙踪》、《格林童话》的课外书中畅游,而未曾体验过世界什么样的小女孩,如何能够老练的判断什么知识对她有用还是无用?
三年前的我,曾是一名图书编辑,在去书店做市场调查的时候挨个询问家长:您给孩子买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家长的回答如同考卷印制的标准答案:“有用”!
从那时起,我领教了中国父母对教育的“有用论”态度。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背唐诗是有用的,看小人书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所有考不了级、不能拿证、没有加分、不算特长、无助于考重点的,家长都振振有词:“学这个,有用吗?”
在中国父母的认知里,连读书都被划分为有用和无用。在堆积如山的教辅书中一路冲杀的孩子们,便更加无法确知究竟是从“有用”的教辅课程中受益,还是应当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中获得人生的益处?
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东西,
往往是我们人生的珍宝
名嘴蔡康永写过一篇博客,说台湾父母最喜欢说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这有什么用?
孩子说:我想学舞台剧。父母就问:这有什么用?
孩子说:我会弹巴赫了。父母就问:这有什么用?
孩子说:我在想太阳为什么会燃烧。父母就问:这有什么用?
蔡康永在文章里万分庆幸:“我没被爸妈问过这个问题。”
蔡康永出生于名流之家,其父蔡天铎,不仅是上海滩的大律师,还是中国最大轮船公司——中联轮船公司的老板,那艘有“中国泰坦尼克号”之称的“太平轮”就是他们家的。
蔡爸蔡妈平日里也最喜欢做“无用”之事,读闲书、听闲曲、养闲花、观闲景……蔡爸蔡妈问蔡康永最多的问题是:漂不漂亮啊、喜不喜欢啊、好不好吃啊?
蔡康永的父亲母亲
在父母的熏陶下,蔡康永也爱上了这些无用的闲事。而正是这些无用闲事的滋养,才成就了这样一位全国有名的正直幽默的鬼才。写书、拍电影、从《康熙来了》到《奇葩说》,蔡康永那儒雅的气质和不俗的谈吐一直深受粉丝的喜爱,被公认为“有头脑的文化人”。
他在文章结尾时总结说:“我的成长,让我相信: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用的东西,往往才是我们人生的珍宝。”
阅读对思想的影响,
犹如食物之于骨肉的生长
高晓松出身于书香世家,他在《鱼羊野史》中写道:
“当时我家里有好多书,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这句话在哪本书第几页,于是我们家到处堆满了卡片。我常常随手捡起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个下午。对我而言,读书就像吃饭。”
正是因为书籍的滋养,20多岁的高晓松,才写出了1990年代最好的校园民谣。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智能手机的出现,唱片行业迅速衰落,唱片公司纷纷倒闭,大批歌手、制作人因此丢了饭碗,但高晓松却找到了音乐之外的出路——
他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他在节目里引经据典、谈笑风生,每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他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高晓松自己都倍感意外:“我万万想不到儿时读过的闲书,会变成今日我谋生的饭碗。”
他说:“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各位公子都去为了理想和梦想奋斗,因为你要去横枪跃马征服世界,所以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回答让我心有戚戚: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你的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许多“大用”,
都是自“无用”里衍生而来
中国人最讲究“实用”。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老师、爱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
我们以“功名、权力、财富”为标准,如果一件事物,不能被最直接地应用,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我们就觉得它是“无用之物”,然后就鄙之丢之弃之。
殊不知,世间许多“大用”,都是从看似无用的事体中衍生出来的。当我们功利地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其中的“大用”。
乔布斯曾谈到,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去听美术课,研究san serif 和serif字体, 研究怎样才能作出最棒的印刷式样。这在当时看来完全“无用”和“浪费时间”的举动,却在他十年后设计第一台Macintosh时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乔布斯说:“如果我当年没有去上这门美术课,苹果电脑就不会有这么漂亮的字体。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 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被证明是无价之宝。哪怕别人说这些知识“没用”。
20世纪伟大的美学家宗白华,曾这样介绍他立志成为美学家的心路历程:
我小时候虽然好玩耍,不念书,但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是发乎自然的。天空的白云和复成桥畔的垂柳,是我孩时最亲密的伴侣。我喜欢一个人坐在水边石上看天上白云的变幻,心里浮着幼稚的幻想。云的许多不同的形象动态,是我童心里独自玩耍的对象。
放着好好的斯坦福不读,学劳什子美术字体;有用的唐诗不背,天天对着白云垂柳发呆,连这是彻头彻尾的“无用”吧?可偏偏这样的无用,成就了一家伟大的公司、塑造了一位德高望重的美学家。
人生是饱满的,立体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会浪费,都有自己特别的意义,别用“无用”来衡量孩子的教育,你永远也不知道它会在人生的哪个关键时刻帮孩子一把。
美学家宗白华
教育没有绝对的“徒劳无功”
中国父母所说的教育“有用”,多指的是立竿见影式的马上有用。衡量知识的尺度,是以分数、考级和升学为标准,有助于此则有用,反之则无用。八个字形容我们当下的教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对毕业二十年的校友做过调查,他发现:老校友更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而当时所谓“有用实际”的课,随着时间冲刷变得如此无用。
对于人生而言,有用的东西,可能只是暂时有用,以后一生无用;无用则可能是暂时无用,以后终身有用。
如果你想培养一位循规蹈矩、没有独立性的孩子,可以让他学眼前有用的文章、做有用的习题,如果你是一位眼光够长远的父母,会让孩子读无用的书,做无用的事,花无用的时间,耗无用的精力,因为人生最长远的目标,都在于那些不被功利衡量的无用。
比如,在孩子几岁时,带他去旅行,去感受,去阅读,去全身心的触摸、听、爬、玩、感受这个世界。
在孩子十几岁时,让他去感受所有跟艺术、美与普世价值有关的东西。给他听一些好的音乐,让他沉默安详;读一些经典的好书,让他体验情感的深邃和想象的博大。
如果有可能,不必非做一个有用的人,但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太多的人直奔“有用”而去,那活法不够好。去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去拥有一颗丰富的心灵,去触碰、感知、体味、享受生命中那些缤纷有趣的色彩,做一个灵魂丰满的孩子,让孩子的人生旅途迈步稳健、行路长远。
梁文道在《悦己》中如是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意犹未尽
►学校重视教学没错,升学考核也没错。错误的是只在乎科目考试成绩,而不去关注和考核这些对孩子成长更重要的因素,这些才是幼儿园该教的, 可惜很多人大学毕业了还没学到……
►中国家庭中的十种不健康现象,并通俗地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渴望和恐惧,不幸的孩子往往来自这10种不健康的中国家庭, 你是其中一种吗?
因为微信改版,你可能会错过橡树君之前的推送,戳文末“原文链接”可以查看完整列表。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全国各省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310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5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6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28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guanjia0033